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让人遗憾的是,太平天国直到定都天京前,除了石达开在橘子洲歼灭向荣数千人外,几乎没有打过一场如此级别的歼灭战,敌人不是跟在后面,就是在前面逃跑,都活了下来,后来卷土重来,成为围攻天京的主力。

接上:

太平天国在道州突围前,没有组织歼灭战,也还说得过去,毕竟兵力有限。可是在郴州,在长沙,都有机会集中兵力消灭清军其中一部。萧朝贵北伐长沙时,李瑞率6000人在郴州与洪杨2万余人对峙,竟然没有打过一场大规模的战斗。

打到益阳和岳阳,都有机会重创孤零零的向荣一部。这种机会,在向荣从安庆放慢速度保持距离之前,太平军都一直牢牢掌握着。可以说,向荣一部初到天京城东,这种机会依然存在,尽管难度有所增加。

太平军之所以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后,仍然没有高度重视和有效组织歼灭战,长河认为主要是经验主义和保守主义在作怪。

所谓经验主义,就是按经验办事。有个成语故事,叫做刻舟求剑,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舟过水流,思维不动。实力不断增强,控制战场能力不断提高的太平军,依然固守着消极防御的战术思想。

所谓消极防御,就是一味地枯坐抵抗,不会在抵抗的同时,寻找战机歼灭敌人,更不会以退为进,诱敌深入,制造战机。第五次反“围剿”时期,博古和李德就是靠着消极防御这个法宝,断送了南方红色根据地的大好局面。

红军不得不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基本上就是傻傻地跑,慢慢地被杀,说白了就是消极退却,只会逃跑,不会在逃跑的过程中,寻找有利战机,歼灭追兵。

很快,红军就从8万减少到3万,几乎要全军覆没了,直到遵义会议,毛泽东掌握指挥权后,红军才知道转为积极防御,扭转局面,保住种子。

太平天国在广西境界农村地区的几次防御和突围,基本上与李德和博古雷同,只不过没有达到李德和博古那样炉火纯青的水准,加上清军也不如国军能打,才能死里逃生。不是万不得已,不是苦大仇深,太平军一般不会主动组织歼灭战。

自湘南扩军后,太平天国的高层指挥,并未认识到敌我双方力量的消长,没有发挥出兵力优势,予清军以重创,直到武昌拥有10万人的部队,太平军还是没有及时改变过去的经验,除了在攻城时杀伤清军外,基本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战绩,当然,这个战绩是指消灭清军的人数,而不是夺取的城市。

=====================================

第六章 建 都

八 守内攻外:倍受争议的战法(8)

=====================================

除了经验主义,还有保守主义在做怪。所谓保守主义,就是安于现状,不求更大进取。有个歇后语叫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有一句俗语叫做知足者常乐,都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太平天国的成员,也就是拜上帝教会员,基本出身农村,身上的保守主义很难彻底清洗,在他们看来,战争形势好转之时,就是放松享受之时。(参看第六章之百年追问:何不杀去北京城)这种心态,反映在军事上,就是不会主动去找麻烦,找机会。

经验主义是哲学范畴,主要受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影响,说得更明白一点,是受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的制约,简单地说,就是受学识和见识的左右。

太平天国高层,基本上出身贫寒,没读过几天书。读过几天书的,有点文化素养的,石达开算一个;受过系统正规教育的,就是没有考起秀才的洪秀全、冯云山和韦昌辉,算是有知识没见识类型的,也就冯云山强点,可惜死得太早,没有机会见识他的水平。杨秀清和萧朝贵,基本上是文盲。

成立拜上帝教后,太平天国的立国思想就是上帝教,基本上是宗教意识形态,并没有先进的方法论体系。拜上帝教渊源在基督教,基督教的教义主要围绕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和天堂地狱说展开,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并没有提供认识社会和军事的理论武器。李大钊曾经说宗教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极其深刻的见解。

如此看来,太平天国最高决策圈,尤其是掌握了军政大权的杨秀清,文化素养太低,没有科学的方法论,没有强大的理论功底,这就决定了,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之前,只能在经验主义中寻找出路。

要克服经验主义,必须得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太平天国,要想从经验主义中走出来,就必须能及时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变化,调整军事路线,制订与此相应的军事规划,还必须能从大量战例中,及时总结,上升为军事方针、军事策略、军事路线,从全局做出战略部署,而不是走一步打一枪,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打。

现在,情况再次发生变化,天京已经属于天国,周围已经聚集了数万清军,握兵10余万的太平天国,还会在经验主义的怪圈里打转吗?

=====================================

第六章 建 都

八 守内攻外:倍受争议的战法(9)

=====================================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到底如何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和战争?

————这是急需决定的战略构想和规划。

长河至今,没有看到太平天国有任何军事理论文献的相关史料,这一缺失,从反面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太平天国可能从来没有从理论高度思考过已经发生的战例,也没有从宏观上战略高度上对未来战争有明确的蓝图。

太平天国对这个问题不上心,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研究太平天国的专家,乃至对太平天国感兴趣的P民,都在有意或者无意地替天国出谋划策。

————普遍的战略蓝图,有两个版本。

第一种,主力北伐,攻打北京。太平天国既然定都天京,就不可能全军北伐,弃天京于不顾。但是有人主张可以主力出兵北伐,小部留守南京。

其实,太平天国打下南京后,定都天京前,的确有过这样的军事构想。史料对此有过两种记载,一种是杨秀清统兵北伐,洪秀全坐镇天京(半窝居士《粤寇起事记实》);一种是洪秀全统兵北伐,杨秀清坐镇天京(杜文澜《平定粤寇纪略》)。

这两种方案,都没有实现的可能。如果杨秀清把主力带走,不等于太平天国就姓杨了?

洪秀全能答应吗?他会选择带领少数承担清军围攻的风险吗?

如果洪秀全把主力带走,杨秀清的军政大权岂不完蛋?他会拱手让权吗?

这两种方案看似定都河南全军北伐的翻版,其实根本就实现不了。但是,这两个同父异母兄弟型的史料,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而隐蔽的信息。

两则史料,另外还有几种记载,都显示太平天国的确有过全军北伐的打算,至少曾经有过主力北伐的想法。

统帅人选,一洪一杨,一天王,一东王,不是一把手就是二把手,不是大掌柜就是二掌柜,说明对于北伐,太平天国是高度重视的,并非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北伐之是应付之举。这个后面再细说。

当然,不是洪杨合作,一同北伐,说明这二人在北伐问题上,有较大的分歧,一个主张守南,一个主张攻北,北伐与南征,在这两则不是完全可信的史料中,也曲折地反映出来。

在历史研究中,很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掺了水的材料,就没有任何史料价值。其实不然,这两则材料都是出自清方之手,从标题的污蔑称呼,不难看出其对太平天国的抵毁态度。

但在太平天国进军战略问题上,却两则材料,长河认为恰恰值得相信,因为对方犯不着把军事问题也上级为政治问题,作为打击和谩骂对方的武器。

显然,主力北伐的战略构想,因为定都天京而流产。

欲望挣扎——太平天国那些人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7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月映长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欲望挣扎——太平天国那些人那些事第7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