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封王
封王四部曲
永安,清时设州,现蒙山县,环城皆山,是一狭长盆地。
永安形势险要,可守可攻,城西矗立的是十万大瑶山,南屏浔州、梧州,东连昭平,北接荔浦、平乐,沿桂江北上可达桂林。
永安山城,在前军主将萧朝贵和先锋骁将罗大纲快似流星的攻击下,显得无力而脆弱。
负责永安防务的,是代理知州吴江,平乐协副将阿尔精阿。面对旌旗飘飘、来势汹汹的太平军,他们眼中流露的是恐惧和祈盼。他们能够调配的兵力,只有一千人。追击太平军的各路清军,只能成为吴江的止渴之梅。
1851年9月23日,罗大纲率前锋抵达永安城南要塞夏宜口—水窦一线。罗大纲的剽悍,迫使吴江、阿尔精阿撤水窦防兵,退入城内。
第二天,前军主将萧朝贵亲率主力增援罗大纲,依托城外南街民宅,开始试探性攻城,并占据城外山坡制高点,炮击州城。
第三天,萧朝贵和罗大纲轻松打开南门,迅速扫清城内残兵败将,占领永安。
吴江、阿尔精阿,自知军法难逃,更知无处可逃,双双自杀。团练(地主武装,相当于保安团)苏保德,负隅顽抗,被击毙。
尾追太平军清军中,动作最快的是乌兰泰。永安被占的第二天,乌兰泰就第一个赶到永安城外。
尾追太平军的其余各路清军,随后陆续到达永安城外,对永安形成合围之势。
太平军一面抢修城防工事,一面抢占城外制高点和隘口,凭险而守。山地防御、要塞防御和城市防御体系初步形成。
领袖入城式——开始!
1851年10月1日,天王洪秀全率中军主力大队人马,敲锣打鼓,开进永安。
浩浩荡荡的农民兄弟队伍,在洪秀全的带领下,第一次成为城市的主人!
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以来,大半年时间里,都是在广阔的农村与清军周旋,反复上演包围与反包围、围剿与反围剿的军事剧幕,从金田到武宣,从武宣到象州,然后重回武宣,杀回紫荆山,被清军从一个农村赶到另一个农村,犹如待宰的猎物,东躲西藏,好不狼狈。
进入永安,终于可以歇歇脚,喘口气,用不着那么紧张和恐惧了。
这一歇,就是大半年。
充裕的时间,终于可以让洪秀全认真地处理几个应该处理的事情了。
当务之急,是兑现诺言,论功行赏。
杀猪分肉,打仗分赃。洪秀全是该犒劳犒劳全体将士了。从紫荆山那样的鸟不拉屎的贫瘠之地,进入物资丰富的永安城池,如此巨大的胜利果实,是将士们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历尽艰辛拼来的。
活着的算是幸运,挂了的只能认命。
奋斗,是为了胜利;奖励,是为了夺取更大的胜利。
第一层,天父皇上帝至高无上,须用心崇拜,无条件崇拜。
包括洪秀全,自己虽然称朕,但他人不得称他为上或帝。因为要避讳,“上”和“帝”这两个字任何人都不能用,这是对上帝独尊的肯定。实际上这是换汤不换药的把戏,自己都称朕了,称不称上或帝,没有区别,洪秀全是想通过皇帝独尊,来实现天王独尊。说白了,他是至高无上的独裁者,唯我独尊,天下第一,万岁嘛,只有偶一个。
第二层,给领导班子成员一个说法,给四位军师和五军主将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
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分别封为东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你们几个也不容易,我们这个股份公司,你们都是股东,我是董事长,你们都是董事。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你们管吧,我坐中央,还是老大。达胞,你就委屈点,只有四个方向,朕就赐你一双翅膀吧(没想到翼王以后还真长了翅膀,远走高飞,早知送一双隐形的翅膀就好了)。洪秀全这个做得还算比较地道,这五哥们真的没少出力。山胞(冯云山)是最早的合伙人,最早的直接下线,紫荆山的第一桶金,基本上是他辛辛苦苦挖出来的。清胞(杨秀清)也辛苦了,经常要演出天父下凡的剧目,表演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再说这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人家的专业是处理军国大事,尤其擅长军事指挥。贵妹夫(萧朝贵),毕竟是自己的妹夫啊,神勇过人,永安不也是人家拼死在前线打下来的?再说,他还担负着天兄降体的重任啊。正胞嘛(韦昌辉),也够仗义,万贯家财,人家眼睛眨都没眨一下,全捐了,够哥们吧?再说,人家打后卫阻击也是把好手。达胞(石达开)年纪虽然轻点,可有才啊,这位贤弟,可是贵县四千多名会员的头目,打仗也是顶不赖的,不错不错。如此算来,这五位兄弟,给个王当当,都不为过。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这帮兄弟鼎力相助,哪来我洪秀全天王的威风八面。这六个王,凭心而论,含金量都很高,物以稀为贵,第一批王,名副其实。
都是自家兄弟嘛,我吃肉,你们也不能总喝汤啊?按股分红,按期兑现,大家一起做王,都不亏待。冲这点,洪教主老大哥,还是够哥们,够仗义!
第三层,班子排队。
都是王,大小还得有个区别,不能都做董事长吧,董事们之间,也有个贡献大小先后顺序。兄弟序列如下:
洪秀全,老大,称万岁。
杨秀清,老二,九千岁。
萧朝贵,老三,八千岁。
冯云山,老四,七千岁。
韦昌辉,老五,六千岁。
石达开,老六,五千岁。
洪秀全,万人之上,天国之君。
杨秀清,节制西南北翼四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