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却说强盛一时的大英帝国在美国十三个殖民地独立后变得支离破碎了,但还没有倒下。然而有意思的是,美国独立战争一结束,剩下的这些英属北美殖民地全是经过战争熔炉里锻炼出来的清一色效忠派定居地了。

据一些历史学家的估计,当时十三个殖民地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白人是忠于王室的人,差不多有50多万人口反对殖民地同宗主国打仗。

1782年年底,第一批30000多名效忠派阵营的人从纽约来到了新斯科舍殖民地。当这批人象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一样在第二年终于安顿下来以后,新斯科舍的人口一下子番了三番。圣约翰岛(今天的爱德华王子岛)接收效忠派人士的数量很适合这个岛屿,正好600多人。不过在南方过惯了日子的效忠派人士没有人愿意去冰天雪地的纽芬兰。

新斯科舍两个最大的效忠派聚居地是谢尔本(Shelburne)和圣约翰城(Saint John),当时大西洋沿岸的港口一带出现了很多新村落,沿圣约翰河一带统统都是新来的效忠派人士在那里安营扎寨。

这些效忠派人士来自前十三个殖民地各个地方,整个一个美国社会的缩影。战争也给这些老英格兰殖民地造成了不小的创伤,很多职业人士也乘着这功夫离开较为繁杂的老英格兰殖民地社会。然而没受战争太大影响的海洋殖民地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风调雨顺,人们到了以后发现,他们还得找一个更加容易生存下去的安生地。因此,即使在海洋殖民地,人口的变化也同样频繁得很。特别是,新斯科舍南边地表多为岩石,就像谢尔本那里,用当时人们描述的那样就是一个“新石岗”,好多人到来以后无法忍受生活在寸草不长鸟不生蛋的地方,转眼就又离开了,不几年,谢尔本基本上变成了“鬼城”。

第二批大规模的效忠派北上浪潮不像第一次那样跨江过海声势浩大,而是悄无声息地从靠北边的前殖民地纽约和宾夕法尼亚内陆地带出发,穿越森林,长途跋涉,来到了魁北克省的避难所。这次来的效忠派本来在美国也是定居在偏远闭塞地区,一下子5000多人就进入了魁北克、索雷尔和尼亚加纳等几个城市里,变成了城镇居民。

英国政府为了防止美国人爱国主义和独立思潮渗透过来,想把蒙特利尔以南的地方变成无人区,于是就安排这些投奔而来的效忠派人士定居在圣劳伦斯河上游金士顿(Kingston)周围和尼亚加纳附近。至今,安省的人经常会谈到当时那些刚刚过来的效忠派人士艰难立足的生活。不管怎么说,这些人在披荆斩棘开荒垦地建设家园方面还是比较拿手的,比起新斯科舍那些同志来说情况已经好多了。

在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Plymouth)镇上居住着温斯劳(Winslow)这么一家人,他们在美国独立革命时期坚守忠于王室的立场,受不过“爱国党”人的骚扰,带着自己的小家、父亲和姐妹来到纽约,加入到了拥挤不堪的效忠派阵营,普利茅斯的家产全部被“爱国派”抄没,生活陷入极度困难之中。

用他姐姐萨拉(Sarah)写信给侄子的话说,就是“我们的命运似乎只能靠上帝保佑,我们只剩在艰难困苦中聊以打发时光。要么屈服于幸灾乐祸的敌人,甘于忍受他们的暴政,要么远走他乡。幸运的是,我被安排前往新斯科舍,管它是不是能住人,离开这里就好了。不过现在还走不了。我们将来会怎么样,只有上帝知道。虽然大不如前了,但还是希望过去经历过的艰苦时光仍能成为我们生存的支柱。”这就是当时效忠派们面对战时敌人的普遍写照。

1783年春,除了他父亲之外,一家人都迁移到新斯科舍。半年之后,老温斯劳觉得形势更加不能忍受,于是给儿子写信也想离开,信中说道“反叛政府对于忠于王室的人甚至已经到了采用暴力和迫害的程度,想在这个社会活下去已经不可能了”。看到这样水火不容的境况,老温斯劳只得于1783年秋季来到了新斯科舍。

