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3月 8日———————终点南京
两年又两个月,太平天国从两万人扩张到五十万人!
两年又两个月,太平天国风里来雨里去,出刀阵入弹林,突破围追堵截,忍耐饥寒困苦,杀过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六省,从西北边陲异军突起,兵临江南繁华富庶之都。壮矣哉!壮矣哉!
两年又两个月,高中尚不能毕业,太平天国却创造了农民起义史上,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迹。奇矣哉!奇矣哉!
1853年2月9日———————起点武昌
1853年3月8日———————终点南京
30天,正好一月,也就领几千RMB,拿次工资养家糊口的时间,太平天国从武昌杀到江宁,携雷霆万钧之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千里长江,攻破近20个州县和雄关要塞。
30天,太平军长驱直入1800里,每日行军60里,耐力、体力、意志、组织,非超凡绝伦者不能为之!
快矣哉!快矣哉!
——正可谓:朝辞武昌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月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第六章 建 都
四定鼎金陵:虎踞龙盘今胜昔(1)
=====================================
对于咸丰来说,或者对于江宁来说,太平天国的确来得有点太快。无论咸丰,还是祥厚,抑或陆建瀛,都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大清上至皇帝,下至兵将,只要学一学辩证唯物主义,就不难理解太平天国的速度为什么如此之快。简而言之,四个字,事易时移。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太平天国此时与清军一线兵力对比,已经发生了惊天大逆转,且不说士气斗志,单就人数而方,太平天国十多万,清军满打满算,在长江一线兵力,充其量不超过5万。与太平军正面对抗的部队,在二三万左右。拥有绝对优势兵力,这是太平军快速进军的第一个原因。
太平军虽然对攻占的城市弃而不守,但是并没有放弃城内的财富。太平军从武昌到南京,实力不断增强。一座城市,就是一座仓库和宝藏,也是一座兵工厂。太平天国沿途攻下的城市,使军资补给非常充裕,人员补充非常方便。在运动中,双方的实力进一步发生变化,天秤不断地向太平天国倾斜。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太平军跑得太快,快得迅雷不及掩耳。太平军在石达开的率领下,以每天行军六十里的速度全速前进。为达到这种效果,太平军坚决执行“舍城堡,略要害”的运动战方针,攻下一个目标后,立即进攻下一个目标,类似猴子摘玉米,不在摘多少,关键是要摘到最大的那颗——南京!
这种快速攻击,令清军根本来不及布防,更何况清朝方面老板远在北京,前方几个经理(钦差)各自为政,根本就跟不上太平军的节奏,只能躲的躲,跑的跑,跟的跟。
大清官员兵将比太平天国长跑基本功更加过硬,跑得更快,这是第四个原因。千里长江,太平军也就在老鼠峡和东西梁山遭遇过像样的抵抗,其他基本上属于“如入无人之境”。清方文武大官,在太平天国前面领跑的,可以列一串长长的名单:钦差大臣两江总督陆建瀛、江西巡抚按察使张芾、总兵王鹏飞、布政使(主管民政财政的省长)李本仁、江苏巡抚杨文定,其余官员士兵难以统计。
“舍生取义”的武将只有参将遇寿、总兵恩长,文官只有县令卫君选、巡抚蒋文庆(阿克东阿诈死案的助演之一,顺便更正一下,在武昌那节写作了蔡文庆,呵呵)。“勇于任事”的算起来,也就只有向荣率领的一部清兵,可惜势单力薄,无力回天。
=====================================
第六章 建 都
四 定鼎金陵:虎踞龙盘今胜昔(2)
=====================================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负责领跑兼向导的陆建瀛,并不想分析为什么太平军疯狂得像吃了兴奋剂,竟然打起了闪电战;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跑过太平军,他们的痛苦是在义利之辨中的两难决择和痛苦挣扎!
太平天国还在安徽弹奏进行曲时,陆建瀛就已经加快逃跑进行曲节奏,一口气从江西跑到江苏,一千多里的路程下来,体力有点透支,瘫在南京,休养生息,主动脱岗,好好地挂了几天。
估计让陆建瀛伤脑筋的,不是如何调兵遣将,履行职责,守住南京。真正让他困惑的,是自己到底还要不要继续跑下去。现在真的安全了吗?太平天国不就盯着这吗?可是再跑下去,何处是个头?
很想彻底脱离险境的陆建瀛,很想找个适当的理由,富丽堂皇地离开南京。没个有说服力的理由,自己也不好意思跑下去啊?一个官场老油子,深深地体会到,逃跑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要想把跑意深藏不露,还真的有点难度。太露骨了,面子上过不去,性命也难保。
就在陆建瀛瞻前顾后举棋不定百思不得其计的犹豫期,有人抢了他的先。江苏巡抚杨文定虽然官衔比陆建瀛低,但是政治智慧却比他要高那么一点点。杨文定主动请缨:镇江有险,万不可失,我去镇守!未待批复,杨巡抚一溜烟就巡到了镇江。
江宁将军(各省旗兵最高长官为将军,从一品。)祥厚,江南提督(江南省初设于明朝,清初沿袭,后拆分为安徽和江苏两省;各省绿营兵最高长官为提督,从一品)福珠洪阿挽留失败,只好上奏。
祥厚和福珠洪阿没有收到咸丰开出的罚单,却等到了前来攻城的太平军。
没来得及出城,也没收到罚单的陆建瀛,大概肠子悔青:还是人家杨文定办事利索!谁说下级不如上级?
幸亏罚单没来,要不陆建瀛肠子会悔烂:自己没跑,革职拿问;巡抚跑了,革职留任。看来不但要跑,而且要跑出水平。
当然,陆建瀛估摸着还会埋怨咸丰:陛下你这办事效率也太低!早点通知将我拿问到北京,别误了臣在此等死啊?就算判个死刑,至少能多活几天不是?要是运气弄个死缓,不赚大了?
这也怪不得咸丰,那时不比现在,来回北京一趟,黄花菜都黄了。况且,咸丰犯这样的错误也不只一次了。早在广西时,咸丰就给已经永远安息的李星沅,开过病休通知。蒋文庆被太平军杀后,咸丰还指派工部侍郎吕贤基和周天爵赴安徽助他一臂之力。(不知这两位部下事后作何感想?呵呵)
=====================================
第六章 建 都
四 定鼎金陵:虎踞龙盘今胜昔(3)
=====================================
咸丰既当老板,又当总经理,消息失真,指令滞后,闹出笑话,也属正常。但太平军打到南京,却不由他不急。
作为江山这主,咸丰十分清楚江苏这块地盘的重要性,掂得清南京的分量。
南京,时称江宁,名城大都,六朝古都,明朝陪都,南明基地,是清朝在江南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南京的得失,在政治上则是实力的一种证明。太平军一旦得手,势必聚集更加旺盛的人气;清朝一旦失手,势必影响士气,伤及国运。
南京的得失,在经济上也是一笔巨大的买卖。江苏安徽,是当时最富裕的省份,清初,江南一省的赋税就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这个雷人)。南京一失,苏皖两省,势难保全,财源恶损。打仗就是打钱,这个聚定盆,谁会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