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任命曾国藩做湖北巡抚的任命书下达之后,军机大臣祁隽藻对咸丰嘀咕了一句非常要命的话:“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
作为满清政权忠实奴才的祁隽藻,他之所以让咸丰防着曾国藩一点儿,原因很简单,理由很充分:曾国藩在湖南的时候,只是一个离岗的副部长,整个一空头衔,空军司令,竟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这是不是太恐怖了一点?如果把湖北给他做基地,他不翻了天啊?陛下您不可乐极生悲啊!
对啊!满汉相防,重满轻汉,信任满人,提防汉人,这可是老祖宗千叮咛万嘱咐留下的祖训啊!
一语点破激情人,政治智慧打败了感情冲动。咸丰认识到,万万不能违背老祖宗苦心孤旨定下来的政治路线和基本国策,于是把曾国藩的湖北巡抚位置,转批给了陶恩培。
皇位决定思维,从确保江山的所有权角度来说,洪秀全和曾国藩都是自己的“敌人”!
当咸丰决定要认真贯彻执行本朝祖训的时候,曾国藩就彻底悲剧了。在今后长达七年的时间里,湘军的将领个个都在提拔,没有提拔的只有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湘军总司令曾国藩。在这七年里,他的始终在副部长(侍郎)的位置上停步不前。
咸丰虽然放弃了对曾国藩的提拔,但并没有放弃对曾国藩的遥控,仍在不断发出圣旨催促湘军趁胜追击。
与咸丰一起起哄的,还有新上任的湖广总督杨霈。杨霈这个人虽然胆小,但是想到湘军能打,不想放过这个借鸡生蛋的大好机会,于是主动向朝廷请缨,说愿意配合湘军一起乘胜追击,由他负责北岸,曾国藩负责南岸。
曾国藩虽然谨慎小心,而且郁闷苦楚,一万个不愿意急燥冒进,但是圣旨难违,加上杨霈的煽风点火,只好命令湘军攻击前进。
曾国藩采取的还是水陆并进的老办法:塔齐布和罗泽南的主力,沿南岸前进;水师以彭玉麟和杨载福为前锋开路,他自己随同水师中军前进。
在曾国藩看来,自己的军队虽然能打,但是毕竟人数有限,跟长毛比起来,实在无法让人骄傲。为了确保自身安全,赢得胜利,曾国藩最好的办法就是水陆配合,互相护卫,利用水师掌握制江权,为陆师攻打沿江城市创造条件,提供给养和补充,同时陆师也在沿岸夺取基地,为水师提供战略防御据点和纵深。在开战之前,曾国藩就特别叮嘱陆师将领们:“时时以保护水军为心,如龙抱珠,百变不离其宗。”
曾国藩咄咄逼人的攻势,引起了杨秀清的高度警惕和重视。
杨秀清对湘军的警惕和重视,是从接到武昌告急信才开始的。
告急信是国宗石凤魁写给杨秀清的。石凤魁在逃跑之前,没有忘记打发国宗韦以德(韦昌辉侄儿)前去天京向杨秀清汇报军情。
杨秀清得到韦以德详细的口头汇报后,才知道湘军的厉害和西征战场的危险,决定采取强力措施挽救西征战局。
他的办法,无非还是还是老一套——换人加遥控。
石凤魁和黄再兴被追究丢失武昌的责任,双双被砍掉脑袋。对于石凤魁的被杀,大家都没有意见。黄再兴被杀,就引起了后人对杨秀清的批评,认为此人死得冤枉,一来他不是主将,不负主要责任,二来他曾向石凤魁提出过可行性建议,只是石凤魁不采纳,这才酿成严惩后果。
这种批评,固然有些道理,但是过于迂腐。
杨秀清不杀前线主将,难道他自己承担领导责任不成?既然要杀,当然是一锅端比较有说服力,不如此则无以说明前线指挥部的无能,从而顺利推卸总司令部的责任。
石凤魁被拿到天京斩首军法从事后,被杨秀清任命担任田家镇战役前敌总指挥的,是燕王秦日纲。
这个秦日纲,就是导演了龙寮岭惨败的主角。这个人打起仗来也不要命,可惜勇猛有余,灵变不足,防守上硬碰硬还凑合,要是碰到不按常理出牌的对手,就免不了要吃亏。
杨秀清大约也知道秦日纲的能耐,觉得还是有些放心不下,为了加强田家镇的防御力量,他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指导秦日纲修筑防御工事。杨秀清专门写了封信,指导秦日纲在田家镇构筑水陆防御体系。他专门叮嘱秦日纲,一定要拦断长江,在江面用铁索和竹缆,挽在船只和木排水城之上,用铁锚固定在两岸,阻拦湘军水师通过。为了守住拦江工事,杨秀清还特别嘱咐一定守住田家镇对岸的半壁山,这样才能左右呼应,水陆联防。杨秀清还指示秦日纲,让他在长江两岸,一定要多修炮位,扼住湘军水师航道。
二是指导秦日纲赶造防御工具。杨秀清这一次隆重推出了太平军新发明的一种水上秘密武器——木排水城。这是太平天国防守水面的发明,先扎一个大木排,然后在上修筑木城,留出炮眼,架上大炮,可以作为活动的水上炮台,既可阻隔水面,又能攻击敌船。杨秀清派人专门送一个样品到田家镇,让秦日纲照着赶做,尽快投入使用。
