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江日彩奏疏一上,立马就被批准,袁崇焕被提拔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兵部职方司是兵部四司之一。掌理各省之舆图(地图)、武职官之叙功、核过、赏罚、抚恤等事。主事为各部司官(即郎中、员外郎、主事)中最低一级,秩六品,协助郎中处理该司各项事务。

这只是一个过渡性安排,朝廷需要的是上前线的人,而不是坐办公室的人。雄心勃勃的袁崇焕当然也不甘于整天坐在办公室看地图,兵部主事的职位还没有坐热,他就独自一人骑马去山海关一带察看山川地形。

从山海关回来以后,袁崇焕就要求上前线驻守,他自告奋勇地说:“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地”。

袁崇焕敢于任事,朝廷非常高兴,当月就破格提拔他为兵部佥事(佥事是辅佐按察使、分领各项事务的官员,秩正五品),派他去关外监军,并给他20万两银子,用以招募士卒。

朝廷对于不怕死的人,勇挑重担的人,还是很看重的。一个月内,袁崇焕就从七品县令连升两级,成为正五品的监军,此时他尚未有任何政绩,可见,他的勇气给他带来的回报也是十分巨大的。

袁崇焕到前线后,先驻在山海关,不久,辽东经略王在晋令他出关移驻中前所,负责安置招抚辽东流亡的百姓。袁崇焕不辞辛苦,昼伏夜出,工作做得可圈可点,得到了王在晋的肯定。不久,王在晋题请朝廷任命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正五品),为按察司属下,管刑名考核。

袁崇焕在前线摸爬滚打了一阵后,对形势有了自己的认识,很快他就卷入了激烈的战略之争,即守山海关还是出镇关外的争论,并对争论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在晋主张坚守山海关,为此,他建议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筑山海重关。他在《题关门形势疏》中对山海重关进行了规划,列举了兴筑重关的12条好处,并把这项工作提高到事关国家安危的高度,强调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的紧迫性。

他请求天启帝发银93万两,立即开始兴建八里铺重关。天启同意立项,并先发帑金20万两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工程很快就进入实施阶段。

然而袁崇焕却对此不以为然,他强烈反对兴筑八里铺重关,主张筑守宁远。于是袁崇焕联合了几个中下级军官孙元化、王棨等越级上书首辅叶向高,反对王在晋退守山海关的策略,叶向高犹豫不决,这时内阁大学士孙承宗自告奋勇,愿亲自去前线调研裁决。

应该说袁崇焕反对王在晋的原因主要是出于战略上的不同观点,出于为公,但是另一方面,袁崇焕主张出镇关外,反对王在晋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坚守山海关的战略不符合袁崇焕的抱负,袁崇焕的个性喜欢冒险,他来到辽东前线,是为了建功立业,而坚守山海关,他就无事可做,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了。

关于这场筑城之争的是非,我们将在下一章进行剖析,现在先来看看这场争论的结果。

六月二十六日,孙承宗抵达山海关后,立刻召集关内外文臣武将开会讨论战略部署的问题,会上众人发表意见,王在晋主守山海关,阎鸣泰主守觉华岛,袁崇焕主守宁远,众说纷芸,莫终一是。

孙承宗实地考察后,认为宁远乃山海天然重关,听从袁崇焕之议,驳回了筑山海重关之请。

然而王在晋不肯妥协,坚持要修筑山海重关,孙承宗苦口婆心对其进行劝说,“推心告语,凡七昼夜”,王在晋就是不为所动,固持己见。

孙承宗从山海关回到北京,向天启反映王在晋不适任,于是天启将其改调南京兵部尚书,由孙承宗取而代之,继任辽东经略。

从此,战略之争以出镇关外胜出划上了句号。

袁崇焕投笔从戎,刚入军旅,就改变了明朝的战略决策,实在是不同凡响。

此次战略转变的影响,十分深远。对东北局势,对明朝兴亡,对中国历史的走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坐在电脑前上网的你”,也都受到了影响。

