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说,沈惟敬最初与日本人的讲和谈判工作,大有成效,最起码他成功拖延了日军的进一步进攻,使中国军队有喘息之机重新集结兵源。而在平壤接待沈惟敬的小西行长,本人就是日本界港巨商出身,对贸易金钱的兴趣大过战争征服。见到同样是浙江商人出身的沈惟敬,小西行长立刻就有天然的好感,引以为“同志”。于是,小西行长表示,如果大明答应与日本皇室通婚,答应日本封贡(其实是做买卖),并允许日本方面在朝鲜占领大同江以南地区,他本人就会回日本说服丰臣秀吉撤军。当然,小西行长如此表示,也是因为朝鲜半岛人民在地方上蜂起云涌展开反抗,四处袭杀日军,使日军终日提心吊胆。况且,日久军疲,饷粮不继,拖下去并无太好结局。这一计划,如果达成,朝鲜人吃亏最大。如果尽割大同江以南与日本,朝鲜三分之二的国土就没了。
沈惟敬回报在辽东主持军务的明朝兵部右侍郎宋应昌。宋应昌上报自己上司兵部尚书石星。二人一合计,觉得廷议肯定不会接受日方条件,便打发沈惟敬回平壤与小西行长再谈。小西行长寸步不让。
明廷方面,朝官们纷纷指责宋应昌进兵不利。双方一拖,时间就到了1592年的年底。
此时,平定宁夏啺葜业睦钊缢傻靡猿樯怼C魍⒕团伤逋蚓魅氤噬比站�
由此,决定结束第一次日军侵朝的平壤大战即将爆发。
李如松,字子茂,乃明朝名将李成梁之子。这老李一家,祖籍就是朝鲜,从李成梁曾祖父李英那辈就内附明朝,世为铁岭卫指挥佥事。李成梁镇守辽地二十二年,先后十次上奏大捷,“边帅武功之盛,(明朝)二百年来未有也”。李成梁虎爹无弱儿,其子李如松、李如桢、李如樟、李如梅皆官至总兵官,其余四子也亦为参将。
宁夏啺葜眩访饭踔觯钊缢陕柿礁龅艿芮巴衷簦晕涑及萏岫剑鞒桌傥疤岫缴挛魈帜婢褡鼙佟薄D墓ゼ嵴剑钊缢砂偌破凳懿还松恚俪窍鹊牵沼诰∶饐拜之族,尽平宁夏。朝廷因朝鲜事急,立拜其为“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提军援朝鲜。
由于李如松新立功,气骄意傲,对全权监察朝鲜战事的文臣宋应昌没有也不表示应有的礼敬。依据明朝官场惯例,李如松这样的武将见文人督帅宋应昌,应该先穿甲胄戎服当庭参拜,然后才能出庭换易冠带之服,再叙礼寒喧。李如松却以监司服谒见督抚之仪,“素服侧坐而已”,这使宋应昌对这个武将极其反感。
甫至朝鲜,李如松听说沈惟敬与日本人和谈想以大同江为界分割朝鲜,登时大恼,立斥老沈奸邪小人,马上派人要斩杀他于军门。其手下参谋李应试连忙劝阻:“正好借沈惟敬与倭人谈判之机,敌人松懈不备,可出其不意进袭!”李如松大以为然,便释沈惟敬不杀。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四日,明军次于肃宁馆。小西行长不知有诈,以为明方派使节来封贡,赶忙先行派出二十名牙将出平壤城对明军表示“热烈欢迎”。李如松下令游击将军李宁生率小股人马迎前,准备先绑起这二十个倭军参将。岂料,明军行事不密,倭将发现来前的明军个个眼中冒火腰持绳索,便猝起格斗,最终明军只逮住三个,跑了十七个。小西行长闻讯大骇,但他仍旧没敢多想,就派亲信小西飞入明营谒见李如松。
李如松为麻痹日方,说是前日双方误会,明军实是护送封贡使臣来此,好言好语好招待打发回小西飞。
明军次于平壤城下。
小西行长深信明军是护送朝廷封贡使臣来此。正月初六,他在平壤城内的风月楼大摆宴席,“群倭花衣夹道迎”,等候大明使臣入城。李如松方面,分派诸将,授以方略,准备分道奇袭入平壤。但诸将轻敌,逡巡未入,四处打招呼安排,一时间使得日本军人大疑,纷纷登陴拒守。明军暂时放弃奇袭计划。
夜半时分,日军率先开城偷营,被李如松一军打得大败,逃回城内。
正月初七一大早,李如松安排攻城事宜。他严令诸军在进攻中不要割首报功耽误功夫,下令要三面合围,留出东面空缺专供日军逸出之地。同时,他深知日军最轻视朝鲜军人,就下令副将祖承训(先前在平壤败过)率所部身穿朝鲜军装,在城西南面潜伏。城北牡丹峰,由游击将军吴惟忠率部进攻。李如松本人亲提大军直抵平壤城下,攻其临江的东南面。
