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群臣簇拥着朱由校来到文华殿,为朱由校举行了立太子的仪式,随后又让太子到慈庆宫住下,并定于几天后登基。

第二天,大臣左光斗等人上书,要求李选侍搬出乾清宫。李选侍派太监去叫朱由校,企图通过他来压制群臣。李选侍派出的太监被杨涟挡在门外,杨涟对他说:“殿下在东宫时是皇太子,现在已经是皇帝了。选侍有什么资格召见皇帝?你去传这个话,将来秋后算帐,即使不能把选侍怎么样,你却在劫难逃。”太监只得转身离去。

几天后,群臣齐集慈庆宫外,要求朱由校下诏,令李选侍搬出乾清宫。

杨涟提议由首辅方从哲进宫去催促朱由校,方从哲说:“迟搬几天也没什么要紧的。”杨涟说:“皇长子明天就要登基为天子,哪有天子住在太子宫里,反让一个选侍住在正宫里的道理!两宫圣母如果活着,也得夫死从子,选侍算个什么人,竟敢如此欺侮天子!”杨涟还表示:“今天要是选侍还不搬出乾清宫,我们死也不走!”其他朝臣也高声附议。

在这种情势下,李选侍只好搬到宫女养老的鸾宫去居住。

东林党人的操切表现,也引起了一些非东林党人的不满。御史贾继春上疏认为“(大臣)不当于新君御极之初,首劝主上以违忤先帝,逼逐庶母,表里交搆,罗织不休,俾先帝玉体未寒,遂不能保一姬女。”

以此为起点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攻防战,一些大臣弹劾杨涟结交王安,以图封拜。杨涟不得不辞职离去,而天启帝也给了贾继春削籍处分。关于此事的争论,就是所谓的移宫案。

移宫案真相的分析:

移宫案与梃击案和红丸案不同,梃击案有刑事案件,红丸案有捕风捉影的刑事案件,而移宫案没有刑事案件,这个案子表面上看上是李选侍挟太子自重,实际上是东林党人要控制皇帝。

移宫案中的“移”,是要让李选侍移,为什么要让李选侍移呢?

醉翁之意不在醉,在乎山水之间也。

东林党人之意也不在移宫,而是在乎权力之争。

万历死后,泰昌重用东林党人,东林党人遍布朝堂。可是泰昌只在位一个月就死去,东林党人只有控制住新皇帝,才能保持胜利的成果。

泰昌死前几次召开会议,对政治进行安排,他遗命由朱由校继位,李选侍封为皇贵妃,负责养育太子并帮助太子处理政务。

泰昌这么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太子只有十五岁,还未成年,按照惯例一般都由母后辅政,而太子生母己经去世,太子一直由李选侍抚育,因此泰昌安排自己最宠爱、最信任的李选侍担负起母后这个角色,以制衡朝臣。

为此泰昌封李选侍为皇贵妃,负责养育太子并处理政务。但是由于泰昌死得太快,李选侍被封皇贵妃的仪式没有来得及举行,其实对李选侍的正确称呼也可以是李皇贵妃。可以说李皇贵妃履行母后职责,辅助朱由校并住在乾清宫,是泰昌死时的政治安排。

但泰昌为什么没有满足李选侍的要求封她为皇后呢?如果这样的话李选侍辅政会更加名正言顺,这是因为泰昌考虑到了平衡的问题。

他知道李选侍毕竟不是太子的生母,而且李选侍还与太子的生母有过矛盾,因此他也要对李选侍留一手,防止李选侍威胁皇权,因此只封她为皇贵妃而不是皇后。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泰昌死前的政治安排用心十分良苦,目的就是让朝臣与李选侍相互制衡,朱由校居中摆布,以确保江山社稷无虞。

然而泰昌死亡当日,尸骨未寒之时,以杨涟、左光斗、刘一燝为首的东林党人就迫不及待强行入宫,采用欺骗的手段,将太子朱由校抢走,并私自举行立太子的仪式(之前还没有来得及举行立太子仪式),确定登基日期。