然而任何事情往往都具有两面性。无论新斯科舍还是魁北克,效忠派移民的浪潮很快就带来了政治危机。

新斯科舍的效忠派觉得自己一腔热情忠于王室,放弃原有产业事业祖业,不远千山万水冲过重重险阻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多少也得给予表示表示吧。问题是祖国事情太多了,涉及到具体家庭甚至个人来说,就有热脸贴在冷屁股上的滋味。于是大家开始纷纷抱怨起来,什么拨给的居住地环境太差啦,帕尔总督漠不关心啦,忠诚度有问题的老定居者充斥政治舞台啦等等不一而足。为了安慰这些不幸的人儿,帝国政府专门划出了两块地盘,即新不伦瑞克(New Brunswick)和凯普布雷顿(Cape Breton),把过去的新斯科舍殖民地减小到只剩下一角半岛(不过还好,凯普布雷顿和圣约翰岛的总督归新斯科舍总督管辖)。

而圣劳伦斯河上游的效忠派也不省心。这些人也是一肚子苦水,没有议会、没有普通法、《魁北克法案》没有规定永久业权期限,这些效忠派熟悉的社会规则没有了,对忠心耿耿的他们来说与其是奖赏还不如说是惩罚。革命实际上摧毁了《魁北克法案》的精神要领 ---- 看起来,魁北克将永远是完全法国特色的魁北克了。

在这种群情激奋的氛围里,残缺不全的大英帝国开始摸索一种新的政治模式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在新斯科舍,英国政府满足了效忠派人士的心愿,他们可以拥有自己单独的政治身份(就是说他们可以成立自己独立的政党)。政治上的问题似乎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始,但要把这几个殖民地拉上正常的经济发展轨道就不是那么容易办到的事了。要知道,曾经非常滋润的三角贸易形态,因为美国的独立和敌对心态,这个三角形已经少了一个角。

正是:才离南方尊王室,又遇困境鼓浪来。要知经济如何发展,且看下回分解。

第四十七回

海湾河流相较量,探险已至太平洋

美国独立战争没有把加拿大变成美利坚合众国的第十四个州,却把忠于英国王室的清一色效忠派送回了加拿大。

这还不算,美国人并不是白去了一趟加拿大,他们大开眼界,原来蒙特利尔真是一个做毛皮生意的好地方,本来毛皮裹身的印第安人一到蒙特利尔就全身脱光拿上硬通货或带上英国制造的日用品食品装饰品奢侈品拍屁股走人,感情全北美的毛皮货都跑这里来了,怪不得别处根本很难收到上好的毛皮,再说,南方殖民地的人哪见过这么多琳琅满目品种齐全价廉物美的商品。于是大批美国和英国商人一下子全涌入蒙特利尔。

毛皮交易商队并没有因为战争而停止活动,反而出现了一些商业精英,开始向毛皮交易领域注入资本,以前的探险家和他们的探险经验已然成为了这些商业精英的工作人员和无形资产。

与马萨诸塞州的阿尔巴尼相比,蒙特利尔在地理位置上更加占据战略优势,加上价廉物美的英国商贸产品,都刺激着美国商人前来蒙特利尔做生意了。

那些单打独斗的毛皮交易商们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喝到点残汤剩饭,纷纷进入更加靠西部的内陆地区。老亚历山大.亨利(Alexander Henry)和彼得.庞德(Peter Pond)这两位七年战争的老兵,更是把交易和探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772年,哈德逊湾公司意识到“那些来自魁北克的小商小贩们”(哈德逊湾公司对于一般小的毛皮交易商的贬损叫法)已经截留了大多数运往约克堡的毛皮货。这家公司习惯了印第安人把生皮货带到哈德逊湾交易站的传统做法,现在开始着意改变运营模式,派遣散缪尔.哈纳(Samuel Hearne)在靠近萨斯卡彻温河建起了他们第一座内陆工厂坎伯兰厂(Cumberland House)。

加拿大的那些事儿》小说在线阅读_第4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漫游国际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加拿大的那些事儿第4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