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2:秦桧的结局
在南宋初年这段历史中,秦桧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从靖康年间的忠臣,再到绍兴年间的巨奸,其中转变之快、幅度之大,都令人目瞪口呆。对于秦桧的评介,历史上也早有公论,以他的所作所为,逃不开“卖国求荣、民族败类”这八个字的评语。然而近些年来,为秦桧鸣冤叫屈的声音突然高了起来,似乎有意对这个无耻之徒重新定位。
抱有这种态度的人无非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秦桧有代人受过之嫌,因为秦桧本身的权力有限,根本就不具备害死岳飞、操纵议和的能力,真正的罪魁祸首应该是赵构,秦桧只不过是他的帮凶而已。对于此类观点,笔者无意反驳,在古代专制体制下,皇帝向来都是永远正确、横竖有理,既然皇帝不会犯错,那么黑锅就只能由秦桧自己背了。但是也不要忘了,赵构与秦桧之间不仅是命令与服从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则是臭味相投与狼狈为奸,那个年代很多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是这两人合谋的产物,所以这并不能减轻秦桧的罪行。
还有一类观点,认为秦桧的行为并不是卖国,他的所作所为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误认为只有和谈才是自存之路,所以这才不惜杀死岳飞、割地赔款也要跟金国议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都是无利不起早,秦桧已经是宰相了,又不可能当上皇帝,所以卖国对秦桧没有好处,他的荣华富贵都是南宋给的,为什么还要去卖国呢?因此即便秦桧的行为不对,那也只是一个认识问题,绝不是态度问题。这种认识看似有理,其实却是大错特错,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缺乏最基本的了解,误以为只要是宰相,那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殊不知宰相也分三六九等。
在古代中国,宰相是权限最不固定的一种职务。打个比方,秦朝的县令与清朝的县令相比,手中权限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同一个朝代的县令就更是如此,可是宰相却完全不同。权力大的宰相,有权管理皇帝,典型的比如曹操、王莽;宰相权力小的,连自己的命都管不住,比如说唐朝末年有好多宰相,仅仅是因为惹怒了地方军阀就惨遭杀害,两者之间有如天壤之别,所以我们只要看一下相权在秦桧身上的变化,就知道卖国能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了。
秦桧在南宋曾经两次拜相,第一次是在绍兴元年(1131年),但在位一年就遭罢免,此时还看不出他与宋朝其他宰相有什么不同,然而当秦桧第二次拜相并达成绍兴和议之后,他的地位则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在宋朝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的权相,就连赵构也控制不住他了,他在朝中霸道到什么样的程度,通过下面的一些事例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秦桧本人并无子嗣,他的妻兄王焕就将自己小妾生的儿子过继给他,取名秦熺。就在绍兴和议成功的当年,南宋举行殿试,秦熺一举夺魁,成了那一科的状元,同榜录取的还有秦桧的侄子秦昌时和秦昌龄,天下士子们恨得咬牙切齿,但无人敢说,倒是有一个优伶把这件事编成了讽刺小品,演出时把那一科的主考官称为汉朝的韩信,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道:“若非韩信,如何能取得三秦?”此事被传为一时笑柄,但赵构也不敢过问,还直接将秦熺授官为左朝奉郎、通判临安府,赐五品服,反倒是秦桧觉得不好弄得太露骨,又上表请求将儿子降为第二名。秦熺凭借父亲的权势,一直官运亨通,最后竟官至少傅、观文殿大学士、兼侍读、提举秘书省、列班于右相之下。试想岳飞百战功勋,到死才被封为少保,秦熺寸功未立,却成了少傅,比岳飞还要高一阶,当时朝中也没有右相,秦熺每逢上朝,列班仅次于秦桧,位在其他执政之上,父子两人一前一后,可谓是气焰熏天。
秦桧的长孙秦埙,绍兴二十四年科举省试、殿试都是第一,其实那一科的士子里面,有南宋最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他和秦埙在上一年都参加了两浙转运司的解试,主考官还算公道,将陆游列为第一,秦埙被列为第二。秦桧为此大怒,竟然迁怒到主考官头上,等到省试之时,秦桧安排自己的亲信魏师逊、汤思退等人知贡举,这些人接到任命后都兴高采烈,大呼“吾曹可以富贵矣!”然后将秦埙内定为第一。等考试完毕,不等发榜,他们就派人爬墙出去向秦熺报喜,果然没过多久,魏师逊、汤思退就先后被除为参知政事,而在解试中考试成绩最好的陆游,刚到省试就被秦桧直接淘汰了。(秦埙殿试夺魁后因有官人的身份被降为第三)
