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激战中原——乱世浮云遮望眼
第一节 顺昌之战
赵构虽与金国缔结了合约,但心里仍然没底。按照常理,金国既然将黄河以南的土地还给了南宋,南宋自然要派兵过去接管,但赵构却不敢如此,只是不断派使者到各地宣谕,却始终不敢派军队过去驻防,岳飞等大将上表请求向北推进,也被赵构严令制止。
赵构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因为一直以来就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金国之所以会主动将黄河以南的土地还给南宋,是因为金军无法适应南方的作战条件,始终不能在军事上有所突破,所以就想把宋军引诱到中原地区的开阔地带一举歼灭。这种说法并非是无端猜测,因为金军虽已撤走,但不允许南宋罢废金国所任命的官吏,并将黄河上的船只全部移往北岸,似乎并不甘心失去对黄河南岸的控制权。当然,这种猜测已经没有办法证实了,因为仅仅过了几个月,金国就爆发了政变,主持议和的完颜昌、完颜宗磐被全部杀害,他们是不是真有诱歼宋军主力的想法,就只有鬼知道了。
前面说过,在金太宗吴乞买和完颜宗翰死后,金国内部分成了两大派系,一派以左副元帅完颜昌、金太宗长子完颜宗磐为核心,力主与南宋讲和,是金国中的主和派;另一方则以右副元帅完颜宗弼、领三省事完颜宗斡为核心,主张以武力征服南宋,是金国内部的主战派。表面看来,主和派在金国占有上风,宋金两国间的议和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达成的,但由于主战派手中握有大量的军队,所以主和派并不能真正控制住局势。
金国战和两派的政见本来就截然相反,而主和派将河南、陕西等地还给南宋,就更使主战派强烈不满。绍兴九年(1139年)六月,金国右副元帅完颜宗弼密奏金熙宗,称完颜昌、完颜宗磐之所以会将河南之地还给南宋,是因为跟南宋暗中有所勾结,请求将其二人诛杀。金熙宗也对主和派飞扬跋扈的行为十分痛恨,正好这时有一个叫做和什的贵族子弟谋反,牵连到完颜宗磐身上,金熙宗便趁机发动政变,将完颜昌、完颜宗磐等人全部抓获,并处以极刑。
完颜昌等人死后,宋金两国签订的和约实际已经作废,但赵构对此仍抱有侥幸心理。其实早在绍兴九年的三月,宋使王伦就在开封得到了完颜宗弼准备发动政变的情报,并马上派人向赵构建议,“乞令张俊守东京,韩世忠守南京,岳飞守西京,吴玠守长安,张浚建督府,尽护诸将,以备不虞”。可赵构对此根本不做理睬,仍命王伦继续北上。
六月,王伦渡过黄河,刚到中山府就被扣押,随后金国的内乱就爆发了。此时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了,但赵构仍然不做准备,韩世忠曾为此上奏,请求趁着金国内乱,出兵掩杀其回撤的戍卒,赵构反倒责备韩世忠不识大体,称刚跟金国缔结了盟约,要是趁其内乱而出兵,岂不是不讲信义嘛!
不主动出兵也可以,但总该为防御金军入侵做些准备吧!可赵构非但不肯去做,甚至都不肯去听。澧州军事推官韩紃上书论“和议非计”,结果被赵构除名,送岭南编管;临安府司户参军毛叔度奏称金国扣押王伦,有败盟之嫌,恐“出吾之不意,犯江淮之边”,结果也被革职;刑部侍郎陈橐请求拆毁架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境内的黄河大桥,以防止金军卷土重来,结果被赶出了朝廷。
诸如此类的建议,谁提出来谁倒霉,赵构就像是沙漠中的鸵鸟,遇到惊吓就把头埋到沙子里面,然后就当是没有危险了。直到绍兴十年(1140年)二月,双方形势已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赵构这才将主管侍卫马军公事刘锜任命为东京副留守,率一支两万人的部队赶往汴京。除此之外,赵构就再没有往河南派遣过一支上规模的军队。
与赵构不同,完颜宗弼发动政变之后,被升为都元帅,兼领燕京行台尚书省,总掌金国大权,然后迅速安定了国内局势,开始集结重兵,准备对南宋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绍兴十年五月,金军已完成了所有战斗准备,金熙宗便授命大军出征,兵分四路,第一路以右副元帅完颜撒离喝率领,进攻陕西;第二路由聂黎孛堇率领,进攻山东;第三路由原伪齐大将李成率领,进攻河南;最后一路则由完颜宗弼亲自挂帅,率东平知府孔彦舟、南宋降将郦琼、宿州前知州赵荣等南下开封。宋军对此毫无防备,金军仅用了一个多月,就将上一年还给南宋的所有州县全部夺回。
金军这次败盟,等于是给了赵构一记响亮的耳光,好在他本人的问题还不大,因为按照古代的是非标准,皇帝从来都是横竖有理,永远正确,只是把秦桧给坑苦了。在宋金议和的过程中,秦桧是赵构的头号走狗,可是不等两国和约的墨迹干透,金国就已派兵杀到,议和是错是对已无需讨论,既然赵构不可能犯错,那么这个黑锅就只能由秦桧来背了。
按照宋朝惯例,宰相失策到这个程度,罢相已成定局。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尽管秦桧也被搞得狼狈不堪,但居然没有遭到罢免,这在宋朝的历史上还没有过先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赵构认为千里马好得,但走狗难得,像秦桧这么出众的走狗满朝难找,所以就没有主动将其免职。第二,秦桧的脸皮足够厚,出了这种事情居然仍赖在相位上不肯主动辞职,既然赵构不责怪他,他就只当自己也是对的,用无耻掩饰自己的无能。第三,就是秦桧在短短的一年多内,已经完全控制了台谏部门,以往如果出现了这种事情,即便皇帝不开口,宰相脸皮又厚,言官也会蜂拥而上,将其骂得体无完肤,这样皇帝也就没有办法去包庇了。可是由于赵构为了避免有人在议和前后发出不和谐的声音,就任由秦桧将言官全部换成了自己的党羽,这样就没有人站出来弹劾秦桧,致使他侥幸躲过了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