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因为缺乏治愈败血症的药品,医术高明的白求恩最终也没能战胜病魔。1939年11月12日凌晨5时20分,诺尔曼•白求恩在黄石口村邸俊星家北屋走完了他生命最后的38小时。有亲历者说,逝世前的白求恩看上去像一个60多岁的老人,须发花白,一脸沧桑,而他当时只有49岁。白求恩病逝后,因为黄石口村是日寇扫荡的据点,为了给他寻找一片理想的安睡之地,一队八路军战士连夜护送白求恩的遗体穿越敌占区,他们在大雪中走了五天五夜,沿途村民日夜等候,泪别他们心中的异国英雄。

这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外国医生,用他短暂的一年零八个月的岁月,将自己年仅49岁的身躯永远留在了中国,并成为中国人民70年以至永远的、无法忘却的记忆。

据说,白求恩大夫逝世时,表情安详,他终于在中国实践了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为此付出了生命。他给聂荣臻司令写信,要把遗物一一分给战友们做为留念;他忘不了生命中唯一的爱人弗朗西斯。白求恩在信中说:“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子拨生活费,我对她应负的责任很重,决不可以因为没有钱把她遗弃了。向她说明,我十分抱歉;同时也告诉她,我曾经是很愉快的。”这位与他两度结婚又两度离婚的英国姑娘成为他唯一乃至永远的牵挂。

白求恩大夫也是一位性情中人。白求恩虽然是一名出色的医生,但有时脾气也会十分暴躁,有些坏毛病令周围人难以忍受。正如白求恩在西班牙期间的翻译所说,白求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在对待女人和酒精方面存在缺点,性格火爆,经常和西班牙医生吵架。“但他对病人非常温柔和关心,只要面对的是病人,他的性格似乎会突然转变。”

的确,白求恩会发脾气,但在认识这位了不起的人物时,中国人和西班牙人稍有不同。据白求恩身边工作过的八路军回忆,白求恩曾发过两次大的脾气。一次在延安,讨论医疗队该不该到前方去,在讨论中白求恩急了,抡起一把凳子扔出窗外,建议最终获得批准,白求恩立即组织医疗队奔赴前线。第二次是在晋察冀,为了抢救一位团长,后方医院送错了手术器械,白求恩气得发抖,将器械扔了一地。起初,他总被扣上火爆老头的帽子,然而相处中人们发现,为了能够多挽救一条生命,白求恩总是不惜一切代价跟死神赛跑。到前线做手术是白求恩在中国的最伟大贡献之一。凡是抬伤员不上夹板的,在白求恩那里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白求恩从不摆专家架子,只要伤病员需要,他大小事都乐意做。他对军民伤病员怀着极大的热忱,坚持深夜查房,为伤员复诊、盖被倒便盆是家常便饭。为了在火线动手术,白求恩化妆冒险深入敌后。战士有伤有病时,最信得过白求恩大夫,他能从病人的痛苦中感到自己的痛苦,从患者的死亡中体验到自责羞愧,他不能容忍工作中的任何疏忽,对完美治疗的渴求永无止境。

无论条件多么恶劣,无论多忙,白求恩对伤员都非常耐心、和蔼,他开口就说“我的孩子,你怎么样了?”,“孩子,让我看看你”,然而他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却严格到挑剔的程度。那时八路军中出身科班的医务人员少得可怜,多数人都是参军后边干边学,不懂严格的规章制度,也存在马虎敷衍的习气。一个军医在手术间隙削梨吃,白求恩一把抓过来扔出门外。他发现医生竟忘了给伤员上夹板,气得当场就是一巴掌!不过在发火之后,白求恩又会耐心地讲解医护要领,并亲自示范。受过他批评和训斥的人,多年后仍心存感激,因为白求恩的一言一行,让他们学到真正的医德。在前线,白求恩曾多次给毛泽东写信汇报工作,对医疗工作提建议。敌后根据地生活异常艰苦,聂荣臻司令每月5块钱,卫生部长拿1块,毛泽东专门致电聂荣臻,要他每月发给白求恩100元津贴。白求恩说:“我没有钱,也不需要钱。能和这样一些以共产主义方式生活的同志们工作在一起,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不少受过他治疗的群众送来鸡鸭水果,伤愈归队的指战员也常把缴获的日本罐头和奶粉捎来,几乎都被白求恩转送给伤员。

70年来,每年清明节,河北唐县白求恩的纪念碑前总有扫墓人和鲜花。1939年11月白求恩在中国河北抗日战场病逝。他临终遗言是:“人生很好,很值得为它活上一回,但也的确值得为它去死”。白求恩是个画家,诗人,理想主义者,医学的圣徒,从遥远的大洋彼岸,来到战乱贫穷的中国,为了救治他人,也为治愈自己人生中的伤口。一个加拿大历史学家说,这是白求恩一生中最成熟的决定。延安所营造的简单、纯粹和质朴的气息让总是与上流社会冲突的白求恩终于找到了契合自己的精神归宿。白求恩在家信中写道:“我已经爱上了他们,我知道他们也爱我。”白求恩与中国军民的关系,在他的救赎之路上,将生命留在了异国的土地。

白求恩的逝世,边区军民无不落泪。11月17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驻地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题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共产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白求恩得到加拿大的认可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事实上,白求恩的“共产党员”身份曾令他的家庭成员很不悦。白求恩不但做事方式与众不同,他加入共产党更让他显得有点非主流。加拿大和美国在政治上几乎是穿着一条裤子的。从40年代初到50年代末,反共排外的“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盛行,白求恩家人一度处于恐慌之中,有关白求恩的物品及其与共产党有关的资料也因此被家人销毁,所以今天人们在安大略的格雷文赫斯特参观白求恩故居时,看到的遗物是很少的。

还是白求恩的战友兼传记作家阿兰.泰德等人,不遗余力地撰写白求恩的事迹,于1952年出版了《手术刀就是武器:白求恩传》。然而,虽然该书畅销全世界,但加拿大人买的很少。1964年,加拿大国家电影局拍摄了一部电影《白求恩》,在学生当中产生了巨大影响。1970年中加建交后,《白求恩传》在加拿大的囧境开始改观。1971年再版发行,连当时的特鲁多(Pierre Trudeau)总理也看了这本书。1972年,也就是白求恩大夫去世33年后,被加拿大政府追认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加拿大英雄”,至此,加拿大政府不再因白求恩的共产党员身份而回避。

今天,人们看到的白求恩故居,1939年白求恩在中国去世后,这里就转卖给了别人。70年代初,这里还有一家七口人住着。自1971年开始,房子的主人发现络绎不绝的中国人慕名而来。一开始,这些中国人还以为房子里住着的是白求恩家人,还会摸孩子的脑袋以示友好,后来这些中国人发现此处是别人住宅时,显得十分尴尬。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直到1973年中加建交后,加拿大政府买下这所住宅,改为白求恩纪念馆,1976年8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白求恩的出生地被列为国家历史名胜。1998年,白求恩的名字被载入加拿大医学名人册。如今,安大略省的加拿大人因为和白求恩是“老乡”而感到自豪。蒙特利尔的康大旁边就是白求恩广场,每次经过,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正是:红心天使情深切,万里赴戎抗贼寇。白衣永驻修圣道,频施妙手斗伤魔。英雄热血书侠骨,将士忠魂谱颂歌。不朽人生留赞誉,医德后世美名播。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加拿大的那些事儿》小说在线阅读_第15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漫游国际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加拿大的那些事儿第15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