朱由校是皇长子,是泰昌指定的接班人,登上皇位只是时间问题,当前最主要的工作是处理泰昌的后事,然后再择日登基,完全没有必要在泰昌死亡当天,将泰昌像死狗一样放在一边不顾,操切地为朱由校举行立太子的仪式。

这么做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为朱由校树立一个假想敌——李选侍,然后再展现自己的拥戴之功,为日后的政治新局中抢占制高点打下基础。

东林党人的行为显然违反了泰昌的遗命,李选侍履行母后的职责,有抚育太子的义务,理所当然要反对东林党人的霸道行为。

东林党人无视泰昌遗命,为控制新皇帝,必须排除李选侍,因此他们要求李选侍搬出乾清宫,与太子脱离关系。

为此他们文武双修,一方面上书极尽冷嘲热讽,甚至含沙射影地讽刺李选侍想与太子乱伦。另一方面亲自上门逼宫,要求李选侍搬出乾清宫。首辅方从哲认为迟搬几天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东林党人却急不可待,表示如果不搬死也不走。在东林党人的挤兑下,李选侍不得己搬到宫女养老的地方去住,从此失去了辅政的功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移宫案的实质是东林党人在新旧朝交替之际,改变既定政治格局,通过控制新皇帝以便独掌大权的一次小型政变。

第四章 翻 案

移宫案获胜后,东林党人再次掌握了政治的制高点,泰昌以来东林党人崛起的态势得到延续并进一步发展,在天启初年达到如日中天的盛况。

此时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努尔哈赤利用明朝世代更替,政局不稳的机会发起新一轮的攻势,攻陷辽沈,进占河东,辽东形势焦头烂额。

面对危局,掌握实权的东林党人并未在挽救国家危亡上提出什么有见解的主张,而是以“三案”为砖头打击政敌,致力于报仇雪恨,掀起了斗争的新高丨潮丨。

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东林党人王之寀上《复仇疏》,首次将三案相提并论,翻历史旧账,进行政治清算。

四月,礼部尚书孙慎行追论红丸案和移宫案,弹劾非东林党的首辅方从哲,指责方从哲在红丸案中庇护献药的李可灼,在移宫案中偏向李选侍,故意延迟移宫的时间。

天启将此疏交由廷臣讨论,此时东林党人布列朝堂,共有一百一十多人认为方从哲有罪,只有廖廖数人庇护方从哲,没有加入到墙倒众人推的行列。

然而方从哲这堵墙不是一般的结实,作为官场老油条,方从哲的哲学就是明哲保身,老方一直从事这个哲学,故名方从哲。

他做事八面玲珑,到处和稀泥,比泥鳅还猾,在红丸案和移宫案中,他的表现虽然与东林党不同步,但也没有逆势而上,而是处处迁就,谈不上有什么过失。

但是东林党人认为他占据着首辅的位置,却是个异类,存在就不合理,因此必欲除之而后快,自从泰昌以后,他就坐在了马蜂窝上。

由于方从哲包浆比较好,天启并没有从他身上发现什么瑕玼,东林党人对他的指责都经不起推敲,尽管是千夫所指,天启并没有怪罪方从哲,没有按照东林党人的要求将方从哲罢免,仅是对李可灼和崔文昇进行了处分,东林党人驱逐方从哲的目的没有达到。

厚脸皮的方从哲屡劾不去,像是一个政治不倒翁,在东林党人的包围中,苦苦支撑着最后一个豪华的茅坑,决不让东林党人占着打屎放屁。

方从哲虽然安然无恙,但是“三案”的最终解释权仍然掌握在东林党人的手中,关于“三案”的官方结论,是依据东林党的观点做出的,体现在以叶向高为总裁编写的《光宗实录》中,形成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最终决定”。

然而这些决定并不是最终的,仅仅是一个开始。

随着时间的流逝,敌我阵营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天启帝对东林党的态度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感激逐渐变为厌恶,进而疏远。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3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山高月阔2010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第3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