第三章 两个拳击手

筑城之争,是战略之争的具体化。

如果采取战略攻势,则需要在关外筑城。如果采取战略守势,则需要筑山海重关。

我个人认为,如果不能在野战中与敌争锋,就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在关外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大打堡垒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纯属无意义的纠缠。

只有暂时休整,积蓄力量,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从关内出动大军,对敌发起雷霆一击,才能彻底击败后金。

因此,无论从防守还是进攻的角度看,筑山海重关无疑是最省力,最有效,最长远的手段。

然而在袁崇焕等一批雄心勃勃又缺乏实际经验的中下级军官的鼓动下,最终天启还是放不下鼻子上那点肉。

在关外长期与后金消耗,不但始终解决不了问题,而且问题越来越严重,并引起了内部问题,使明朝内外交困,最终拖垮了明朝,这是明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然,后来人有他们的失误,不能全怪当时的人,但是当时的人开了一个“好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说。先来看看王在晋为什么要修筑山海重关。

王在晋等主张建山海关重关,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山海关本身有缺陷。山海关外的峰峦高于山海关城墙,“斗城如锅底之形”,关城外围的高岭好比铁锅的边沿,而关城就如同锅底。

山海关外这些高岭对关城有可乘之势,尤其是欢喜岭,“蜿蜒绵邈,紧抱关门”,敌军若站在岭上,既能一览城中的情况,又能居高临下发动攻击。如果敌军在岭上架设大炮轰击城墙,山海关将很快崩溃。

因此,一旦后金军占领了这些高岭,他们就具备了地利优势,明军反而没有依仗城墙的优势。

以前明朝在关外统治牢固,城堡众多,山海关还算是在内地,边防的压力并不大,如今关外土地尽失,无坚可守,无险可凭,山海关已经成为了“冲边绝塞”。

因此必须解决这个重大隐患,将这个内地与关外之间唯一的屏障,建成为不可逾越的天堑。在八里铺设重关,关外的高岭尽收关内,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还起到了双保险的作用。

其次,山海重关守住的把握很大。因为山海重关离山海关很近,便于得到山海关的支援,敌人无法对关城形成合围,守起来容易得多。

再次,设山海重关省力,因为山海重关很近,关内物质易于运到。

第四,可以进行坚避清野。后金统治地区经济落后,受气候影响大,无法供养大规模的军队。一旦进行战争动员则劳动力短缺,土地荒芜,因此必须以战养战。明朝在战不能胜的情况下,实行坚壁清野,无疑是一个有效手段,因此有必要战略收缩,建筑山海重关。

建宁远城的好处是,从表面上看能够恢复河西的二百里国土,并与觉华岛形成犄角之势,拱卫山海关。不过本来后金对河西就弃而不守,无谓恢复不恢复,至于河东,只有通过战略决战才能恢复,从长远看,守宁远更不利于集中力量进行战略决战,因而不利于恢复河东。

在宁远战役和宁锦战役中,宁远和锦州虽然没有被攻破,但仔细分析其原因,并不说明宁远和锦州是守得住的。

宁远战役中,努尔哈赤主要目的是抢粮,对河西土地并不感兴趣。因而在觉华岛得手后就对宁远城失去了兴趣,只打了两天就撤了。

宁锦战役中后金没有拿下宁锦主要是因为后勤跟不上,如果粮草充足的话,只需要围而不攻,城里就得饿得人吃人,就得投降。后来的战争可以证明这一点,而山海重关不存在这个问题。

对于上述两场战役我们后面将作详细介绍,在此暂时略过。

觉华岛在冬季海河冰封以后会与陆地连接为一体,冰面足以支撑后金骑兵通过,岛屿周长相当可观,凿冰的速度跟不上结冰的速度,有这种重大隐患的存在,觉华岛自身难保,在宁远战役中的巨大损失己经证明。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2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山高月阔2010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第2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