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翰林院庶吉士这个基础,曾国藩开始了他在官场平步青云神话。一个在官场上没有任何背景的农家子弟,竟然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绝对是当时甚至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升迁奇迹。
按当时官场的正常升迁提拔速度,三年一升,不出意外,七年也就升两级。最好的情况,就算破格提拔一次,也就三级。曾国藩却升了十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曾国藩人生中真正的奇迹,是在与太平天国打上交道之后。
从常理上来说,曾国藩这辈子,根本与太平天国扯不上直接关系。作为一介书生,中央文官,让他上前线带兵打仗的可能性,的确不大。
人生的历程,历史的发展,往往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导致极大的变化。
曾国藩便是如此,他的人生拐点,出现在1853年。
那一年,曾国藩四十三岁。
这个年龄的男人,正是走向成熟的季节,也是实现人生抱负的大好年华。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1852年7月说起。
那时,曾国藩奉旨,从北京出发,前去江西南昌,担任会试(省考,举人试)主考官。曾国藩走到安徽太湖时,家中传来母亲去逝的消息。孝字为先,万事靠后。按照当时官场礼制,父母去逝,官员需要暂时离职脱岗,在家守丧,以尽孝道,称做丁忧。按照惯例,朝廷派人接替曾国藩主持考试,让他放假回湘乡奔丧。
1853年1月,在湘乡丁忧的曾国藩,意外收到咸丰从北京发来的委任状,工作内容是负责湖南团练。也就是说,他被任命为湖南民兵总司令,负责湖南的民兵训练,保境安民。
团练是清代特殊的一种武装部队。嘉庆年间,白莲教闹腾得厉害,八旗和绿营已经腐败,打起来感觉特别吃力,团练这种地方民兵,便随之应运而生。
曾国藩接到圣旨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
武士弄墨,勉强算是附会风雅;书生扛枪,只能感叹命运捉弄。打仗不是曾国藩的老本行,也不是他的拿手戏。虽然他曾经在国防部副部长(兵部侍郎)的岗位上历练过一年多时间,但那毕竟只是纸上谈兵,别说带兵上阵杀敌,就连兵书他都没读过几本。
对于练兵打仗,曾国藩可真是一窍不通,完全是个门外汉。
抗旨不遵,只能是死罪一条。干什么不得从头学起?只要有心人,世上无难事,硬着头皮上吧!
曾国藩有圣旨在手,练兵工作很快就进入实质阶段。1853年1月底,曾国藩从湘乡来到省会长沙,与巡抚张亮基商议筹备练兵之事。
曾国藩总结了正规军与太平军作战的历史,认为正规军只所以逢敌便跑,百战不胜,就是因为平时训练得不够,武艺太差,技术不过关,艺低人胆小。
曾国藩在练兵的过程之中,力图克服绿营之弊,求精不求多,求稳不求速。
曾国藩“对欲速则不达”这句名言,理解得非常到位。他开始练兵时,太平军正从长沙撤围北上,准备攻打武昌。曾国藩不想草率上场,并不急于将毛坯湘军与太平军决战,而是在湖南全力以赴保境安民。
曾国藩在湖南的维和工作,干得很有成绩。他在长沙设立了审案局,专门用来镇压“反政府武装”。几个月之内,被他斩杀和棒杀的,加上在牢房里病死的,统计下来,有两百多人。与此同时,曾国藩还大力开展实战练兵,派湘军在湖南四出“剿匪”,消灭地方性起义和动荡,落在他手里的所谓“反贼”,一律斩首示众,因此老百姓送了他一个“曾剃头”的“雅称”。
曾国藩的铁血手腕,效果非常明显,既锻炼了湘军的实战能力,又保证了湖南的和谐与稳定。
曾国藩练湘军,求精不求多,还有一个隐蔽的原因。这个原因,曾国藩虽然心知肚明,但却不能公诸于众。
这就是曾国藩的政治智慧!晚清的官场腐败而残酷,曾国藩能做到十年七迁,绝对不是稀里糊涂误打误撞弄来的,而是靠着极其深厚的官场功力,辛辛苦苦打拼得来的。
曾国藩政治斗争经验非常丰富,深知官场秘诀,自然不敢多练兵将,况且咸丰说得明白,团练并不是朝廷倚重的主力兵种,只要负责保境安民就行了;至于打仗消灭长毛,自有正规军解决。
清代自嘉庆以来,团练这种非正式武装虽然四处开花,各省各地都练,但是规模都不太大。团练这东西,谁练归谁控制,形同私人武装,往往不大容易控制,政府岂能容你想做多大就做多大?更何况你曾国藩还是个汉人?
曾国藩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自己要想练成精兵,成就大事,还得打消朝廷的猜忌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