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 北伐
五 新编历史剧(2)
-------------------------
——第二幕——
〖时间〗1853年8月30日
〖演员〗部分北伐军团成员
〖道具〗土炮/锣鼓/粮草
〖灯光〗白天太阳光/夜晚无灯光
〖音乐〗土炮轰鸣/敲锣打鼓
〖剧情〗早晨,北伐军团将士向西北方向,跑来跑去,来来回回,络绎不绝。傍晚,陆陆续续返回军营。
〖观众〗清兵心中嘀咕:嘛回事儿?不就出去搞点粮食吗?怎么早上出去的多,傍晚回来的少捏?这事儿咋整滴嘛?
〖旁白〗有些演员已经跑拉……嘿嘿……
——第三幕——
〖时间〗1853年8月31日
〖演员〗剩余北伐军团成员
〖道具〗土炮/锣鼓/粮草
〖灯光〗白天太阳光/夜晚无灯光
〖音乐〗土炮轰鸣/敲锣打鼓/夜晚打更
〖剧情〗白天往城西方向出去来来往往的天兵更多。傍晚,陆陆续续返回军营。
〖观众〗清兵心中继续嘀咕:嘛回事儿?咋今天出去滴更多,回来滴好象更少些拉?晕……
〖旁白〗更多滴演员已经跑拉……嘿嘿……嘿嘿……
——第四幕——
〖时间〗1853年8月31日夜
〖道具〗羊若干只/鼓若干面
〖剧情〗太平军余部将羊倒悬挂起,羊蹄抵鼓,羊挣扎求生,猛踢鼓面,砰声不断,犹如人擂。另在灶膛里点上湿草,炊烟袅袅。
〖观众〗夜色渐深,踢鼓羊见脱险无望,外加体力透支,鼓声渐渐衰弱起来。怀庆城内守军,察觉到城外木城里的太平军人声渐失,鼓声渐弱,逐渐体会到蝉噪林逾静的恐怖气氛,怀疑太平军转移到地下工作,开挖遂道,轰炸城墙。
当时与清军靠得最近的,是沁河左岸的水北关木城。与太平军隔河相峙的,是沁河东面丹水东岸,驻扎在清化镇的讷尔经额。讷尔经额与北伐军隔河不敢进,其时只有河南中州通判徐嘉贤,胆子较大,渡河与太平军数里抗衡。
徐嘉贤觉察到木城里的异样后,单骑前去察看,结果发现太平军已经全部蒸发,不知去向,只有若干临近虚脱的羊,仍在接近绝望地垂死挣扎,有一脚无一脚地踢鼓。
徐嘉贤顾不上解救这些让他又气又笑的羊军,提把刀四处搜寻,结果只找到一名病得奄奄一息的天兵。徐嘉贤大喜,提刀杀了病号,割下脑袋,回城请功。
此时城内居民胆子大点的,也探头探脑地往城外侦察,发现城门竟然被太平军用粮食堵住,出去不得。城内居民已经在温饱线上挣扎了多日,便用绳索吊出城外,捡取粮食。
城外清兵,以为太平军杀到,赶紧放枪,居民中脑袋灵光的,急忙绕道告诉枪手,咱老百姓,弄点口粮,别开枪浪费火药,长毛都走得干干净净拉。
怀庆知府余炳焘和河内知县裘宝镛,得知北伐军全部走人,大喜过望。
转念一想,他们又怀疑太平军使的是忽悠计,害怕太平军故意趁着他们盲目乐观放松警惕之机,杀个回马枪,急忙命人到城外放火,将太平军赖以攻城的民房,一把火烧个精光。
——作为人民的父母官,他们并不曾担心老百姓无家可归。
------------------------------
第七章 北伐
五 新编历史剧(3)
------------------------------
——第五幕——
〖时间〗1853年9月1日
〖演员〗全部退场
〖观众〗早饭时间,胜保安排骡驮十头、马车六辆,载米入城。两三个小时后,托明阿、西凌阿、善禄等将,骑马从南城门入城安民。吃过中饭,各将回营,准备奏折,向咸丰报告怀庆保卫战的胜况。
【时间差——迟到的奏折】
太平军悄悄地撤出怀庆后,讷尔经额前敌指挥部的头儿们,觉得应该将怀庆解围这个好消息告诉咸丰,让他也乐一乐,顺便发点奖金。
按说,前方将士都会以最快速度成稿,将捷报送至北京。按当时的投递速度,咸丰应该在9月3日,也就是怀庆解围的两天后,就能看到捷报。
从怀庆到北京,路程约一千数百里,以战报日行八百里的速度,也就两天时间能送到咸丰手里。可是咸丰看到这个奏折,已经是9月6日午后。
如此一算,奏折发出的时间,应该不是9月1日,而是9月3日,并且是这一天最后一个时辰,亥时才发出的,也有可能是在9月4日凌里才向北京发出。奏折上写的时间是八月初一(9月3日)。
也就是说,这封奏折,足足写了三天。
【难写的奏折——利益的平衡】
写奏折,也就一记叙文,不是写论文,也不是写小说,为何写了三天?
看来,这是一封难写的奏折。
首先,功劳怎么分配就是个比较麻烦的问题,也是官场上最伤脑筋的事情。来到怀庆的各路兵马,各位将领,讷尔经额、胜保、恩华、托明阿,各有来历,各人利益,需得照顾周全,下笔份量,也得仔细斟酌,个中复杂和玄奥,实不亚于一场怀庆保卫战。
其次,既然是写给老板看的,自然关系到将来的奖赏和表扬,遣词造句也得特别讲究,得让咸丰看得舒心,看得高兴。
可再难,也用不了三天之久。
看来,还有更耗神费时的要害,隐蔽在神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