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沟通了东西方的交流
现在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全球化”。其实,早在蒙古西征时期,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而且,蒙古时代的全球化,一点也不比今天的全球化逊色。
你以为在全世界都可以看到麦当劳的招牌,看到美国的大片就是全球化,不对,那是一边倒的“西化”,你要是在纽约也可以看到中国的旗袍和秧歌,那才是真正的全球化。而在蒙古帝国时期,就是这样一种双方交流的全球化,格鲁塞说:“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环绕禁苑的墙垣吹倒,并将树木连根拔起的风暴,却将鲜花的种子从一个花园传播到另一个花园。”
1999年6月,韩国总统金大中说:“有人认为,由于有了蒙古人,人类才第一次拥有了世界史……我也赞成一些人的评价,网络还未出现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却打通了世界各国的关系,建立了国际往来关系。”
韩国著名学者金钟日也说:“大地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家园,这是当今‘全球化’的新概念。然而,‘全球化’起源于成吉思汗的大统一”。
蒙古西征造成的东西方交流,首先是人员的交流。
蒙古西征的时候,那是全民出动,青壮年士兵带着老婆孩子、马匹帐篷,浩浩荡荡向西杀去。他们占领中亚、西亚和中欧之后,就留在当地不回来了。占领了那些地方就在当地当官,还回来干什么?因为那里就变成了他们的家了。
蒙古人在当地居住下来,那些没有老婆的人就要和当地人结婚,因为当地蒙古姑娘实在太少了,这一结婚,就造成了民族和民族之间的融合。据说拔都建立金帐汗国之后,有20%左右的俄罗斯贵族和蒙古人结婚,呵呵,今天有些俄罗斯人应该在遗传上有蒙古的基因。十四世纪的阿拉伯历史学家翰马里先生说:“他们(蒙古人)和当地钦察人杂住,互通婚姻,他们都成了钦察人,好像他们原来就是一个民族似的。”蒙古人被当地人同化掉了。
不说别的,蒙古西征,很多汉族人也到了中西亚居住。旭烈兀西征的时候,军队中就有几千汉族士兵,他们是当时最先进的兵种——火炮手,相当于 今天的二炮士兵。这些人在旭烈兀建立伊利汗国之后,就留在当地生根发芽了。
不仅仅是东边的人往西边去,西边的人照样往东边来,因为蒙古帝国的中心就在东方。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的时候,就把花剌子模国的皇亲国戚几千人一家伙全部迁到蒙古本土来,第二次、第三次西征抢回来的欧洲人、西亚人也被带往蒙古本土。除了战俘之外,还有很多自由的商人,比如说马可波罗之类的欧洲人也到蒙古记经商,蒙古首都哈拉和林成了一个世界性大都市,走在哈拉和林的街上,你可以看见金发碧眼的欧洲人、一身穆斯林打扮的西亚人、当然还有汉族人。英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汉语、蒙古语在哈拉和林全部可以听到。是不是比今天的纽约还要牛皮?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鲁克•克文敦在其《游牧帝国》中说出了蒙古首都哈拉和林在当时的影响,他说:“哈拉和林城成为世界真正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在通往该城的大道上,挤满了去向蒙古皇帝表示敬意的人们和到蒙古都城经商的人。”
1254年到蒙古本土来传教的欧洲传教士卢布鲁克就在蒙古大汗蒙哥的宫里见到一个名叫佩奎特的欧洲姑娘,那个欧洲姑娘和俄罗斯丈夫在这里当建筑师,另外,他还见到了一位来自巴黎的金匠。
当然,来到中国最多的还是中亚和西亚人,他们到中国后,被中国人称为色目人,这些色目人善于做生意,因此,他们在中国都当了主管财政的大官。
人员流动了,当然经济文化的交流就加强了。
蒙古西征首先是让亚洲两个文明中心连为一体。当时亚洲有两个文明中心,一个是中西亚的伊斯兰文化中心,一个是黄河流域的汉文化中心,这两个文明中心在蒙古西征之前交流不多,但是,蒙古西征之后,这两个文明就在一个国家的统治之下了,这下,伊斯兰文明和汉文明交流就更加频繁了,两种文明开始相互渗透和融合。
前苏联东方学专家巴托尔德把这两种文明交流的好处说的非常精辟,咱们原话引用一下:“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至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珍品的交流。西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确实如此,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阿拉伯地区的天文、数学、医学、建筑、艺术等传入了中国,中国人也不是只引进,我们也给了阿拉伯人很多东西,中国的文学、艺术、医学、制图也传入了西亚,我国的四大发明就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
说句实在话,咱们中国在古代还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那时候,我们比起西亚来,科学技术要先进得多,欧洲人那时候还处于愚昧状态,和咱们中国人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因此,东西方交流基本上是从咱们国家的先进技术流向西边。
说到先进技术的传递,我们中国人还是很大气的。今天,比尔盖茨发明一个“瘟都死”,就垄断技术,到中国卖钱,卖得还挺贵,害得我们大多数人都用不起正版。想当年,我们把四大发明毫无保留就送给了阿拉伯地区和当时还处于“第三世界”的贫穷落后的欧洲人。
伟大领袖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手稿》中高度赞扬了咱们中国的四大发明,并说出了它们对欧洲人的巨大作用,他老人家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你看看,马克思他老人家说得多么精辟!