三是增派人手,加强指挥力量。为了加强前线指挥部的防御兵力和领导力量,杨秀清命令国宗韦俊、石镇仑、韦以德先后率部来到田家镇。
在杨秀清的摇控下,秦日纲按照要求,一一做好布置,将田家镇打造成一座看来起似乎无法逾越的天险,不打折扣地执行“严防死守”的防守方针,压根就没想过要主动出击,只是坐等曾国藩前来破关夺阵。
曾国藩率领湘军,1854年10月28日从武昌出发,一路上冲破太平军的阻挡截击,于11月20日抵达田家镇前线。
看到田家镇的防御架势后,曾国藩亦喜亦忧,喜忧参半。
他忧的是田家镇这次防御工事的确是花足了本钱,付出了汗水,他有点怀疑长毛前线主帅是位工程建筑专家,由衷佩服其防御之严密和老到。
他喜的是长毛的防御工事完全是防守型的,根本看不到半点进攻的气象和打算,还没有达到攻防兼备、正奇相生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面对志在必守的田家镇,明白只能硬拼硬,否则就不能杀出湖北,杀进江西,更加谈不上攻下九江,直取安庆,打下金陵。
要打下布防严密的田家镇,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尽快掌握这个战略要地,曾国藩召集了一场战前研讨会。与会人员,都是他手下最有谋略,也是最能打的几个牛人。陆师是塔齐布和罗泽南,水师是彭玉麟和杨载福。
经过讨论研究,曾国藩最终敲定了作战方案,基本思路是水陆配合,冲破江防。具体部署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用陆师攻占田家镇对面的半壁山。
第二步,在陆师的配合下,出动水师斩断拦江铁索,摧毁长毛的水上力量,彻底控制制江权。
第三步,水师得手之后,陆师渡江攻占田家镇,彻底控制要塞。
谢谢支持!
面对曾国藩的周密部署,秦日纲只是严格按照杨秀清的指示,坐在大营等候湘军前来挑战。
1854年11月21日,战斗首先在半壁山一带打响。
前来攻打半壁山的,是罗泽南。与此同时,塔齐布越过半壁山,攻击下游的富池口,妄图对半壁山形成迂回包抄之势。
经过一天激战,半壁山落入罗泽南之手。
半壁山一失,田家镇等于去了一半。秦日纲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他不想如此坚固的要塞,就这样在自己手里丢掉。
反击!
秦日纲志在复得,先后组织了两次强力反击。
第一次是11月23日,秦日纲从北岸田家镇调集主力,南渡攻击罗泽南,此时湘军已经反客为主,将秦日纲打得狼狈退回田家镇。
第二次是11月24日,此时韦俊、石镇仑和韦以德正好赶到田家镇前来助阵,经过商量,秦日纲再次组织了全面反攻。激战进行了整整一天,太平军虽然杀得卖力,但最终还是被湘军击败,死伤惨重,国宗石镇仑和韦以德等一批将领全部英勇战死,秦日纲和韦俊北渡退回田家镇。
曾国藩拿下半壁山后,命人斫断半壁山脚下的铁链,剩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把靠近半壁山这边的江心铁索也要斫断,水师才能顺江而下抵达九江。
1854年12月2日清晨,经过认真的布置和准备,吃过早饭的湘军水师,开始向江心铁索进军。
曾国藩把湘军水师分成三队,攻击程序安排如下:
第一队,打铁队。快速突袭到靠近半壁山这边江面的铁索前,架起火炉,烧烤铁索,举起大斧,斫断铁索。
第二队,打援队。阻挡截击前来干扰打铁队的太平军水师,为第一队赢得打铁斫断铁索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队,打劫队。打铁队光荣完成任务后,第三队趁机冲过缺口,顺江东进,放火焚烧铁索下游的西征军水师。
孙子兵法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打仗的时候,军事研讨工作很重要,开打之前,谁研究策划得好,谁的胜算就大,相反,胜算就少。
面对湘军精心策划的进攻,太平军原有的优势,已经丧失殆尽,半壁山失守后,只剩下北岸田家镇的炮火能够截击湘军水师,可是由于土炮射程太近,根本够不着湘军水师。
更要命的是秦日纲方面不但没有研制出相应的对策,反而存在两大失策,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太平军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