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特色,是感情维系与物质诱惑并抓并举。
曾国藩选用的湘军,基本来自湖南老家,一营大多来自同一村落,而且多来自同一宗族,非亲即故。他还特别欢迎湘乡老乡报名参军,尤其欢迎父子兵和兄弟兵,实在不行,叔伯子侄堂兄弟也凑合。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更是雷人,他招兵,只要家门口的兵,出了方圆十里,他不考虑。曾国藩认为,有了地域和感情纽带的维系,湘军在战场之上,杀敌之时,一定不会丢下战友,逃之夭夭。
很多事情都有两面性,依靠感情纽带维系的部队,一般都不会单独逃跑,但是并不能保证集体逃跑。曾国藩后来在靖港惨败中,就领教过全军集体逃亡的厉害。兄弟子侄打仗,要么一起死,要么一起逃,死活都要在一起,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古语有云,法不责众,大家一起跑,自然挨不了板子。
曾国藩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不是一个迂腐的理学家,他对人性有着深切的体悟和把握,深知这些老乡跟他出来出生入死,绝对不是仅仅为了响应他“忠君爱国”之类的理学说教,他们还需要升官发财和养家糊口。除了忠义和感情的灌输,曾国藩并没有忽视银子和面包,他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要想让轿夫把轿子抬好,让自己在轿子里坐着舒坦,并且能够坐上越来越大的轿子,就不能一天以晚只对着轿夫讲忠孝礼义廉耻,还应该给足银子让他们得到实惠,这样他们才能安心地抬好轿子,认真把轿子抬好。
湘军从组建开始,曾国藩就坚持高薪养兵的原则,他发的工资几乎绿营的两到三倍。一个绿营陆师步兵,一个月工资二两五钱,湘军则是四两二钱;一个绿营骑兵每月二两,湘军骑兵就有七两二钱。湘军水师的工资,比绿营更高。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湘军中常常被人忽略的兵种——骑兵。湘军骑兵(马队)是打到湖北的时候才有的,设棚-哨-营三级,最初是四人为棚,六棚为哨,三百七十八人为一营,后来改成三百二十二人为一营,一营五个哨,一人一匹马。湘军骑兵将领中的猛人一号,自然非多隆阿莫属,在后来打跨陈玉成的安庆决战中,此人就是最剽悍的战将之一。
没有高工资,谁愿意干这种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的差事?除了高工资,曾国藩还给发补贴,发奖金。挂彩的,有慰问金;阵亡的,有抚恤金;立功的,有红包。在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强烈诱惑之下,在战利品谁取谁得的刺激下,那些祖祖辈辈刨地的农民老乡,都乐意出来跟他混。在部队里干一个月,抵得上在家里干上两年,这是有相当的诱惑力的。要想高收入,就得干高风险的行业!所以湘军不但从来不愁没有兵源,而且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巨大的杀气。
民族牌与文化牌
1854年2月,曾国藩的湘军终于初步练成,水陆军共一万人,加上文职和后勤人员,全军共一万七千人。应该特别注意的一点是,除了传统的冷兵器,全军还装备了新式火炮五百门。
利刃磨就当出鞘,雄师练成赴沙场!
1854年2月25日,已经接到过咸丰五道催兵圣旨的曾国藩,揣着责任,怀着理想,率领大军,兵出衡州,奔赴湘潭,会齐水师,开赴前线。
书生练兵,还真是与众不同。在举起枪杆子真刀真枪打仗之前,曾国藩还不忘先掏出笔杆子舞文弄墨一番,与洪秀全打了一场水口仗。
为了笼络读书人,阻碍知识分子进入太平天国,同时让自己师出有名,曾国藩在衡州(衡阳)誓师出发这一天,发布了一道著名的檄文。
这篇檄文,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讨粤匪檄》。
这是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宣战书,说得通俗点,就是一篇政治广告词,目的是要说明师出有名,打你有理,扩大湘军的影响,提升湘军的人气,与太平天国发布的《奉天诛妖布四方谕》,从本质上来讲,没什么两样。
实事求是地说,曾国藩比咸丰会打政治牌。
咸丰似乎找不到回击太平军的大道理,一直没有针对太平军的檄文,正式回复过类似的政治帖子。
咸丰可以不回复,但是曾国藩却不能。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人。
太平军在湖南北上的时候,曾经由杨秀清和萧朝贵联名发布过《奉天讨胡檄》,檄文的核心观点是大力提倡华夷之辨,崇汉排满,推翻清朝。尤其强调汉人不打汉人,汉人要精诚团结打满人。
对于这个观点,满人当然没什么需要特别说明的,无非你要犯上作乱,那就“罪该万死”,我就只能剿匪平乱、正当防卫之类云云。
作为汉人的曾国藩,面对太平天国这篇几乎专门冲着他来的檄文,却不能不做出一定有力的回应,否则你一个汉人,却要替满人卖命,打杀咱们汉人,岂不是臭名昭著的大汉奸?
曾国藩当然不想被人戴上“汉奸”的帽子,这可是一个能够让他甚至他的家族,永远翻不过身来的“荣誉称号”。
以什么名义来打太平天国,才比较有说服力,才能获利舆论的支持,以及老百姓的理解和同情?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更是一个不大好回答的问题。答好了,可以加分;答错了,严重扣分。
曾国藩的回答很有策略性:声东击西,避实击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