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截至到1851年的人口调查显示,加东人口有90万,加西已经比加东多出了5万。此后十年,加东人口增长了22万,加西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40万。当加拿大经济在产业革命的冲击下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同时,大批大批的英国人开始向加拿大移民,而且绝大多数都来到了上加拿大地区。和早期爱尔兰移民不同,新来的英国移民都是具备丰富经验的产业工人,而且都有一定数额的投资资本,为加拿大社会的人力资源、资本结构和政治资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同一时期,老的帝国殖民地经济体系土崩瓦解。大英帝国《航海条例》的废止,和美国建立起来的互惠条约把加拿大经济切换到北美经济圈南北轴心的轨道上。1850年,加拿大经济开始复苏以后,与英国的贸易范围不断扩大,从英国的进口额上升了50%,而出口也番了一番。在1852年到1855年期间,加拿大向美国的出口额已经番了四番,总值达到了向英国的出口总值。新的贸易模式形成了,现在的加拿大虽然同时向英国和美国出口大量的原材料,但进口却严重依赖上了美国,几乎所有的进口产品都来自美国制造,因此加拿大对美国的贸易保持着一个赤字常数。不过,互惠条约所涵盖的加拿大自然产品倒是每年都有8百万美元的贸易盈余,这只能说明加拿大的原材料在国外还是很有市场的。相反地,加拿大的制造业就根本没有任何希望同那些较早的工业化国家竞争。而当时的“世界工厂”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银行的角色,加拿大的发展资本主要还是来自英国。

如果简单回顾一下这段十几年的历史,铁路的建设、电报的使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电灯的广泛应用、重工业的发展、政府管理机制的现代化,以及自治政府在左右加拿大发展政策上的轻重程度,都在加拿大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为后来麦克唐纳(MacDonald)和劳里挨(Laurier)时代的加拿大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各种矛盾才使得加拿大在技术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各殖民地形成的统一势头也因为地方上的利益冲突、政治派系的分裂以及宗教派别的相互倾轧而变得虎头蛇尾。实际上,这时的加拿大一边是扩张主义,一边是垂头丧气。加拿大就是在这两种情绪的影响下找到了一个新视角,连同她的几个姐妹殖民地一同产生了横跨北美大陆的国家意识。

要了解这十多年来加拿大内部出现的各种地方上的利益冲突、政治派系的斗争和宗教派别的相互倾轧,还得从拉方丹-鲍德温退休说起。这两位改革派代表人物的退出直接导致了政府的重组,两位新的面孔被推上了政治舞台。一位是佛朗西斯.辛科斯(Francis Hincks),此人的政治品德貌似不敢恭维,受到很多人的质疑。据说在1837年叛乱过后,许多改革派人物受到迫害,而辛科斯却想逃到美国。另一位是A. N. 莫兰(Morin),此人诚实可靠,但缺乏果断。

这届政府面对的反对派却都是响当当的政治精英,在议会里有东西加拿大的托雷派大佬,有激进改革派的“果敢刚强”阵营,有被辛科斯排挤在外的约翰.桑德菲尔德.麦克唐纳(John Sandfield MacDonald,来自格冷加里的罗马天主教鲍德温派系。注:不是那位后来成为加拿大第一位总理的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及其支持者,还有被称为“鲁日”(Rouges)党的下加拿大反教会阵团。而在议会之外,乔治.布朗和他颇具影响的《环球报》站在独立的立场,公开抨击改革的拖沓缓慢,特别是抓住辛科斯在教会储备金问题上的无所作为横挑鼻子竖挑眼。

