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翰看完信后,觉得东王说的大话实在有点过头,怎么听着感觉东方上帝才是正宗货,反客为主啊?文翰在纳闷之余,再次重申大英帝国人民在华财产和人生安全不容侵犯。否则,十年前清政府在南京下关江面签订《南京条约》的历史,恐怕就会重演,得签再签订一个《天京条约》。
文翰代表英国政府的天京之行,只不过是在赌球前摸摸黑马队的实力,或是在结盟前试探一方的态度,以免做了赔本买卖。神奇的东方上帝,攻占天京的实力,都让被太平天国称之为洋兄弟的外国人,感觉有如雾里看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但是,不管怎么说,英国人还是表明了自己暂时两边都不帮的态度,也得到了与太平天国互不干涉的外交意外。
其实,太平天国看这些初来乍到的洋兄弟,在处丨女丨级的外交经历中,看西方上帝统治下的臣民,又何尝不是雾里看花。不过也好,起码知道了洋兄弟按兵不动,不会与自家兄弟残杀,这也是太平天国暂时值得高兴的一条好消息吧。
洋兄弟虽然按兵不动,但关注的眼神片刻没有离开太平天国,他们最为关心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中国这场内战会不会影响他们的财路,二是太平军在打下上海门户镇江和扬州后,会不会继续东进,进攻上海。
所以,文翰一面答复吴健章不管中国的家务事,一面火急火撩地展开间谍外交。同时,各国在上海的政客也没有片刻闲着。
当时,在中国势力较大的西方列强,主要是英法美。这些国家在上海的外交官,多次召开会议,成立了上海租界防御委员会,招募和训练兵勇,布置防御工事,以便在中国人打进来的时候,能守住自己从清政府手里抢来的地盘。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地盘排兵布阵,严阵以待中国人可能发起的进攻。那么,接下来,太平军会不会挥师东进,乘胜而战,一鼓作气,攻打上海?
=====================================
第六章 建 都
八 守内攻外:备守争议的打法(1)
=====================================
洋人的这种担心,是非常必要的,至少从常理上应该是这样。太平天国打下镇江和扬州,顺流而下,可攻上海,急进苏南,能克苏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上海滩三十里洋场,是冒险家的乐园,发财梦的乐土。打下上海和苏杭,不但可以吃个满嘴流油,而且可以给清政府制造一点财政危机。
况且,当时的上海和苏杭,已经陷入极大的恐慌之中。为了保住江宁,苏南的清军,早已被钦差大臣陆建瀛调赴上游拦截太平军,基本处于兵力虚脱状态。
太平天国打下江宁时,杭州将军(后调任福州将军)有凤,副都统巴彦岱,联名向咸丰告急:俺们手里只有1600旗兵,2000绿营,这事儿咋整啊?浙江巡抚黄宗义办公室所在地杭州,正规军3000,民兵3000,也向咸丰诉苦。
大臣们诉苦,目的无非两个:一是希望咸丰加派点兵力,二是希望以后不要追究责任,提前打好责任不在我的预防针。咱手里这点货,哪够人家长毛大军一棒子?
洋人也急,所以才有文翰的外交侦察和租界内的军事准备。
可是,事实上,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定都天京后的太平天国,停下了进攻的脚步,思维方式进入防御状态。
======================================
第六章 建 都
八 守内攻外:倍受守争议的打法(2)
======================================
世间之事,处处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
南京仿佛一座围城,但进城的人都不想出来。城破之前,城外的太平军大力进攻,城内的清军全力防守;城破之后,进城的太平军成了防守方,城外的清军变成了进攻方。随着城市所有权的转换,交战双方的攻防之势,也出现了无可奈何的转换。
完成了攻城任务的太平军,如何完成守城任务,成了当务之急。
夺取镇扬(镇江和扬州),其实就是太平天国守城的第一步。
明明是进攻嘛,怎么变成防守拉?
分兵守城,是太平军的一大军事特色。太平军驻守道州时,就曾分兵夺取南部县城江华和永明,与道州成犄角之势,并为后续突围打下前站。
打到郴州,太平军继续沿用了在道州开创的分兵守城之法,夺取了郴州北面的永兴,拱卫郴州,以为北进之基。
后来洪杨大部驻扎郴州,派西王萧朝贵率精兵劲旅,千里突袭长沙,将“分兵守城”升级为“内线守城,外线夺城”的战术思想。(参看第五章夺城之翼王展翅:长沙城初试兵锋)这种战术思想,后来被进一步升级为太平天国的战略思想。
记得有一位网友xiaoguoting 在回帖中,把这种战术做了一个比喻:立足马步,一臂格挡,一拳打人。长河以为非常形象!
打下南京,东取镇扬,就是分兵守城战术思想的再次运用。用现在的城市语言来说,就是夺取卫星城市,拱卫中心城市。
按照惯例,太平军夺取镇扬,除了与天京形成军事上的呼应之外,还应该发挥其后续进攻前沿的作用。
可是,这一次,太平军似乎没有继续这一军事传统,并未以镇扬为基础,向苏南发起进攻,夺取富庶之地,以壮大人力和物力。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但也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遗憾。
=====================================
第六章 建 都
八 守内攻外:倍受争议的打法(3)
=====================================
依长河看来,除了没有乘胜东进,太平天国还有一个更大的遗憾。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不到一个月,两位钦差臣就紧紧地盯住了太平军。就在太平军攻占南京的那一天,向荣尾追到安庆。第二天,琦善也赶到安庆。二人一南一北,夹江东进,按咸丰旨意,准备夺回天京。
向荣带领10000余人,沿长江南岸疾进,驻天京城东孝陵卫,号称江南大营。
琦善带领17000余人,沿长江北岸而行,夺取江北浦口,后进至扬州城外,扎营城北雷塘集,随行直隶总督陈金绶和内阁学士胜保,扎营城西北帽儿墩,号称江北大营。
向荣和琦善,只不过是咸丰重点调动的对象。南京城破,给咸丰的打击的确不小。对此,他也只能使出自己仅有的三板斧:调人,调兵,调钱。
太平天国从金田开打后,咸丰耍弄这三析斧已经有2年又三个月的时间。人没少调,也没少换,钦差就换了一个班,林则徐,李星沅,赛尚阿,徐广缙,陆建瀛。除了林则徐,其他四个都不合格。
看来,咸丰识人水平的确不咋地。
调兵比调人就更没谱。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咸丰主持下的调兵,数量惊人,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征调的各省绿营和八旗兵,达84700余名,连同本省编制的兵勇,共计97700多名,差点达10万。这还不包括各省随时扫募的临时民兵。
调人就得调钱。同一时期,咸丰拨下的军饷,共计2510多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咸丰这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巴。
日子再紧巴,也得过下去。得知江宁已经落入太平天国之手,咸丰加大了调拨的力度,差点把家底都搬出来了。
向荣和琦善两支人马,加上原来的零散部队,大约在3万人左右。咸丰的手越伸越长,全国能调的地儿,都被他扫视了一遍。福建、安徽、湖北、陕西、宁夏、绥远,各地又被咸丰抽调了上万人,赶赴天京一带。
太平天国的压力开始逐渐放大,建都不久,外围就已经聚集了大约40000清军。
咸丰就指望这40000人,能在向荣和琦善的带领下,迅速打下天京,再改称江宁。
但是,向荣觉得这个想法太过生猛,太平军至少在10万以上,4万人从10万人手里去夺食,这不是异想天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