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陈词大体如下:其一,错失打下北京推翻清朝的大好时机。如果太平天国全军北上,一定能够打下北京,杀了鞑子皇帝,结果了清政府。君不见,太平天国从武昌杀到南京,只用了一个月。两万北伐军,轻轻松松杀到天津,都看见北京城的炊烟了,虽然没吃到北京炸酱面。
如果全军而上,岂不是手到擒来。再说了,北京城大墙厚又怎么了,从全州开始,到长沙、到武昌、到南京,哪一座城市不是被土营掀上了天?
其二,造成后期战略上的被动。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不得不用大量兵力防守都城,结果只能分兵北伐和西征。结果北伐成了不归路,西征成了拉锯战。
其三,导致领导人丧失斗志,没了进取心。洪杨尤其是洪秀全为代表的及时行乐派,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干革命的斗志不高,干女人的欲望超强。如果不是定都天京,恐怕洪秀全对美女的欲望不会升级得如此之快吧?
一致批评的年代里,很难有人敢于表扬;众口一词的说法,很少有人大胆推翻。反方的陈词并没有紧跟正方而上,而且发言的选手很少,声音较细。直到正方选手说腻了,观众听腻了,才有不和谐的陈词逐渐浮出水面,得到一些掌声后,声音才逐渐宏亮起来,也逐渐得到一些观众的认可,并且市场有扩大的趋势。
反方陈词大体如下:其一,太平天国能不能打下北京,是个未知数。因为咸丰一直在调兵遣将,从安徽到北京的路上,已经布满了口袋和陷阱,全军北伐,清政府将会合力一搏,将可调之兵统统召集起来,围攻北京。况且,就算冲到北京城下,还是有可能打不下北京,太平军在桂林和长沙都有过失败的先例。
其二,全军北伐不方便,不现实。几十万人,要吃要喝,北方那点粮食,受不了这么多人的狂啃,肯定闹饥荒,不用清兵打,自己会饿得乱套。再说了,几十万,拖家带口的,行动起来肯定就是个超级胖子,动弹不了多快。北方多冷啊?几十万人的冬衣,也是问题。
其三,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腐败问题、作风问题,与定都无直接关系。就算不定都天京,将来总要定都吧?问题还得发生,悲剧还得重演,只不过演出时间推迟而已,早晚的问题而已。至于分兵,不正是天京拖住了敌人兵力,北伐才能快速进军?西征才能取得大胜?
=====================================
第六章 建 都
五 百年追问:何不杀去北京城(6)
=====================================
正方和反方的辩论都很精彩,似乎公婆说得都有道理。听着听着,怎么像绕口令,到底哪个有理?哪个正确?
历史虽然不能假设,因为定都天京这个事实的确谁也改变不了。但是定都天京的得失,还是可以探讨的。
为了让问题变得简单一些,我们将正反两方的观点做一个梳理、归纳和对比,再来看看到底谁的说法更有说服力。
抽丝剥茧,简单来看,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两个问题:
————全军北上能不能打下北京?
————太平天国失败是不是定都天京造成的?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太平天国具不具备打下北京的实力?
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有很多,但就短期决战而言,决定因素无外乎四个方面:一是军力,即军事实力和军事指挥;二是人和,即民心向背和民意倾向;三是天时,即气候条件和决战时机;四是地利,即自然条件和山川地貌。
比较一下太平天国和大清帝国在这四个方面的优劣,便有答案。
从军力来看,太平天国在整体上处于劣势,大清帝国处于优势。太平天国军属在武昌是号称五十万,打到南京,加上新的占领区,全国人口总数不会过百万,其中作战部队十余万。
大清帝国除开沦陷区,国统区人口上亿,作战部队号称80万,实际作战部队正规军(八旗绿营)不会少于60万,算上杂牌军(壮勇)和民兵预备役(团练),至少在百万以上。
于是有人说,太平天国肯定打不过大清帝国。
这种说法看似很有道理,实则经不起推敲。原因有二:只看到绝对数字,没有看到相对数字;只看到战略数据,没有看到战役数据。
提个问题:当年蒋介石“围剿”红军,前四次兵力基本上是红军的五倍以上,最多达到10倍,为什么每次都围而未“剿”?
=====================================
第六章 建 都
五 百年追问:何不杀去北京城(7)
=====================================
这就是毛泽东的精明和高明之处,他老人家一语道破天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蒋总司令总人数虽然多,比如派出10万人,总不能把10万一次性拉出来打一个地方吧?一次战役,能有几千上万人,就已经很不错了。红军集中2万人,打你5000人,谁的兵多?谁输谁赢?
蒋介石首先没搞明白,为嘛多数人总打不过少数人?难道胜利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后来终于醒悟,可结果还是输,一来国军将领不知红军会在啥什么集中在啥地点,所以防不胜防;二来国军不如红军吃苦耐劳,不愿跑动,只想守株待兔,坐等传球,不愿逼抢,结果总是被一不怕死二不怕苦擅长长跑的几路红军跑到一块把他们给灭了。(这个句子有点长,呵呵)
所以,还要考查一下,咸丰到底能够调动多少部队,在短时间内集结,与太平天国主力进行决战。根据长河的统计,按北伐的时间算,也就是在攻占南京后的一个月内,清军能够集结的部队,从安徽到北京一线,大约在15万左右,与太平天国相比,人数上旗鼓相当,且不说这15万人分散于各省各防区,也不说清军的集结速度,就算能拉到一起较量,清军的战斗力和运动速度,想必大家都见识过了,结果也不用多说。
再看人和,北伐军后来在沿途受到老百姓的热情欢迎,捻军也积极响应,此时进军,人气应该更旺。还有就是天时,就决战时机来看,此时进军,可以避免后来北伐军因延误时日导致的冰雪天气,可一鼓作气打下北京。
最后是地利,北方多平原,适合骑兵作战,所以有人说这是太平军的弱点。可以推想,太平天国原来没有水营吧?不也是在作战过程中逐步壮大起来的吗?那为什么就不能在北进途中建立并不断壮大骑兵营?况且,太平天国的陆营,战斗力已经足以打到北京,后来林李二人率两万人,清军调集大量骑兵堵截,不也打到了北京近郊?
所以,长河认为,太平天国如果在攻占南京后,迅速北上,打一个快速突击,一定能杀到大清帝国最后的球门——北京。
=====================================
第六章 建 都
五 百年追问:何不杀去北京城(8)
=====================================
但是,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太平军就算能打到北京城,也未必能打下北京城!
理由是:太平军有过打桂林、永州、长沙不下的失败记录!
驳论:桂林、永州、长沙三城的确没打下来,但不代表北京打不下来。
为了把问题说得清楚透彻,先来回顾一下太平天国的攻城史。
按时间来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太平军打下的第一座城市是永安(蒙山),接下来打桂林、兴安、全州,都在广西境内,这是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在湖南,攻打的城市有永州、道州、江华、永明、宁远、蓝山、嘉禾、桂阳、郴州、永兴、安仁、醴陵、长沙、宁乡、益阳、岳州(岳阳),这是成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