我们中国人送给西方的首先就是火药。
中国不但是火药的发明国,更是最早制造各类火器、火炮的国家。十世纪初,中国用于城市攻坚战中的“飞火”,可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
蒙古人在南下中原地区时,掌握了这种高科技武器,用来西征,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241年,蒙古铁骑攻入欧洲腹地,在今天德国和波兰边境的西里西亚地区的莱格尼察和波兰——德意志联军进行决战,因为使用了“中国龙喷火筒”而大获全胜,给欧洲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那印象是那么恐怖。
1258年,旭烈兀在围攻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的时候,就使用了“铁瓶”,这个“铁瓶”就相当于今天的手榴弹,一个手榴弹扔出去,就炸倒一大群阿拉伯士兵,巴格达的城楼也被炸得稀巴烂。不然,这个巴格达是这么好攻破的吗?
1260年,埃及马木路克王朝在巴勒斯坦击败了蒙古西征军,俘虏了一些制造火药的匠师,缴获了大量火器,从此,中国的火药与火器技术更直接大规模地西传。
伟大的革命领袖恩格斯说:“在十四世纪初,火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入西欧,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这是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
还是革命领袖看问题看得深远,火药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战争形态变革的重要因素,从此,人类战争从冷兵器时代进入到现代的热兵器时代。即使到了今天,无论是子丨弹丨还是导弹,基本原料还是火药。
火药的西传,还使欧洲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欧洲从此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民主自由的道路。
你可能以为我这是在说胡话,事实却是如此,恩格斯说:“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铠甲的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
非常有意思吧,你想想,再坚固的城堡,被大炮一轰,还不是四分五裂。因此,火药的出现,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崩溃,使欧洲出现资产阶级革命,从而使人类文明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当然,火药也促使了 经济的发展,恩格斯说:“火药和火器的采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现代工业也是在火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呵呵,火药对欧洲人的意义一点不比西方的互联网传入东方逊色。
另外,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也促使了他们的发展。
中国造纸术传入欧洲前,欧洲人曾用羊皮进行文字记录工作。在中世纪的欧洲,据说抄一本《圣经》要用300多张羊皮,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信息的传播范围。你看,在造纸术出现之前,我们中国人就聪明得多,把字刻在竹简上,那不省钱的多。
不过,当时的阿拉伯人已经学会了造纸,这种纸进口到欧洲那是相当的昂贵,在当时的欧洲,能够使用阿拉伯人制造的纸张被视为一种奢侈的行为。由于纸太昂贵,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国王菲特烈二世曾在1221年下令禁止使用纸书写官方文件。
蒙古时期,欧洲人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学会了使用木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后,改变了原来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为欧洲科学的突飞猛进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蒙古西征,也把一些先进理念传入到当地。
比如说,宗教自由政策。虽然今天大家都说宗教自由,但是,在那时候,各种宗教还是相互诋毁的,只准信仰自己这种宗教,其他宗教都是异教,异教徒是要受到迫害的。但是,成吉思汗对信奉任何宗教的人一视同仁,他的家族成员和家臣中许多都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或其他宗教的。这是真多的自由和多元化啊!
打破血统论。在蒙古时代,其他国家实行的是血统论,爸爸当官,儿子也当官;爸爸种田,你这一辈子也别想有出息。但是,在蒙古人中,那是看个人能力的,在军队中,成吉思汗不会根据血统任命将领,而是考察他们的实际能力。而且他要求把各个部落的勇士分配到不同的集体中,这样避免了军事将领之间的任人唯亲和拉帮结派。他任用官员时,考虑的只是他们的能力和忠诚与否,而不会管他们的血统或宗教信仰。
这些我们今天都认为是相当文明的观念,就这样传到西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