日本人一直在平壤构筑防御设施,一时间矢炮如雨,明军小却。李如松怒,手斩先退兵将数名,指挥敢死队立云梯抛钩绳肉搏登城。日军主力皆移军东南,死拒明军正面进攻。西南方面,日军认为涌至城下的是朝鲜军,不屑派重兵拒战这些不堪一击的棒子军,纷纷抽调人手到东南方向增援。结果,祖承训部明军在城下登城前,纷纷解去朝军号衣,露出明军衣甲,守卫的日军见状大惊,连忙叫回已经派出增援东南城的军士。
战场形势,瞬息变换,日军慌乱之际,捍守失当,明军杨元一部已经破平壤小西门先登,李如松本人率军从大西门杀入。
日军顽强抵抗,火器并发,烟焰蔽空,使明朝将士多有杀伤。李如松虽身为主帅,仍旧亲自驰马进攻。一发炮弹爆炸,一下子把李如松胯下战马炸死。这位李将军神勇,一挺腰,又跨上一匹新马,挥刀直进。中途有深壕,其马不慎跌入,李如松大喝一声,急跃而上,毫发无伤,麾兵益进。将士感奋,无不以一当百,高呼登城。毕竟明军有威力巨大的火炮,平壤城多处崩塌,手持火绳松和倭刀抵抗的日军纷纷滚落城下。
小西行长见势急,忙遣人哀求李如松,表示说如果明军放我一条归路,日军马上拱手奉出平壤撤走。短脚倭人遇到长腿棒子,二人比阴比心计。李如松先佯装答应,趁小西行长南撤时,他挥兵忽然追杀,又弄死几百号倭兵。
事兵点算首级,明军杀敌一千有余。平壤之战,可谓大捷。
日军放弃平壤后一路狂逃,李如松部明军很快收复开城。不久,朝鲜所丧失的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皆由明军收复。盘据咸镜道的日军将领加藤清正见势不妙,与几路日军合兵,回守汉城。
节节胜利之际,明军轻敌,紧接下来遭受了碧蹄之战的失败。
李如松连捷连胜之余,军爷无长略,心骄气傲,再不拿日本军当盘菜。便于正月二十七挥师冒进。可巧,有误事的朝鲜人(也可能是朝奸)来报,说日本军已经弃汉城而逃。李如松信以为真,只带两千轻骑,直趋汉城驰来,准备上演一出轻衣匹马取汉城的奇剧。岂料,一行人马行至距汉城数十里的碧蹄馆,正陷入数部日军的合围,明军苍猝应战。
李如松毕竟百战良将,倒还算镇定,指挥部下应战。倭兵围之数重,明军骑兵越杀越少。其中一金甲倭将率数百兵,把李如松本人及十余明兵紧围,情势十分危急。明军中级军官李有声冒死救援,被倭兵砍死。困窘之间,李如柏奋不顾身拍马驰前,夹击倭兵。李如梅弯弓驰射,一箭把金甲倭将射落马下,总算救出大哥李如松。“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诚不虚言。不久,明军杨元一部及时赶到,斫重围而入,终于杀掉倭兵,但明军已经损失数千人马。
明军大部队后至,准备合力攻城。由于天气久雨,明军精甲骑兵往往陷于汉城周围稻田的泥泞中,骑行缓慢,更甭提驰骋了。日军方面,利用有利地形,背靠岳山,面临汉水,在城中联营拒守,四处遍竖飞楼,居高临下,箭炮不绝,不断有效杀伤明军士兵。
相持到阴历二月中旬,明军接报,据说有二十万倭军来援。(其实是日军奸细散布的谎言)。为此,李如松马上令杨元一部在平壤屯结,控扼大同江,连接饷道;命李如柏一部在宝山诸处连营,以为声援;查大受驻兵临津;祖承训部在开城屯军;他本人东西往来,全权指挥。不久,听说日酋平秀嘉拒守龙山仓,有粮数十万,李如松密遣查大受率敢死队突袭,一把大火点燃了龙山仓,切断了日军的粮草供应。
虽如此,自碧蹄之役创败,李如松进取之意大沮。日军方面,虽然固守汉城,但渐渐达至断粮乏食的地步,日有归意。于是,双方以沈惟敬为中间人,再议讲和。
从日本国内讲,劳帅丧兵,耗费巨大,连九州大领主岛津氏内部都有人带头暴动拒绝去朝鲜当炮灰,日子很不好过。在这种情况下,主和派的小西行长加紧与沈惟敬谈判。当然,谈判桌上比不了嘴皮子,比的是真刀真枪的实力。小西行长一失往日牛逼口气,答应沈惟敬,表示日本向大明称臣,归还汉城,并放回所俘的朝鲜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