除了大力培养自己的子孙,秦桧所有的亲戚朋友也都跟着借光,朝中执政及要害部门的正副长官不是秦桧的亲戚就是他的党羽,从绍兴议和到秦桧病故,南宋一共出了二十五名执政,其中经赵构提升的仅有两人,其余全由秦桧一手提拔,后来朱熹对此评价称:“高宗所恶之人,秦引而用之,高宗亦无如之何;高宗所欲用之人,秦皆摈而去之。举朝无非秦之人,高宗更动不得。”可见秦桧的权势已经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秦桧不但控制了朝廷,还想方设法在赵构身边安插亲信,当时能跟赵构经常见面的朝官不外乎执政、台谏和经筵官(即给皇帝讲授经史以及陪皇帝读书的官员),执政和台谏早都被秦桧控制住了,所以他又安排了大批亲信打入皇宫内部,担任侍讲、崇政殿说书这类官职,天天围在赵构身旁,一边为秦桧说好话,一边打探赵构的动向,对赵构实施由内到外的全面包围。
秦桧这一系列违反臣规的举动,赵构难道就感觉不到吗?或者说他就对秦桧绝对信任吗?当然不是这样,赵构对秦桧也是又恨又怕,只是又不敢表露出来,直到秦桧死后,赵构才对殿帅杨存(沂)中说了一句心里话:“朕今日始免这裤膝中带匕首!”赵构既然这么猜忌秦桧,又为什么对他如此放任?难道他真对秦桧无能为力了吗?其实也不是这样,秦桧死前,曾想让秦熺继任宰相,但赵构不但不准,反而下令秦桧祖孙三代同时致仕,而当秦桧死后,赵构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彻底摧毁了由秦桧一手构建的势力集团,可见赵构对朝廷的控制力还是很强的,那赵构为什么又甘心看着秦桧在朝中独揽大权、专擅朝政呢?这个问题可与秦桧为什么要去卖国同解。
据称在绍兴议和中,金国对南宋提出了这么一条要求,即“不许以无罪去首相。”这么一看就很好理解了,赵构根本就不是怕秦桧,而是怕秦桧背后的金国。这种解释反过来看也很合理,就是假如秦桧没有卖国求荣,金国肯这么支持他吗?
不过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因为金人的这一要求并无官方记录,最早见于朱熹所收录的《张浚行状》,张浚跟秦桧是政敌,说不定是在故意诬蔑他。这种猜测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不要忘了,秦桧父子曾对史书进行过大肆篡改,凡是不利于他的文字肯定会被他删除。况且后期秦桧已经严重地威胁到赵构的皇位,如果不是顾忌到金国,赵构难道会对秦桧的大肆揽权不加干涉吗?
宋朝虽然是一个以文制武的朝代,但绝不代表宋朝的皇帝只猜忌武将,而不去猜忌以宰相为代表的文臣,他们为防止宰相专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不让宰相执政过久,比如说赵构在称帝的头十年里,就先后起用李纲、黄潜善、汪伯彦、杜充、朱胜非、吕颐浩、范宗尹、秦桧、张浚、赵鼎等十名宰相,平均任期也就在一年多。即便是在北宋的太平年间,那些很得皇帝信赖的宰相,就算可以长时间执政,但在执政期间,也要遭到多次罢免,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宰相在位太久,积威太甚。另外,宋朝设左右相,皇帝往往会故意让两个政见不同的人分任宰相,这样就可以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可是自从秦桧第二次拜相直到他死,秦桧连任了十七年宰相,其中仅有最初半年是跟赵鼎并相,其余时间全是独相,这是宋朝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秦桧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记录,除了是受到金国支持之外,再没有任何理由能够解释。
秦桧在北宋时尚能称作是忠臣,但进入南宋后,从最初莫名其妙地南归,到后期不可思议地专权,种种迹象表明,秦桧真实的身份就是一个金国派来的奸细。当然,秦桧并不像那些小奸细一样,以传递情报为主要任务,他是一个大牌奸细,可以直接出卖国家利益,而像他这种大牌奸细给国家造成的伤害,也远非那些仅仅出卖情报的小奸细可比。
然而上天也不是很公平,像秦桧这样的恶人,最后下场居然还不错,活到六十六岁才死,死后还被追封为申王,谥“忠献”。因为名声太臭,死后连一个肯为他题写神道碑的士大夫都没有,赵构只好亲手给他写下了“决策元功、精忠全德”的额名。尽管随着秦桧的死,秦氏政治集团也顷刻倒台,可是家人却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依旧带着官名,居住在建康府的豪华府第内,过着每年收取租米十万斛的悠闲生活。直到宋亡,秦氏子孙仍入仕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