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得到弟弟旭烈兀的支持,非常高兴,决定投桃报李:你支持我当大汗,我就把土地封给你,不给其他人。于是遣使传旨,将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的所有领土划归旭烈兀统治。忽必烈说:“从质浑河(阿姆河)岸到密昔儿(埃及)的大门,蒙古军队和大食人地区,应由你,旭烈兀掌管,你要好好防守,以博取我们祖先的美名。”
于是,原由大汗政府直接管辖的波斯地区就成为旭烈兀的领地﹐从而建立了又一个汗国。
旭烈兀的领土那就宽了,其领土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到叙利亚和土耳其,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
旭烈兀的领土虽然辽阔,但是,他还是尊自己的哥哥忽必烈为大汗,自己自称为“伊利汗”,又称“伊尔汗”。这是什么意思呢?“伊利”就是突厥语中的“从属”。意思是自己是哥哥忽必烈的从属汗国。
旭烈兀可不是口头上的从属,而是从心里真正听二哥忽必烈的话。不但他自己听话,他的儿子阿八汗也是这样的。
1265年,旭烈兀去世后,他的儿子阿八哈即位,阿八哈手下的人跪拜请求阿八哈坐上父亲常坐的宝座,阿八哈还是挺坚持原则的,说:“忽必烈大汗是长房,怎能不经他的诏赐就登临汗位呢?”意思是,自己没有得到忽必烈伯伯的批准,这个汗位是不能坐的,据历史记载,阿八哈“未奉忽必烈命,不敢就汗位,坐一凳上,执行最高大权,追认旭烈兀之一切。”看到了吧,没有中央政府的批准,宝座不能做,只能另外坐在一条凳子上,说明自己是非正式的。按我们今天的说法是“代理大汗”。
这个阿八汗坐板凳一共坐了五年之久,五年后,忽必烈特使抵达伊儿汗国,“带来了赐给阿八哈汗的诏旨、礼物,让他继承自己的光荣的父亲成为伊朗地区的汗,沿着父祖的道路前进。”
在接到元朝的正式任命的公文后,阿八哈于1270年11月正式举行登基庆典,算是正式波斯大汗了,这个阿八哈的“代理大汗”做了五年,可真难为他了。
现在,在伊朗,还存有一块1279年阿八哈颁发的一张诏书,上面盖有汉字“辅国安民之宝”的大印,这就是当年忽必烈颁赐给阿八汗的王印。
不仅仅是阿八汗的大印是中文的,以后其他大汗的印章上也有中文,现存1302年合赞汗写给法国国王的信上,盖上了合赞汗的大印,上面有“王府定国理民之宝”的汉字,1305年合儿班答汗写给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的信上盖的大印,也有汉文篆书“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这个大印是元成宗颁发给伊儿汗的印章。
呵呵,伊尔汗国连大印都是中央政府颁发的,它真是元朝的藩属国呢。
英国历史学家大卫•摩根也说:“伊儿汗国未改信伊斯兰教之前的三十年来,与忽必烈大汗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历史学家说的,可不是骗人的。元朝中央政府不仅给印,而且直接任免伊利汗国的主要官员,当然是宰相一级的大官。比如元朝政府册封阿鲁浑为伊利汗国的大汗之后,顺便也册封了伊利汗国的宰相不花。
元朝征服不仅任免伊利汗国的大官,而且直接从伊利汗国调人,调来的人中,伯颜是最有名的。这个伯颜,本来是蒙古人,后来随旭烈兀西征,西征之后,就留在伊利汗国了。1264年,旭烈兀派他回蒙古拜见忽必烈,忽必烈看他长得仪表堂堂,言谈举止非常得体,就说:“你不应该是诸侯王的臣子,留下来给我做事吧”。1265年七月,伯颜官拜拜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
伯颜后来受命统率元军20万南征北伐,不负忽必烈的期望,建立了呵呵战功。
