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无外乎三点。
其一,损失惨重。北伐军团和北伐援军,损失的精锐达三万之多,约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时兵力的三分之一,且多为身经百战的湖广老兄弟,天国之精英。
其二,影响民心。北伐失败,说明清朝统治仍未达到不堪一击的程度。清廷的抗打击能力,在北伐战场有一定的显示,使民众对清政府的信心有所增加。反过来,使人们对天国的前途信心有所削弱。
道理很简单,谁会跟着一个没有前途的团队,不顾一切地卖命呢?后来许多知识分子不愿为天国所用,而是加入政府体制,即是证明。
其三,影响斗志。北伐失败后,天国再无北伐之举,说明太平天国已经丧失直接与清政府交锋的信心和勇气,丧失进取北京的斗志。
这种心态,早在天京方面组织第二次北援军团就已经显示出来。
李秀成所说的第三误,说的就是这个事情。1855年4月,天京方面封天官正丞相秦日纲为燕王,杨秀清命其率军北上增援北伐军团,希望他会合北伐军团,打下燕京,燕京即北京,说明当时天京方面仍未放弃攻打北京的计划。
但是,秦日纲在安徽一带转悠了一阵后,表示北方清军太多,自己队伍太少,难以北进,最终作罢。
秦日纲说的也属实情,但也反映出北伐失利后,太平天国的高级将领已经视北伐如猛虎,不敢轻易尝试。
北伐,是太平天国的军事决策上的重大失误,这是没有争议的结论。
对于北伐失败的原因探究,人们则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因为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归纳起来,无非有以下一些观点。
第一,天时。北伐将士多为南方人,不耐北方严寒,所以导致天津之败。历史上也有过类似的战例,如拿破仑进军莫斯科为独眼龙将军库图佐夫所败,希特勒进攻莫斯科为朱可夫所败。
第二,地利。南方多山地河湖,北方多平原旱地。北伐将士长于步兵和水师,对付北方清军骑兵处于不利地位。太平天国也曾组建过马队,但始终未成规模,难以与僧格林沁骑兵抗衡。
第三,人和。北伐军团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单独的军事斗争路线,忽略了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太平军在北进途中,并没有将拜上帝教进行广泛的传播,没有对沿途百姓进行大规模的讲道理,导致民团凶悍难敌,无法得到兵源和后勤补充。也就是说,北伐军团没有走人民战争的路线,而是片面的单纯的军事进攻。
第四,物资。北伐军团的后勤保障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保证,援军也没有成功接应,导致北伐军团孤军奋战,处境艰难。
第五,指挥。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在怀庆耽搁时间太久,坐失进攻北京的有利时机,没能避开严冬时节,导致兵锋受阻于天津,功败垂成。
以上分析,都是从不同角度得到的见仁见智,归纳起来,其根源在于战略上的失误。即北伐乃分兵孤军深入,远离根据地,“先天不足”,后天无力,最终无法克服天时、地利、人和上的诸多困难,最后终于演变成全军覆没的悲剧。
由此来看,分兵北伐和孤军深入,乃是北伐失败的深层原因。北伐援军的覆没,正是北伐军团全军覆没的预演。
北伐援军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人数太少,力量悬殊,这是分兵造成的直接结果,包括援军出发的时间太晚,后续援军无法及时根上。二是有将无帅,曾立昌无法指挥陈仕保和许宗扬,无法约束部队即是证明。
除此以外,北伐全军覆没的悲剧出现,幕后尚有更为隐蔽的推手。
幕后推手,乃有将无帅也。
说北伐军团有将无帅,并非说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不能指挥和约束部队,而是指他们无法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以主帅身份做相应的战略调整。
这一点,首先表现在进军途中。
从北伐军团进军来看,其基本策略是快速突击,避实击虚,不以攻城掠地为目的,不以杀伤敌军为目的,而是以尽快到达北京为目的。在北伐军团来看,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
这一基本策略,正是忠实执行洪秀全和杨秀清“疾趋燕京”战略思想的结果。除了在怀庆耽搁了时日外,北伐军团基本上将赶路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至于发动群众,开展政治和思想斗争,建立根据地等等,都不在北伐司令部的考虑之列。
也就是说,在北伐进军过程中,林李吉并未有过自己的战略思想和进军策略,基本上是执行天京方面出发提供的诸葛亮式的算命式的“锦囊妙计”。
有将无帅,其次体现在撤退途中。
北伐军团攻天津不克,据守静海独流,固守待援,并不作开辟根据地的打算,也没有突围运动求生的战略转变,只是傻傻地守住两个城池,等待天京方面“扎住天津,等派援军”的预约。
结果,天京方面由于兵力紧张,迟迟没有派出援军。
北伐援军出发后,由于通讯受阻,北伐军团并没有接到相关情报。
这时,北伐军团司令部,再次表现出有将无帅的致命弱点,一味固守阜城,坐等援军,一不南下运动寻找战友,二不运动突围以退为进,表现出典型的执行型司令部,而非创造型司令部的特征。
这一特征,恰恰说明北伐军团司令部,只是简单地执行天京方面在出发时赋予他们的作战任务,而不敢或不能做出适当的决策,从险中求生,从败中求胜。
如此举措,在进据连镇之前,尚属情有可原。
但是,林凤祥和李开芳在连镇坚守十个月,仍然没有抓住最后的机会突围南下,以退为进,则是有将无帅发挥到顶点的表现。
及至林李兵分连镇和高唐,北伐军团彻底丧失南撤求生,再图北进的机会。全军覆没的悲剧,已经无法从太平天国史中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