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说第二种流行的战略蓝图版本——全力南征。
即以天京为基地,集中兵力,歼灭江南大营向荣之敌,然后横扫江南,北上占据长江流域,夺取长江以南半壁江山,然后举全军北伐。
这个思路,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成功的案例,朱元璋基本上就是这样走上皇帝宝座的。
从全局来看,这种构想的确有其可取之处。而且,既然定都天京,就应该做这种选择。
那么,太平天国会沿着朱元璋的足迹,能将天国做成全国总店吗?
=====================================
第六章 建 都
八 守内攻外:倍受争议的战法(10)
=====================================
事实上,太平天国放弃了主力北伐方案后,并没有实行全力南征的战略构想。
从事态的发展来看,太平天国采用了第三种战法,既没有主力北伐,也没有全力南征。
1853年5月13日,地官正丞相林凤祥、天官副丞相李开芳,会同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率领9军,共2万余人,从浦口登陆,开始北伐。
1853年6月3日,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率殿左一检点曾天养、殿右八指挥林启容、十二指挥白晖怀,率战船千余艘,从天京出发,溯江西征。
显然,太平天国实施的是“分兵三处,西征北伐”的战略蓝图。
此种战略,显然是舍近攻远。太平天国置近在咫尺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不顾,在守住宁、镇、扬三城的同时,派出主力部队,同时向北和向西发动强力攻击。为了便于记忆和说明,长河把它取名叫做“一二三”战略。
“一二三”战略的基本框架是:一个基地,天京,镇江、扬州,三城一体,协同防御。两线进攻,北线终极攻杀目标是北京,西线的目标是天京上游的长江一线,终极目标尚不明朗。三个战场,天镇扬战场,北方战场,西部战场。
“一二三”战略,历来受到人们的指责和批评,大家简直搞不懂,太平天国咋会想出如此匪夷所思的战法。
接上:
比如罗尔纲,就大力批判太平天国北伐之举,认为应该集中兵力,全力北伐。定都天京和分兵北伐,是太平天国决策上的两大错误,这是罗尔纲先生反复强调的观点。
张一文先生则更加直接地批评太平天国“一二三”军事战略,他说,这是一种最拙劣的选择,因为它的最大弊端,是将有限的兵力一分为三,从而削弱自己,并给敌人以各个击破的机会。
张一文不但否定了“一二三”战略,而且指出,这是一种奇特的选择。他认为这种战略蓝图,很像是洪杨意见折衷的体现,或是杨秀清对洪秀全北上主张的迁就;这样一来,杨秀清既实现了自己的主张,洪秀全的主张也得到了部分的体现。
罗尔纲先生虽然否定了“一二三”战略,但并未指出这种战略出台的背景。张一文先生从洪杨定都之争,敏锐地看到“一二三”战略的生产,其是孕育于天国自身的经历。
张一文先生的看法,长河表示认同。但是,应该补充的是,“一二三”战略的出台,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更为隐蔽的原因。
=====================================
第六章 建 都
八 守内攻外:倍受争议的战法(11)
=====================================
长河认为,“一二三”战略,是太平天国对过去军事经验的延伸和升级。“一二三”战略,其实质可以提炼为“守内攻外”战略。
这种战略,脱胎于太平天国“守内攻外”的战术思想。这种战术思想,发端于萧朝贵的小北伐。(参看第五章之将星殒落:小北伐西王归西)
“一二三”战略,其实质与小北伐夺取长沙相同,只不过从战术思想升级为战略思想。战术与战略,是军事上两个基本的概念。
所谓战术,是指在小规模小范围短时间展开的战斗中,所采取的技术和战法。比如,太平天国的“穴地攻城”就是一种战术。
战略是战术的上层概念。大规模大范围长时间进行的战争,为克敌制胜所规划的整体作战方案,就是战略。战略思想即指导整个战争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比如太平天国在永安确定的东进两湖,就是一种战略构想。
比较起来,战略比战术更重要。田忌赛马,赢的就是战略,而不是战术。在战术上,田忌是处于劣势的,但是正确的战略,却能使这种劣势转变成优势。
在这一点上,长河最佩服的是毛泽东同志。遍览古今,长河认为,战略眼光和战略思想,无出其右。
红军时期,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即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硬是在蒋家王朝打下一块地盘,在城市武装起义几乎走向绝境的情况下,毛泽东硬是带着数千人,牢牢地在井冈山站稳脚跟。随即出现星火燎原之势,长江以南,差不多被断断续续地染成了红色。
及至抗日战争,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针对中日作战态势,毛泽东提出了全面抗战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并且打游击战从一种战术大胆地升级为战略思想,不可思议地在强大日军的后方,缓慢而强势地收复着中华国土。
当然,威力超猛的战略思想,当属持久战思想,他老人家好象戴了望远镜,又象是位算命先生,竟然分毫不差地预见到中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并且提醒国人,不要急,用文火慢慢熬,总有一天,得把小鬼子骨头都得炖没了!
结果,小日本就象一只愚昧的青蛙,慢慢地在持久战和人民战争的温水中,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
日本的悲哀,不在于不强大,而在于没有强大的战略思想。日本人的智商,也就是一个“三个月灭亡中国”而已!受挫之后,再无全盘规划。小日本没有大战略,焉能不败?!
从论持久战战略思想,可以看出两个民族,在智商和文化底蕴上的差距,要知道,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孙子兵法》,基本上都把军事问题说得没剩几个,后人再强大,也只能在它的圈子里修修补补,借点散光而已。
————《孙子兵法》:美国西点军校必修课程!
————《论持久战》:美国西点军校必修课程!
————整明白是啥原因了吧?!!!
=====================================
第六章 建 都
八 守内攻外:倍受争议的战法(12)
=====================================
太平天国的高层人物,洪秀全可能知道《孙子兵法》,但他对军事不感兴趣,也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杨秀清虽然是最高指挥官,智商也是超一流的高,可惜的是,此人是个文盲,《孙子兵法》,大概连听都没听说过。
杨秀清的聪明,表现在他的临场应变和古灵精怪,这个在审判大戏中已经见识过的。他的智商,还表现在善于总结经验,小北伐的点子,基本上是杨秀清的作品。“一二三”战略,就是杨秀清从小北伐中提炼的精髓。
杨秀清应该敏锐地看到一个问题,即守内攻外的确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小北伐虽然没有打下长沙,但是萧朝贵的狂奔突进,快速袭杀,应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北伐升级为大北伐,无疑是经验主义的产物。
当然,杨秀清勾画的战略蓝图,洪秀全应该是点过头的,毕竟是一把手嘛。仔细搜寻,历史还是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让我们今天仍可以揣测,当年洪杨制定“一二三”战略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