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蒙古人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都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对物质条件的待遇几乎从不讲求,爬冰卧雪在其视为常事。远距离跋涉更是从小的习惯。对物质条件的不讲究,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很轻。因此,蒙古军人拥有其他民族战士所没有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西方那些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们永远难望其项背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朝鲜战争中找到例证。
抗美援朝时,志愿军战士面对的是强大的美军(美国人刚刚打败了德国和日本,其战斗力可想而知)。但是,就是这样强大的美军却败在武器简陋的志愿军手里了。原因何在呢?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志愿军战士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志愿军战士都是农民苦出身,在朝鲜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下照样活动自如,他们一把炒面、一把黄豆就是自己的给养,他们可以再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起进攻,而美国那些老爷兵没有后勤保障就寸步难行,志愿军取得胜利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是蒙古人从生下来就是战士。
蒙古各部落统一后,几乎把对外战争作为民族生存的依靠,基本上不再进行放牧等生产活动,蒙古国走向了完全的军事化道路。为了训练出最好的军队,蒙古人三四岁的孩子就被投入专门的军事训练部门进行军事学习。他们被严格地进行骑马、射箭的训练。这些被从小训练出来的孩子组成的骑兵部队,战斗的素质和技能是极为惊人的,他们在马背上无论是冲锋还是快速撤退都能准确地射击敌人。在这样的训练方式下,所有的普通战士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神射手。这一点,其他任何民族都无法作到,这样的战士是其他人所不能比拟的。
这些从小就按战士的标准培养起来的士兵,和那些半路出家的士兵作战,谁胜谁负不是很明显的吗?
我们可以用中国的奥运体育来说明这个问题。
中国的运动员,几乎从小孩时候就开始按照正式的比赛标准进行训练,一直训练到成年,十几年的训练,什么水平练不出?而且,除了体育训练之外,这些运动员不用干任何事情。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就是体育训练,这样训练出来的选手的实力就可想而知了。
反观外国的体育运动员,他们许多人都是业余选手,体育训练是在正式的职业之外的一种爱好。这样的半拉子运动员当然比不上我们的专业运动员。
蒙古士兵就像我们的奥运运动员,而其他民族的士兵都是半路出家的货色。专业战士对半路出家的士兵,战争胜负就没有多少悬念了。
第三,就是蒙古人的特殊社会组织形态。
蒙古人建立了与战争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在蒙古,除了大汗的亲军之外,没有专门的军队,每个蒙古人,既是普通老百姓,又是战士。在平时,他们放牧,在作战的时候,他们就自备武器跟随首领出发。可以说,他们是典型的“全民皆兵”,每个人都具有双重身份,对外发动战争时,可以全民动员,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作战行动。如对花剌子模国的长期围困,就是全民参与,在城下放牧生活,维持军队持续不断的攻击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综上分析,蒙古国军队在亚欧大陆东征西讨所向无敌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四)蒙古人先进的战术
在十三世纪,蒙古人的作战理念应该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1.战争前做好侦查工作
蒙古军队在作战的时候,最注意做好前期侦察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作战之前,他们尽量收集有关敌人的道路、河流、防御工事、政治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情报,并在战争中加以利用。
蒙古军队行军之时,在大军的前面要派前锋,前锋的前面还要有哨骑,只要是几百人以上的小部分,就一定要在周围派出哨骑侦察。侦察分两种,一种是武装哨探,通常在周围有敌军时进行,哨骑登高望远,或者劫掠敌人,逼近敌人的营哨去获得情报。另一种是平时行军的哨探,以发现居民为主,一旦发现居民或旅客,都要捕获询问四周的地势、兵力分布、有什么要塞、有什么军事基地、哪里可以补给等等。这种哨探在行军时的分布,有时可以远至大军的前面两百公里之远。一旦发现情报,根据情报的重要程度层层上报直到统军大帅。因此,蒙古军队几乎从来没有被伏击过。
因此,在作战中,蒙古军队比起当地的军队更熟悉战场周围的环境,并能够利用当地的环境来帮助作战。
比如,在匈牙利战役中,拔都的军队和匈牙利大主教玉果麟作战时,蒙古人假装逃跑,然后把敌人引入沼泽。轻装的蒙古骑兵从草地上顺利地过去了,重装的匈牙利骑兵全部陷入污泥当中,结果,在沼泽地里挣扎的匈牙利骑兵就像泥巴中的鱼,任人宰割。
在蒙古兵进攻巴格达时,巴格达士兵出城迎战,蒙古兵撤走,把敌人引进低洼地方的草原,然后把底格里斯河引到低洼地,阿拉伯骑兵变成水中的士兵,基本上被淹死。
可以说,蒙古军队的侦察工作是做得最好,而且能够有效的利用当地地形,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这种利用地形地貌来对付敌人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起到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良好效果。他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消灭敌人。
我们可以用中国在抗日战争的第一次胜利来说明这件事情。
在抗日战争初期,我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中国军队没有一次战胜过敌人。
但是,后来武器装备低劣的八路军却在平型关战役中围歼了精悍的日本军,取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战役就是一次巧妙的伏击战。
当时,日本侵略军进攻山西,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政委罗荣桓决心在平型关设下埋伏,痛击进犯山西的日军。战前,115师师长林彪多次踏勘平型关的地形,准备集中兵力打个伏击战。
9月25日日军敌板垣师团进入伏击圈,八路军凭借尤里地形,向山谷中的日军发起猛烈进攻,激战延续了一天一夜,最后,日军板垣师团21旅遭毁灭性打击。
平型关大捷,歼敌1000多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这是中国抗战开始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它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
要是八路军115师和日军进行硬拼的话,肯定不是对手,但是,我们却凭借地理优势,取得了以弱胜强的传奇胜利。
可以说,在西征战争中,蒙古军队基本上和敌人打的是巧战,没有硬拼过,因而每次都能以少胜多。
2.百战百胜的“后退——合围”战术。
蒙古人在战斗中,很少和敌人硬拼硬,也就是说,他们很少和敌人正面迎战。正面迎战往往会造成己方较大的伤亡,而且胜算的可能性也不大。他们利用骑兵高度机动的特点,采取引诱敌人进攻,然后退却,在退却中对敌人进行包围的战术,这种战术每每取得了胜利。
蒙古人的逃跑——合围战术分为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
在战略方面,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
如果敌人确实强大,他们就退上几天,跑上几百里路,把敌人拖得分散开来,然后抓住战机,消灭其中最关键的敌人,然后顺势击溃其他敌人。
这种战法的经典战役是者别和速不台第一次横扫俄罗斯的卡马尔河大战。
1222年,在南俄罗斯的钦察大草原上,者别和速不台打败了钦察人,钦察人向俄罗斯诸侯求援。俄罗斯个诸侯召集了一支八万人的大军,向者别和速不台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