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关键时刻,小人物出场。根据李秀成等人的回忆和记载,这个小人物是名水手,是一名在湖南参军的蒋姓资深水手,而且是杨秀清帅船“司长”。

听到小道消息后,他大声疾呼:我要亲口告诉东王,不能往河南去!

水手向东王慷慨陈词:河南虽然地处中原,形势险要,可是那地儿缺吃少喝,无水行舟,一旦被清军包围,就得死翘翘!另看河南名气大,其实比不上江南。这地儿多好,既有长江天险,又富足得流油,江宁城又高又大,也是帝王之都啊?况且你手里船只万千,放着现在的水路不走,何必跑到那个干巴巴的地方去搞什么风险投资,不如就在这建都!你再想想吧。

一老年驾东王坐船之湖南水手,大声扬言,亲禀东王,不可往河南,云:河南河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救解。今得江南,有长江之险,又有舟只万千。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食足,尚不立都而往河南何也?他又云:河南虽系中州之地,只称稳险,其实不及江南,请东王思之。(《李秀成自述》)

司机不发言则已,发言领导必重视。杨秀清果然被说动,下定决心,天父拍板,一锤定音,移驾天王,定都天京!(后东王复想见这老水手之言,故而未往,遂移天王驾入南京,后改为天京。《李秀成自述》)

一名“司机”,哪来这么大的能量,能够左右定都这样顶尖级的战略决策?司机与领导的关系铁,不排除这个人情因素。但是长河以为,此事深究下去,可能能够发现幕后隐藏的一些深层原因。

一般来说,司机虽然与领导走得近,但不可能知晓高层机密,更不可能参与决策。这是官场的潜规则,类似朱元璋的朝堂立碑规定——太监不得干政。所以,话少的司机讨领导喜欢,话多的随时准备走人。

其时东王在城中,水手在船上,却知道定都之争,说明此事在太平天国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也说明此事在广大军民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太平天国的一员,他们不能不关注太平天国国运的国策。民与国休戚相关,国与民实为一体。太平天国的命运,何尝又不是他们的命运?

如果太平天国组织全国军民,公开无记名投票,北进河南和定都天京,哪一种方案会获得多数而胜出?

百年之间,揣摩那些已经远离我们的历史人群,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几乎没有头绪的问题。但细细分析起来,似乎仍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

第六章 建 都

五 百年追问:何不杀去北京城(3)

=====================================

姓蒋的这名水手,作为太平天国普通一兵,胆敢向最高领导人激情谏言献计,只有一种可能,即代表了广大基层民众的意见。这名水手的发言,可以看成是充当了广大军民的代言人,至少是代表了水营将士的普遍观点。

一个人,就会有一千种想法;但一千人人,也有可能产生一个想法。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特定的社会团体或群体,往往会有较大的共性,产生较大的交集,表现出相同的心理倾向。

太平天国的军民,基本来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占大多数,其余就是水手、挑夫、矿工、船夫、轿夫……靠着并不强壮的身体,艰难地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他们中的大多数,参加太平天国的动机,也就是带着过上好一点的日子。

广西的老兄弟,已经在血里火里拼搏了两年多,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餐风宿露,危机四伏。沿途参军的新兄弟,短的上月,长的逾年,也没少吃苦,没少受累。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多少老兄弟、新兄弟被杀被抓,成了阴兄弟?

天王好像在永安还说过小天堂的事吧?还许诺过一到小天堂就全民颁奖吧?现在好不容易打到这物华天宝的南京,何不就在此地建都立国,兑现承诺,歇口气,享享福!何必跑到河南那个贫困区去冒那个险?现在的果子不摘,还继续赶路,犯得着吗?

最不想去河南冒险的,恐怕是水营将士。水营司令唐正才,就力主建都金陵,他认为河北不利舟辑,地瘠民悍。骑兵离不开马,水兵离不开船。离开了船,他们缺乏安全感,也将基本丧失杀敌建功的机会,被敌人杀掉的机会倒是大大增加。蒋姓水手的激昂和勇猛陈述,正是这种心理的直白和渲泄。

=====================================

第六章 建 都

五 百年追问:何不杀去北京城(4)

=====================================

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任谁也无法删除。所以,人们常常贪图眼前的享受和快感,不去多想由此可能带来的长远灾难。先吃饱这顿,下顿以后再说,以后的事,谁说得准呢?

我们不可能要求太平天国广大军民都有诸葛亮那样的眼光和见识,他们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觉悟和水平。我们可以理解他们的想法,洪杨作为领导人,当然也不能视民意如草芥,一意孤行。

况且,持北进河南观点的,人数上实在少得寒碜。除了洪秀全,中高层领导中,再就还有一个罗大纲。罗虽然擅长水战,却与唐正才相反,力主进军中原,虽然识见高明,却孤掌难鸣,只得郁郁而退。

因此,定都金陵,不只是杨秀清个人的观点,也不只是他抢夺决策权的手段,更是太平天国广大群众的呼声,有着极为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洪秀全屈服于杨秀清,除了杨秀清掌握了最高宗教权外,恐怕与此也有莫大的干系。

因为,洪秀全应该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强扭的瓜不甜,捆绑不成夫妻。

这种争议似乎偶尔还有泛起一丝涟漪。1854年,洪秀全四十岁生日这年,杨秀清借机组织一批领导,让他们发表对建都金陵的看法。傻瓜都知道该怎么说,于是大家异口同声,一致称赞,定都金陵,万分英明;进军河南,实不足取,还说这都是天父的恩典和神明。谁是天父?呵呵

杨秀清此举,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在定都之后,洪秀全还是与进军河南说藕断丝连,为了彻底打消移洪秀全的念头,杨秀清不辞劳苦,组织辩论队帮洪洗脑,与定都河南说彻底划清界线。

杨秀清的第二个目的,是要彻底论证自己决策的正确性,以巩固自己在太平天国的决策人地位。这个做法,与宋江经常当着晃盖的面拍板,实属异曲同工。

辨论队变成了报告团,根本没有辩论的机会,完全一边倒,都一个调调,反复强调,定都金陵,决策英明。这也不难理解,一来慑于东王权威,哪个敢胡说八道?二来杨秀清肯定会把好这个关,不会让不和谐的声音有发言的机会。

=====================================

第六章 建 都

五 百年追问:何不杀去北京城(5)

=====================================

政府领导怀着私心组织出台的研究报告,可信度实在值得怀疑。百年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定都金陵到底好不好?

无论是专家,还是草根,对于回答这个问题,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归纳起来,答案无非两种。

正方:认为定都金陵没有问题,不只是太平天国当年大有人在,就在今天,仍有人持这种观点。学界的代表,是太平天国研究会会长崔之清先生。

反方:一种认为定都金陵大错特错,是太平天国走向失败的关键一步棋。这种观点在学界的代表,是罗尔纲先生。

正反两方的出炉态势,与辩论赛并不相同。辩论规则是正方先陈词,反方接着驳斥,然后你来我往,唇枪舌剑。

学界和民间对定都天京一案,与此相反,反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垄断态势,大家都一边倒地,异口同声地指责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欲望挣扎——太平天国那些人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6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月映长河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欲望挣扎——太平天国那些人那些事第6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