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自古排名皆学问

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永安封王,存在两个疑问:

疑问一:冯云山的排位有问题。

从资历来说,冯云山是最早追随洪秀全的。从功劳来说,紫荆山根据地是冯云山建立的。从关系来说,冯云山是洪秀全的老同学。怎么会排到杨秀清和萧朝贵后面?如果说,杨秀清既是第一军师,又是中军主将,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也就算了。可是萧朝贵,凭什么也排在冯云山前面?萧朝贵虽然攻占了永安,但与冯云山建立紫荆山根据地相比,还是占不到上风。没有攻占永安,还可以攻占其他城市,并不从根本上影响太平天国的前途。可没有冯云山在紫荆山挖的第一桶金,哪来的太平天国?哪来的攻占永安这样的机会呢?其实这种排名,早在册封五军主将时就已经发生变化了。萧朝贵封又正军师(相当于副军师,第二军师),冯云山封副军师(实际上相当于副副军师,也就是第三军师),已经落后了。

这种变化,应该可以追溯到天父天兄下凡那个时候。当时,洪秀全和冯云山在广东商议了好几个月,可能就是考虑到日后这种权位的变化,才难以下定决心,最终他们想了个办法,就是通过宣布兄弟长幼顺序,来明确权力大小,于是冯云山做了上帝第三子,杨秀清做了第四子,萧朝贵做了女婿。显然,老三比老四大,更比女婿大。但是,这样的安排,并不能改变现实,毕竟杨、萧二人掌握着天父和天兄代言权,他们完全可以通过传言抬高自己的地位,况且,传言本身就抬高了他们的宗教地位,也提高了他们的威望。

所以,冯云山只能屈居杨、萧二人之下。其实,在武宣封军师和五军主将时,这种排名顺利就已经基本确定了。看来,杨、萧二人在太平天国的地位,是日渐提高的,也是洪、冯二人无法阻止的现实。幸好冯云山识大体顾大局,没有计较此事。太平天国所有的历史资料中,看不到冯云山的不满或牢骚,也看不出冯云山为此玩的任何政治小动作。冯云山,高风亮节,光明磊落,真英雄也!

疑问二:洪场关系别扭。

自古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君。正所谓天无二日。从诏书来看,洪秀全与杨秀清、萧朝贵的君臣关系明确无误,洪秀全万岁,是君;杨秀清九千岁,是臣;萧朝贵八千岁,是臣。杨秀清节制其他四王,洪秀全节制包括杨秀清在内的五王,因为都是他封的啊,只有君主才有封王的权力。

但是,有一点,也许洪秀全忘记了。人家杨秀清和萧朝贵还有一个身份:天父和天兄。他们只要口吐白沫,浑身抽筋,你洪秀全就得乖乖听他们的。尤其是杨秀清,身为军师,总领政务,现在又来个节制诸王,实际上掌握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你洪秀全就不怕被架空,做个空军司令?成为杨秀清的傀儡?再说了,你就不怕杨秀清野心膨胀,干脆取你而代之?

洪秀全啊洪秀全,你和杨秀清,到底谁听谁的?你总该为自己想想未来!应该说,凭洪秀全的智商,起码也是个正常水平,不可能不想到这些问题,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如此重用杨秀清?为什么还要给予他如此巨大的权力?

对此,群众性的代表意见是,洪秀全自知才能不及杨秀清,若不倚重,难成大业,所以不惜冒着大权旁落的危险,做出如此大胆决定。

我以为,这种分析不无道理,但不全面,除此以外,应该还有三点原因。

洪秀全和杨秀清此时关系融洽,洪秀全完全信任杨秀清。他们在战火中同生共死,在危险中相互扶持,除了上下级的属从关系,应该还有着深厚的战友之情和兄弟之义。洪秀全承认杨秀清的天父代言权后,杨秀清就多次借天父下凡的机会,号召和要求太平军将士服从洪秀全的指挥和命令,实际上是在强化洪秀全的君主独尊地位。当然,杨秀清这么做,也许包含感激的成分在里面,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洪秀全在太平天国无法取代的独尊地位。事实上,在转战突围的过程中发布的总动员令,以及到达永安后发布的诏书,都是洪秀全以最高决策者的身份执行的。所以,洪秀全对自己,对杨秀清的忠心,都有着足够的信心。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此时的洪秀全,主要是从革命大局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从个人地位权力来费尽心机。太平天国虽然攻占了永安,但离推翻清王朝、另立新朝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起义成功与否,还是未知之数,岂容他为了遥远的权力之争,放弃重用杨秀清开创伟业的想法?

第三个原因,与洪秀全的个人爱好有关。这个原因,也是洪秀全在封王诏书中最后提到的:另诏后官称娘娘,贵妃称王娘。

这也是封王诏书的第四层意思——前三点安排别人,这一点安排自己。

欲望挣扎——太平天国那些人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2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月映长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欲望挣扎——太平天国那些人那些事第12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