通过重组改革派政府,辛科斯得到了“果敢刚强”阵营里大多数人的支持。1851年举行大选时,政府已经回到了以前的模样,政府的政策也基本与拉方丹-鲍德温政府保持一致。唯一不同的是,议会里首次出现了辛科斯公开承认的政敌乔治.布朗,因此显得这届政府更加注重改革,开始有意解决社会不公和怨声载道的问题。这届政府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类铁路建设工程项目,正是跨殖民地铁路的建设项目把英属北美殖民地栓到了一根线上。1852年,辛科斯和新布伦瑞克内阁成员前往伦敦寻求帝国政府的财政支持,却赶上了大英帝国正在改朝换代,新上任的德比勋爵(Lord Derby)保守党政府不但不愿意为殖民地人民规划的铁路线路掏腰包,而且拒绝了加拿大议会关于废除教会储备金的立法请求,这对辛科斯的政治岗位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乔治.布朗、共和党人帕匹诺和野心勃勃的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等人的冷嘲热讽声中,1852年至53年的这届议会还是通过了几条至关重要的施政议案,包括公司化发展“大干线铁路”(Grand Trunk Railway)和“跨大西洋蒸汽船运输线”。议会还专门通过了针对教会储备金的一系列解决方案,表明加拿大人对德比政府的不满,当然事后证明这样的急于表态毫无意义。因为到了1852年,英国自由党政府上台,答应加拿大人可以自行解决这些烦人的问题。这些消息暂时掩盖住了乔治.布朗批评辛科斯-莫兰政府的惊雷吼声,不过1853年还没有结束,一堆毫无关联的事件和政治决策逆转了这届联合政府的命运,彻底葬送了它的前途。

首先,大众舆论要求立法议会成员通过选举产生,使之成为更加民主的机构。其次,议会席位的重新分配把选区数量从84个增加到130个,但忽略了上加拿大要求增加的人民代表(rep by pop)席位。按照1851年人口普查的结果,加西人口已经超过加东,但议会中的席位还是保持不变,两省席位均等。接着,政府宣布要等下届议会重新分配席位之后才能表决教育机构同宗教派系财务分开和废除加西领主保有制等议案。政府的诚信本来已经受到了反对党的强烈怀疑。当政府宣布了“大干线铁路”建设的慷慨合同之后,上加拿大人对政府的行为越发不能忍受了。随后,政府又把公共资金拨给了各类教会学校,反对政府的声音越发高涨。

也就在议会休会之前的6月份,上加拿大人终于向辛科斯政府发起了致命一击。事情的原委还是起自“罗马教皇入侵”的国际大形势,当时意大利前修士也是现在的爱国者阿莱桑德罗.加瓦齐(Alessandro Gavazzi)来到魁北克发表巡回演说,支持意大利独立革命,反对罗马教皇对政治的干涉。此人真是不知趣,居然在奉行天主教的魁北克大放厥词,结果在演讲的时候被一伙暴徒袭击。加瓦齐三天后来到蒙特利尔,在维克多利亚广场锡安教堂再次发表演讲。蒙特利尔的演讲一开始还没有受到骚扰,但在听众即将散去之际,由于一伙天主教爱尔兰人的捣乱,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在大街上相互袭击,奉命维持秩序的军警得到头脑短路的市长查尔斯.威尔森(Charles Wilson)的命令,向人群开枪,打死了五人,打伤了十几人。而政府却对这起军警开枪打人的事件推脱委滞,没有及时调查事件的原委。罗马天主教教堂因此扬言要阻止在英属殖民地进行的任何自由演说。

这届政府的声誉已经完全扫地,一方面受温和派和法裔加拿大人的掣肘,一方面被改革派和反教会人士牵制,再加上布朗和他的报纸着意穷追猛打,辛科斯政府合该垮台。既然没有能力为加拿大服务,这样的政府最好的结局就是马上解散。当1854年9月新一届议会举行的大会上,议长已经不受欢迎,五天之后再次败北,辛科斯-莫兰政府正式倒阁。

正是:回首向来萧瑟处,满目风雨无情时。要知加拿大政府何去何从,且看下回分解。

第七十四回

联合政府推陈出新,麦克唐纳炼铁成钢

加拿大的那些事儿》小说在线阅读_第8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漫游国际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加拿大的那些事儿第8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