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例子是在安庆。安庆原本是安徽省城,清政府为了与太平军拉开距离,早已经将省城迁至庐州(今合肥),但是作为原省城的安庆,战略位置没变,防御工事没动,城防坚固,易守难攻。胡以晃和赖汉英基本上没费什么劲,就拿下了安庆,算得上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为镇守安庆的按察使张印塘,手中无兵,心中无胆,不想做没有悬念的抵抗,更不想做无谓的牺牲,当夜率部集体出发,逃往城北十里处集贤关,宣告安庆“今夜不设防”。
第二个是南康。南康的故事,比安庆更加具有喜剧色彩。听到太平军前来攻城的消息后,知府恭安、知县罗云锦等一帮地方官,平日里搜括民脂民膏,由于逃跑不及时,结果都被当地群众捆成棕子,交给赖汉英做了见面礼。
第三个是吴城。吴城的老百姓,本来也想向南康府学习,准备将清官绑送太平军。可惜这班官员,有了南康的前车之鉴,加上政治嗅觉比较敏锐,早已躲得无影无踪,献俘计划只好搁浅作罢。
从天京到南昌的路上,除了有一批清军将领继承和发扬长跑将军余万清的优良传统外,还有老百姓出人意料的支持,加上太平军水师行动迅速,所以进军速度较快。
尽管开局的形势很让人振奋,但是攻打南昌的最终战果,还是证明杨秀清的摇控是失败的。1853年6月24日,赖汉英杀到南昌城下,准备进城。原本以为赖汉英能迅速拿下南昌的杨秀清,在天京苦等了三个月,结果南昌还是没有被打下来。
干什么吃的!
南昌久久打不下来,杨秀清火冒三丈,下令将赖汉英拿回天京治罪,军法从事。看在洪秀全的面子上,杨秀清给赖汉英安排了一个比较轻闲一点的工作,进删书衙做编辑,负责修改文字。
这个事儿,其实怪不得赖汉英,要怪只能怪另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让杨秀清在蓑衣渡吃过大亏的猛人江忠源。
江忠源因为蓑衣渡一战成名,被咸丰这个大老板盯上了。这年头,出个敢与长毛死打硬拼的人,还真是不大容易。
郁闷中的咸丰,也成了一个摇控专家。杨秀清坐在天京遥控,他就针锋相对,坐在北京遥控。
在充分吸取赛尚阿和徐广缙等人教训的基础上,咸丰对封钦差、赐宝刀之类的政治游戏,已经没有太多的兴趣。
咸丰并没有在天京上游指派一个前敌总指挥,干脆自己亲历亲为,指挥各路将领与西征军团对阵。
不知是因为距离太远的缘故,还是因为接收器失灵的缘故,咸丰摇控的这些绿营将领,以张印塘为代表,根本就不买他的账。
不打折扣地积极配合咸丰摇控器指挥,在江南一带不停奔波的人,好象只有一个湖南人。
他的名字叫江忠源。
渐渐有了名气的江忠源,被咸丰摇控弄得团团转。他先是被调往江南大营协助向荣,后又被调到安徽河南参与堵截北伐军团,现在江西吃紧,又被调往南昌。
咸丰也没有亏待拼命干活的江忠源,他已经从潜伏蓑衣渡时的七品知县,做到了湖南按察使,官居正三品,再前进一步,就是从二品巡抚。
江忠源接到咸丰的调令之后,赶紧三步并做两步,急急忙忙赶往南昌。等到赖汉英来到南昌城外的时候,江忠源已经提前两天进城,布置好了一切。
赖汉英哪里是江忠源的对手!赖汉英没有在第一时间拿下南昌,给了咸丰喘息的机会。江忠源与赖汉英折腾了一个月之后,清军各路援军也在咸丰的催逼下,陆续来到南昌城外。
赖汉英本来就不是江忠源的对手,加上兵力不断屈居劣势,一直没能拿下南昌,只好向杨秀清求救。
杨秀清无奈,只得派出韦俊和石祥祯等人前来助阵,希望赖汉英不要辜负他的殷切期望。
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又是两个月过去了,南昌还是牢牢地控制在江忠源手里。
杨秀清在第一阶段的摇控,除了曾天养这员老将在南昌外围打了一圈,抢了一点粮食运回天京大本营外,为期将近四个月的西征,并没有其他值得骄傲的战果。
为了让摇控的效果更好一点,杨秀清决定拉近摇控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