另外,蒙古在进攻南宋的时候,碰到了一个钉子户,拔也拔不掉,这就是著名的襄樊城。襄樊战役中,蒙古军遭到宋军顽强抵抗,攻打了五年,但是一直攻不下,元世祖忽必烈心急如焚。于是派人向伊儿汗阿八哈征调会造回回大炮的炮匠,接到大汗的命令,阿八哈立马派派制炮能手阿老瓦丁及赶赴中国,协助蒙古军攻宋。1273年,阿老瓦丁使用回回炮参战,一炮击中襄阳城城楼,声如炸雷,全城震动,襄樊城内军心大乱,不久,襄樊城被攻破。
可以说,伊利汗国的阿老瓦丁为蒙古人攻破襄樊城立下了赫赫战功。
伊利汗国不但在人事任命上听元朝中央政府的,就是伊尔汗国的钱币上也有大汗忽必烈的名字。伊利汗国铸造的银币上有这样一句话,“最大可汗,伊儿汗大旭烈兀”,连旭烈兀都要把大汗排在前头,后来的伊利汗国的大汗更谦虚了,他们在钱币上自称“可汗之达鲁花赤”,意思是我们是大汗派出的官员,连“儿皇帝”都不做了。
1977年,在我国新疆昌吉古城发现蒙古汗国银币1,370枚,其中有1枚伊利汗国的银币。这块银币上正面中部有三行铭文,译为汉文为“除了安拉,别无神灵,安拉是独一无二的,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银币反面中部有四行铭文,译成汉文为“最大的可汗、最大的伊儿汗旭烈兀”。这个考古发现证明了历史上说的是真话。我们有些人老是说,历史是虚构的,这些文物说明历史大多数时候还是真实的。呵呵。
旭烈兀的伊利汗国和中央政府元朝的关系非常好,但是,和他的堂兄建立的金帐汗国的关系那就势如水火了。
兄弟俩开始是性格不合闹起了矛盾。
拔都曾经和他的弟弟别儿哥一起拥护旭烈兀的哥哥蒙哥登上了汗位,后来,别儿哥就留在蒙哥身边,蒙哥让他掌握了实权。别儿哥这个人权利欲望比较强烈,爱发号施令。当旭烈兀西征西亚的时候,别儿哥不断从蒙古首都和林向旭烈兀发布命令,口气比较狂妄。
由于别儿哥是哥哥,旭烈兀只好忍受下来。
后来,忍无可忍的旭烈兀撕破脸皮,说:“虽说他是兄长,但是他对我毫不谦虚,对我一味威胁、强迫,我也不把他当哥哥看了!”
听到旭烈兀的话,别儿哥也发火了:“他毁灭了伊斯兰教的所有城市,打倒了伊斯兰教君王的所有家族。未经家族商议,就处死了哈里发。如果永恒的上帝帮助我,我要向他追偿无辜者的鲜血!”
两兄弟的矛盾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重要的是信仰矛盾。
旭烈兀信仰的是蒙古人的萨满教,但是他偏好基督教,因为他的妻子是基督教徒,他的手下悍将怯的不花也是一个基督教徒,所以,他在西亚的征服主要对付伊斯兰教的,他灭掉的阿拉伯帝国就是伊斯兰教的代表。
而他的堂哥别儿哥却是一个典型的伊斯兰教徒,别儿哥对伊斯兰教的热爱,远远超过了旭烈兀对基督教的热爱。因此,两兄弟就为此闹起了矛盾。
别儿哥为了反对他的堂兄弟旭烈兀,毫不犹豫地与埃及人结成了联盟。新埃及国王拜巴斯(1260-1277年在位)本人就是钦察突厥人,因此,他同钦察汗国的大汗别儿哥关系就更亲密了。
1262年,别儿哥和拜巴斯开始交换使者,并且别儿哥向旭烈兀宣战。呵呵,兄弟竟然和外人联合起来对付兄弟了。
别儿哥派他的侄儿那海率领三万人马,越过高加索山脉进攻旭烈兀的伊利汗国。听到堂兄要来攻打自己,旭烈兀大怒,召集伊朗境内的军队,前往高加索山脉迎敌。
1262年8月,旭烈兀派出大将失烈门为先锋,又派大将阿八台紧随其后,去和那海的军队交战。开始的时候,那海的军队战胜了失烈门,但是,阿八台赶上来,打败了那海。听说那海战败了,旭烈兀非常高兴,立马下令追赶。为了显示自己战斗的决心,他命令自己的儿子阿八哈随同失烈门和阿八台一起进军,旭烈兀的军队一直追到了西亚和欧洲的分界线高加索山脉。
为了阿八哈的安全,失烈门和阿八台劝阿八哈回去:“你还是回到君王身边去吧,我们会追赶敌人的!”但是,一心想建功立业的阿八哈一定要随大军前行。
1262年12月7日,旭烈兀的军队来到隘口城市打耳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