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在这次战役中,唐军士兵大约万余人被俘,其中就有许多能工巧匠,如造纸匠、纺织匠、画匠等等,俘虏被带回到伊拉克。后来有人在伊拉克时就曾见过中国工匠在当地工作,其中有“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批;织络者,河东人乐陵、吕礼”。这些人把唐代高超的手工技艺,教授给阿拉伯人,进而传到欧洲,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中国造纸术的西传。据说撒马尔罕在八世纪后期建立的西方世界第一座造纸作坊,就是由中国工匠充任师傅的。撒马尔罕生产的纸,输出到全世界各地。中亚撒马尔罕一带原属中国,阿拉伯帝国占领这块地盘后,中国人大都迁回去了,唯有制造精美纸张的技术尚留在撒马尔罕。中国造纸术的西传对西方文明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其契机,恰恰就是这次怛罗斯战役。

战胜了老牌的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实力已经天下无敌了。

公元 762 年,阿拔斯把都城迁到了巴格达。巴格达位于底格里斯河下游,扼东西方交通之要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此,巴格达开始了长达几千年的都城历史。因为阿拔斯王朝旗帜是黑色的,所以我国历史书上称这个王朝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大权独揽,他说,他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不再是先知的代理人,而是安拉的代理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其权力是直接受自安拉的。

呵呵,这些独裁者,总要把自己神化,把自己说成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我们中国的皇帝,不是叫做天子吗?天子,就是天的儿子。他的权利是老天给的,你要是反抗我,就是反抗老天爷,这就是大逆不道。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也像中国的王朝一样,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很快又繁荣起来,开始了阿拉伯帝国的又一次繁荣。

阿拉伯帝国首先成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纽带,东方文明在这里传向西方,同样,西方文明也从这里传向东方。

中国的造纸技术从撒马尔罕传入巴格达、大马士革、埃及、摩洛哥直到西班牙, 并通过西班牙传入整个欧洲。阿拉伯帝国生产的纸张,不仅供本国需要,而且远销欧洲。

除了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向西方,阿拉伯人也把阿拉伯数字传向欧洲。今天全世界通用的1、2、3、4、5等数字,我们叫做阿拉伯数字。其实,这些数字不是阿拉伯人创造的,而是印度人创造出来的,印度人创造这些数字后,传到了阿拉伯地区。然后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以前,欧洲人使用罗马数字和算盘,计算笨拙费时。有了阿拉伯数字,特别是以零号填补个位、十位、百位的空白,进位法简明准确,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

因为是阿拉伯人把这些数字传到欧洲的,所以欧洲人把它们叫做“阿拉伯数字”。后来,全世界都这么叫开了。而真正的发明者印度人大家都不知道了。

呵呵,这世界往往就是这样,真正做事的人大家都不知道,那些不做事的人,反而把好处弄走了。

阿拉伯帝国利用他们处于东西方中间的这个有利位置,开始了全球做生意。

阿拉伯人具有经商的传统,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很高。早在伊斯兰教创立时期,穆罕默德就认为,“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实奴仆”,并断定忠实的穆斯林商人在复生日将“居于安拉宝座的荫影之下”,《古兰经》也明确规定鼓励和保护商业是所有穆斯林必备的义务和道德。

有了宗教领袖的鼓励和支持,再加上有利的区位优势,阿拉伯人的经商事业是如日中天。

阿拉比商人活跃于亚欧非三大洲,他们把东方产的丝绸、香 料、宝石、药材、纸张、椰子、蔗糖等物品运到西方世界出售,把西方生产的铜镜、金银及玻璃器皿、各种毛皮卖到东方。两边买卖,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那时,从东南亚的苏门答腊、马来亚、印度,直到北欧波罗的海沿岸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有阿拉伯商人的足迹。我国的广州、泉州 和扬州等地,也聚居着不少的阿拉伯商人。

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不仅是帝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是世界巨大的商业城市。巴格达水陆交通发达,城里有各行各业的专门市场,码头上经 常停泊着几百艘船只。各地通过水陆运输,把各式各样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巴格达,然后再转销世界各地。巴士拉、的黎波里、开罗、亚历山大、吉达等港口城市,也都成为水陆贸易的中心。市场上除 各省的货物外,还有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和马来群岛的香料、矿物和染 料,中亚的红宝石,东非的象牙、金砂和黑奴,北欧和俄罗斯的蜂蜜、黄蜡、 毛皮和木材,等等。

阿拉伯帝国除了商业发达之外,文学上也很有成就,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一千零一夜》就是在那个时期写成的,写的也是阿拉伯人走遍世界做生意的事情。在《一千零一夜》中,也写到了我们中国,说明那时候,阿拉伯帝国和我们中国关系还是很密切的。

阿拔斯王朝在兴盛之后,又开始了盛极而衰的历史规律,统治者开始了奢侈的享受。

哈里发曼苏尔(754—775 年)在位的时候,在巴格达底格里斯河西岸建设新都。新都的建设动用了 10 多万人,费时 4 年,耗资 480 多万第尔汗。新巴格达为圆形城市,直径有五里路长,分外城、内城和皇城三层,有三道城墙。 皇城位于全城中心,皇宫建筑,富丽堂皇,宫内陈设,尽是稀世珍品。这个曼苏尔修建新巴格达,可以和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相媲美了。

除了大兴土木外,哈里发们还开始奢侈的享受,哈里发的衣着,价值数万第纳尔。拉西德(786—809 年)的皇后左白黛到麦加朝觐一次, 花费了300 万第纳尔,可谓是超级豪华旅行。

哈里发马门结婚时,用龙涎香把黑夜照成白昼,用金盘盛着数千颗珍珠,撒向来宾。我想,那真是一场“珍珠雨”,从来以为黄金雨只存在于传说中,没想到世界上还真有“珍珠雨”。

另外,哈里发大多是酒色之徒,穆台瓦基勒时期(847—861 年),内宫妃妾多达 4000 人,宫廷生活, 极端奢侈,糜烂不堪。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后宫佳丽三千人,那是夸张的手法,没想到,现实生活中,竟然比夸张还厉害,变成了后宫佳丽四千人了。呵呵。

皇帝这样荒淫,下面的达官贵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除占有大量土地外,还从政府领取高额薪俸,一个省级法官的月俸,即高达 4000 第尔汗。达官显贵的富有与豪华,不亚于皇室。巴尔麦克家族,仅是动产就有 3000 多万第纳尔。

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形成鲜明对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负担各种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城市手工业劳动者的工资很低, 一个瓦匠每月工资不过 30 第尔汗,难以维持最低生活。奴隶的处境更为恶劣。有的为宫廷和贵族家庭服役,任凭主人随意奴役和处置,女奴往往成为 歌伎或婢妾,惨遭蹂躏;宫廷的男奴还被阉割,成为阉人,受尽种种非人待 遇。有的在田野或矿山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尤其在 底格里斯河盐碱地劳动的大批黑奴,为主人排水采盐,开辟耕地,劳动最艰 苦,待遇最低,每天只能得到几把麦粉或椰枣充饥,住处不蔽风雨,处境不如牛马。

当老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起义就开始了,阿拉伯帝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农民起义。

到了 9 世纪中叶,由于老百姓起义的打击以及统治者内部权力斗争,阿拉伯帝国衰落了,哈里发权力削弱,各行省总督和近卫军首领乘机扩大权势,或割地自立,或直接控制朝廷,阿拉伯帝国分崩离析。

成吉思汗家族是如何打到欧洲的——蒙古西征纪实》小说在线阅读_第9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陈文中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成吉思汗家族是如何打到欧洲的——蒙古西征纪实第9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