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第一章西征 第七节 湘军是怎样练成的
熟悉大清官场规则的曾国藩非常清楚,要想建功立业,必须得到朝廷的信任和支持,否则难成大事。
思来想去,曾国藩总是不得要领。要想让咸丰感受到曾国藩“亲满”的政治姿态,的确有些难度。
直到他在长沙看到一个身上穿着军官制服,脚下套着一双草鞋的人,曾国藩才找到答案。
这个穿着非常OUT的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湘军一号战将塔齐布。
湖南可谓是人才济济,自古就有惟楚有才之说,为什么曾国藩偏偏选中了这位“草鞋哥”呢?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要知道曾国藩可是一个看人识才的骨灰级专家,他能一眼挑中塔齐布,就一定有他的理由。
曾国藩善于识别人才,这是当时官场圈子里公开的秘密。据说他在搞接待的时候,不大喜欢高谈阔论,而是喜欢观察别人的言谈举止,等接待对象走了以后,他就拿出一个专用的笔记本,把对这个人的观察记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分析和点评,打上印象分,既便于日后印证自己看人是否准确,又为自己留下了一份人才档案资料,日后在工作中需要什么人才的时候,就翻翻自己整理的人才档案,启动搜索引擎,就能对号入座。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么日积月累下来,曾国藩竟然练就了一身高超的看人本领,任凭是谁,只要他瞄上几眼,就能被他透视,基本八九不离十,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塔齐布这匹千里马,之所以能被曾国藩这个伯乐看中,就与曾国藩的笔记本有关系。
曾国藩来到长沙后,依然保持了积累人事档案的良好习惯,长沙的文官头头脑脑,谁有几斤几两,谁是什么货色,都在他那儿有本帐,翻开就能找到。自从被塔齐布的草鞋雷了一次之后,曾国藩就特别留意这个身着奇装异服的军官。在曾国藩看来,长沙这帮武官里面,也就塔齐布还算工作认真,绿营各路将领都在休息的时候,只有塔齐布还带着他的士兵,冒着炎炎烈日苦练连环鸳鸯阵。
后来的事实说明,曾国藩选择塔齐布,的确为他后来练兵打仗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如果不是塔齐布英年早逝,这种帮助也许会更大。
要想真正搞清楚曾国藩重点栽培塔齐布的原因,最好的办法是先来看看塔齐布个人档案中显示的基本资料。
生于1817年的塔齐布,不是一个一般的满人——他是镶黄旗人。镶黄旗是满清八旗中的上三旗,也就是皇帝的直属部队,换句话说,按塔齐布的出身而言,算是贵族中的贵族。只是塔齐布的运气不是太好,他这个人,不喜欢读书,喜欢舞枪弄棒,也算是保持了八旗子弟“喜习骑射”的本色。是金子总会闪光的,塔齐布这块根红苗正的金子,发光来得有点迟缓。1851年,三十五岁的塔齐布,因为乌兰泰的器重和推荐,带兵到湖南打仗,不久就赶上了长沙战役,初步显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此时的塔齐布,只是一个正四品的都司,在文武大官汇集的长沙,他只能算是一个中级军官,根本进不了核心圈子。
看到这里,细心的读者朋友可能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曾国藩之所以看中塔齐布,除了因为他的踏实肯干、作风淳朴之外,还与他的身份有着极大的关联。
感谢小兔子:)
绿营与湘军的矛盾,由来已久。曾国藩的湘军在桂东和江西进行地方维和时,绿营兵就曾在公开场合杀过湘军士兵,还把十多名湘军士兵打成重伤。
鲍起豹带领的绿营,仗着自己是正规军,一直没把湘军这支刚起步的民兵放在眼里。现在,有了提督撑腰,绿营自然更加嚣张,他们不但不把湘军不当回事,而且还把矛头对准了湘军将领。
1853年9月8日,矛盾因为清德被捕事件而全面爆发,长沙城内终于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
一队绿营兵,手拿刀枪,包围了塔齐布,放火烧了他的官署,扬言要杀塔齐布。塔齐布见势不妙,赶紧逃到菜园避难,这才躲过一劫。
没找到塔齐布的绿营兵,转向曾国藩公馆,杀了随从,举刀而入,差一点就激情格杀了曾国藩。
救了曾国藩的是骆秉章,他刚刚接替张亮基,担任湖南巡抚,曾国藩跑到他的办公楼,这才保住性命。
骆秉章觉得这事都是因湘军而起,对曾国藩并没有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也没有做出主持公道的姿态,反而无名生出一丝厌恶。
曾国藩知道长沙他是呆不下去了,堂堂副部长,竟然被一伙小兵追杀,要是换了别人,根本咽不下这口恶气。可是曾国藩知道,自己必须把这口气嗯下去,而且还不能叫屈。现在自己除了有一个“湖南民兵总司令”的头衔以外,什么都没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人在屋檐下总得学会低头。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要面对的困难还很多,自己必须过得了忍这关!否则,啥事也干不成,弄不好只能“练兵未成身先死”。一代名将、无双国士韩信,尚且能忍受跨下之辱,何况我辈小小侍郎!
曾国藩强忍着愤怒,埋藏耻辱,告诫自己自古成大事者,必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况且古话说得好,咱惹不起,躲得起!
1853年9月16日,曾国藩逆湘江而上,从长沙来到衡阳。这样一来可以避开长沙那帮寻衅滋事的绿营兵将,二来也可以就近派出湘军,扫平衡阳、永州和桂阳的动荡,增加湘军的实战经验和实战能力。
曾国藩来衡阳,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创建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