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那时,加拿大还不是一个国家。华工尽管遭受歧视,但和白人居民享有完全等同的法律权利。《1861年外国人法案》(Aliens Act of 1861)规定,居住在殖民地三年以上并发誓效忠英国国王的外国人,均可享有英国属民的权利。1860年伦敦的《泰晤士报》这样报道,“…对他们并没有区别对待,指在这些殖民地的中国人。…绝大多数人口很高兴看到他们来到这个国度…”。1861年的《维克多利亚英国殖民者》的署名文章写道,“我们有足够的房屋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居住 … 毫无疑义,他们从事的行业为我们自己的经济贡献了相当的份额…”。

不过,当英属哥伦比亚的经济处于严重低迷之时,反对华工的势力才开始抬头。到1866年,已经没有更多金矿可挖掘,华工普遍被认为抢了白人矿工的饭碗,降低了白人矿工的工资。这一点,怎么说呢?有时也真的无法怪怨劳工组织有这样的看法。那时的华工出于无助,有的华工为了能有口饭吃,只要给钱,什么活都干,甚至不给钱,为了活命也只好给人家干活,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今天,仍有相当多的华人移民或学生,还是不能挺直腰杆,给每小时法定最低9加元(到今年5月份,魁省的最低工资已涨到9.5加元了大概)低好多的工资仍乐此不彼地抢着干,就不是生活所迫的问题了。本来劳工组织还死扛着要求缩短工时、提高工资和改善待遇,可是这么多华工又能替代他们的位置,相当于华工帮着资本家降低了工会劳工的一切要求,当时工人阶级还没有多大势力也就算了。到二十世纪初工人阶级革命在全世界形成燎原之势时,当时的加拿大政府也迫于加拿大工会组织的压力,通过了《排华法案》,其根由始于万恶的大清王朝、黑心的非法劳工输出者和贪心的资本家,特别是个别黑心北美华商,更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1871年7月20日,英属哥伦比亚成为加拿大联邦的一个省。在加入联邦之后的第一届议会上,该省通过了一项“投票人资格法案”(Qualifications of Voters Act),剥夺了华工和印度人的投票权。但华人直到1875年才从投票人名单中去除。1873年元月,纳奈莫(Nanaimo)的投票站实际已经禁止华人前往投票。《殖民者》报称赞该法案非常及时,顺应潮流,称华人是异教徒奴隶,无权与其他加拿大人并肩投票。这一事件发生在第一位华裔加拿大人出生在加拿大13年之后。

1873年5月,第一个反华社区在维克多利亚成立。

截止到19世界70年代末,来自英属哥伦比亚的反华议案并没有引起联邦政府的直接注意。当时的联邦政府总理麦克唐纳告诉英属哥伦比亚的议会议员,如果他们想要铁路,他们必须接受中国建筑工人。反对党党领亚历山大.麦肯齐(Alexander MacKenzie)也声明,“… 认为有些人类家庭不适合成为居民的观念是危险的,这与《国际公法》和统治加拿大的政策是相违背的。”

加拿大那时十分依赖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华工每天最多得到1.35加元,是其他白人工人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为了适应敌视环境,华工辗转流离,只要有人雇佣,他们就可以工作,包括投靠亲戚朋友。大多数华人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逐渐地在加拿大这块国外土地上生存下来,有的华人圈子因而也开展起来了家族生意。在当时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仍有许多地方出现了相对孤立的华人经济圈,这和他们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是分不开的。在华人艰苦的生存条件下,大家彼此帮助、相互团结、崇尚节俭、积水成河、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等优良传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1881年到1884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西段建设中雇佣了大批华工,填补了最后完工阶段劳动力的短缺。用一位当时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测量师的话说,“他们就像训练有素的铁人,从来没见过这么肯吃苦的人。”

根据1885年皇家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华工对于英属哥伦比亚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正如当时英属哥伦比亚的首席法官所说,“没有华工,我无法想象这里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白人妇女不能做的,白人男人不想做的,华工都可以做,而且做的很好 … 他们构成了大马哈鱼罐头加工的四分之三的劳动力;在采矿工地,他们是绝对的采矿主力;他们是这个省的模范园艺师,为这里提供了大部分蔬菜供应;在铁路建设工程中,他们的重要性尤其突出…”

然而,英属哥伦比亚的政客们还是不断给联邦政府施加压力,要对威胁白人生存的华工采取行动。麦克唐纳于1883年十分坦白地告诉众议院:“如果我们用白人劳动力替代中国劳工的话,那就一切解决问题了。可是,在这么做之前,与其没有劳工,还不如先用华工。”

麦克唐纳的话语表明,只要太平洋铁路竣工,立法排斥华工已经不可避免。但是,就在白人一边呼吁立法排华的同时,华工日夜奋战在铁路建设现场。很多人因修建铁路而捐躯崇山峻岭中。英属哥伦比亚连接加拿大铁路的350多英里铁路沿线,就有700多华工死亡,差不多每英里的铁路底下就躺卧着一具华工的尸体。

生活对于华工而言是十分可怕的:事故频发、生存环境险恶、没有医疗保障、天气酷寒(特别对于来自中国南方的劳工来说)、疾病肆虐,以及很多人为因素造成了华工大量伤亡。当弗雷泽河谷地带的铁路建设完工后,华工遭到解雇。没有工资,没有生活来源,他们完全被遗弃在铁路沿线的镇子里。

1885年,太平洋铁路完工后,成千上万的华工失去了工作。除了有一千人返回中国之外,大多数华工滞留在维克多利亚,也有一部分向东来到草原区和东部加拿大。同年,联邦政府通过了一项“华人移民法案”,向来自中国进入加拿大的华人征收50加元的人头税。1900年,针对华人的人头税提高到100加元。

根据1902年皇家委员会就中国人和日本人移民事务的规定,不向日本人征收人头税,而华人的人头税增加到500加元,相当于当时华工在加拿大两年的工资。自此,加拿大排华势力无端成为很多利益集团的摇钱树,成为工会组织巩固其地位的藉由,成为别有用心者赢得政治支持的口号。1923年7月1日,加拿大正式颁布了“排华法案”,排斥中国移民长达24年之久。

1989年,加拿大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铁路华工在修建太平洋铁路做出的重大贡献,在多伦多市士多巴丹拿大道的公园入口处,修建了一座高11米的铁路华工纪念碑,由两座架柱桥组成,顶座是铁轨,两座状如真人的华工铜像,分别立于桥脚和铁轨上。碑文曰:“1880年至1885年,1万7千名中国广东省的男工,来到加拿大西部,参加穿越落基山危险地段的铁路修建,筑路过程中约4000多人丧失了生命,另有数千人在完工后漂泊异乡无法回国。他们在加拿大历史上籍籍无名,特立此碑以纪念”。另外,英属哥伦比亚省为表彰铁路华工的贡献,于1982年在耶鲁镇兴建一座“中国铁路华工纪念碑”。

直到1947年,经过华裔加拿大二战老兵的苦苦追求,加拿大政府才废除了“排华法案”,在加华人才恢复了公民资格。2006年,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伯(Stephen Harper)才正式代表加拿大政府向过去遭受白人当局无端歧视和排斥,被征取人头税的华人道歉和赔偿。此乃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正是:前人勇拓基备尝苦难,后进应奋发敬慰英灵。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加拿大的那些事儿》小说在线阅读_第12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漫游国际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加拿大的那些事儿第12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