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旗的主要功能,是标明番号,号令指挥。太平军作战,旗手就是前锋,军旗到指到哪里,天兵就打到哪里。选拔旗手的门槛很高,要求体格强壮,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双过硬,忠于天国,不怕牺牲。毕竟排头兵的危险系数是最高的,更何况还举着个耀眼的军旗,交战之时,肯定会成为敌人的第一攻击目标和重点打击对象。
所以,旗手最好武艺高强,抗击打能力超强。否则,军旗一倒,士气受挫。对于把军旗作为号令的太平天国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太平天国的旗手,地位都很高,负责将帅大旗的高级旗手,地位与高级军官相当。
太平天国的军旗,数量很大,规模吓人。两司马以上的将官,都有专门设计的专用军旗。以一军为例,军帅旗一面,师帅旗五面,旅帅旗二十五面,卒长旗一百二十五面,两司马旗五百面,全军大小旗帜多达六百五十六面。
太平天国的军旗,共有五色,色彩斑斓,以黄为尊,艳丽华贵。旗帜大小,按照统帅军职高低递减,伍长旗长宽各二尺五寸,旅长旗长宽各三尺,师帅旗长宽各四尺,军帅旗长宽各四尺五寸。
野战之时,军旗铺天盖地,漫山遍野,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夺目的光彩,阵容雄伟,气势磅礴,一如张艺谋导演的野战戏,不但给人以雷人般的视觉冲击,还能起到威慑敌军的心理战功能。
再说腰牌和号衣。
腰牌是系在腰上的身份证,也是通行证,用于近距离识别。号衣又叫招衣,是罩在上衣上的小背心。
腰牌和号衣,都用来标明所属部队番号。写在腰牌和号衣上的番号,非常容易识别。如“前营前东刚强伍长”,说明这名天兵属前营师帅、前营前旅帅、前营前一卒长、前营前东两司马属下的第一伍长。其余依此类推。
有了军旗和号衣,太平军将士在千军万马之中,也能一眼识别战友番号所属,便于分清敌友,协同策应。
有了军制,就有了组织。有了组织,就便于指挥。
三号工程:严明军纪。
在建军训练军队的同时,洪秀全发布了五条命令:一遵条例(遵守军纪);二别男行女行(男女分营);三秋毫莫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四公心和傩,各遵头目约束(同甘共苦,一切行动听指挥);五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团队合作,英勇杀敌)。这五条军令为太平天国后来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一支军队要有战斗力,有两个条件是必需的:一是号令严明,服从指挥;二是顺应民心,做一支受老百姓欢迎的军队,只有王者之师才能成就大业。
这五条军令简单明了,方便记忆,核心内容是听从指挥和爱护百姓。
自太平军建军起,执行这五条军令,毫不手软。有一次,一名士兵抓了老百姓一只鸡,当即被处决。所以,太平军大小兵将都能无条件地遵守军纪,乃至到了太平天国的后期,大部分太平军都是如此,这才使得太平军始终能兵锋凌厉,克敌制胜,不断取得辉煌的战果。
四号工程:蓄发改装。
满洲人入主中原后,强迫汉人剃发垂辫,原则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要脑袋还是要头发,自己看着办吧?拜上帝教是反清的,当然要恢复汉人的传统和习惯,表示与清政府决裂,于是大家都把头发留起来,解开辫子,盘在头顶上,改穿宽袍大袖的衣服。
为了迅速推广新的服饰和发型,太平军运用多种手法,加强宣传攻势。
他们对老百姓说:清朝叫我们穿的是什么衣服呢?脚上的靴鞋像马的两只后蹄;两个袖子的下端,像马的两个前蹄;背上画着一个马鞍,头上留着长辫子,就像一条马尾巴。这样一来,跪着见皇帝老儿和鞑子官员时,就像是一匹马,专供他们来骑。而他们也确实是把我们当成牛马看待!
这不是畜牲的打扮嘛!咱们是做衣冠禽兽任他们欺负,还是脱去这身马皮,翻身做人?!
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因为哪怕再贫穷再低贱,任何一个人都是有尊严的。
太平军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比喻,使蓄发改装工作开展得格外顺利,毫无阻滞。
服装和发型,在这里不只是一种审美上的需要,更加是一种政治上的分界线。新的发型,成为太平军的独特标志。后来清政府污蔑太平军为“发匪”或“长毛”,都是拿发型这事说事儿。
蓄发改装,就有了区别,便于划清界限,分清敌我。
五号工程:建立圣库。
圣库制度是一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曾经实行,将全国物资统一调度,平均分配,保证了反外国武装干涉和平定国内反对武装的胜利),特点是一大二公。
一大,是批单一的公有制,参加团营的会众,都把家产变卖,折成银两,上交圣库(国库),统一管理,如果觉悟不高,敢私藏金银,私自设立小金库者,重罚。战利品也统一上交,私藏者,杀。
二公,是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统一调度分配。非常的战争时期,这一制度保证了财政运转的正常,也有效防止了士兵在打仗时为了抢钱而消极杀敌(抢钱时由于注意力分散,也有被敌人杀掉的可能)。
有了圣库,就有了后勤保障。
好了,分工有了,组织有了,纪律有了,区别有了,保障有了,就是正式的军事政治组织,就不再是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
这样的队伍,真的能打仗吗,能打赢经过专业训练的清军吗?
真理,来自实践;战斗力,来自于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