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接上)——

绍兴八年(1138年)四月,宋使王伦在赵构的委派下来到河北祁州(治所在今河北安国),见到了金国的左副元帅完颜昌,然后继续北上,到达金国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南),朝见金熙宗。金熙宗当年只有二十岁,尚不能左右朝政,但此时金国内部已经就同南宋讲和达成了共识,既然南宋派来了使者,两国议和就算正式走入了程序。

王伦这次出使,南宋仍然给他冠以“迎奉梓宫使”之名,这是因为宋金是战是和,主动权都在金国手里,南宋方面并没有提条件的本钱,赵构也就不费那个脑细胞了,没给王伦任何权限,所以王伦见过金熙宗之后,并没与金国方面展开谈判,小住几天后就和金国使者乌陵阿思谋起身,赶往临安。

六月末,乌陵阿思谋来到临安,一进城就给宋朝方面来了个下马威,要求在使馆举行会谈。这是一个非常不符合外交惯例的要求,赵鼎自然不肯,坚持要在都堂会谈,双方僵持了好几天,最终乌陵阿思谋做出了让步,同意在都堂与赵鼎相见,但仍要求以客礼相见,但赵鼎有心打掉他的气焰,就故意降低规格,只用接待侍从官的礼节对其接待。

见面之后,赵鼎便问:“使者为何而来?”

乌陵阿思谋回答道:“受王伦的恳求。”

赵鼎又问:“所议何事?”

乌陵阿思谋回答道:“有好公事商议!”

赵鼎便道:“你们连道君皇帝的讳日都不肯相告,还能有什么好公事?”又问道:“边界怎么划分?”

乌陵阿思谋回答道:“土地不可索求,全凭大金赐予。”

说来说去,其实什么也没谈成,当然这也并不奇怪,宋金积怨太久,哪能一次解决?再说两国间谈判有个常识,就是谁着急谁就要吃亏,所以在初次谈判时,双方都要做出无所谓的样子,表示出不太在乎谈判的结果,好迫使对方做出让步。赵鼎处理这次谈判还是非常得当,没有什么失误的地方,还把金使的气焰打掉了不少。本来宋金对峙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完全有的是时间慢慢谈下去,这样也可以尽量给自己争取一些利益,谁知赵构只在乎和议,不在乎利益,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半壁江山,其余的他什么都不会在乎,这一点与赵鼎有着明显的分歧。

乌陵阿思谋见过赵鼎后,又请求觐见赵构,事先赵鼎就劝赵构,说道:“金使入见,恐语及梓宫事,望少抑圣情,不须哀恸。”赵构问何故,赵鼎就解释道:“金使是专为和议而来,并非前来吊祭,何必示人以弱!”赵构满口答应,结果到了金使上殿那天,刚一说到徽宗那口棺材,赵构就满面泪流,大臣们也只好跟着哭,搞得满朝凄凄惨惨,等七月初乌陵阿思谋再次上殿辞行时,赵构又是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乌陵阿思谋被哭得不知所措,只好扔下一句:“愿和议早成!”然后就匆匆上路了。

赵构是否真就这么孝顺,显然没必要讨论,如果真是那样,当年开大元帅府时,他又何至于扔下活爹独自逃命?现在却为口棺材哭得没完没了,用意其实很简单,就是想给自己扯上一块“孝”字号的遮羞布,告诉天下臣民,不是自己想卖国,而是为了伟大的亲情才不得不卖国,这种做法确实有可能欺骗一部分无知群众,但不免把自己的底牌泄露给了金国,给日后的谈判造成更大的困难。

赵构既然是这种心理,赵鼎显然是很难伺候他了,因为就当时而言,主持议和是件非常难干的差事,稍微软弱一点,臭名就要被载入史册,像赵鼎这样一个很重视名誉的人,自然不甘心做太多的让步,以免遭千秋百代人的唾骂,让自己的子孙都跟着蒙羞。金使走时,宋廷仍派王伦跟随北上,赵鼎便面授王伦二十余事,其中包括给金国的岁币不超过二十五万两银、绢;双方划旧黄河为界(黄河被杜充决口后,河道已大幅偏南了),金国不得对赵构“行封册,移损尊称”。从这些条款来看,赵鼎要价挺高,但即便这样,也被岳飞等爱国将领上表痛骂,称他为“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还能让赵鼎怎么让步呢?然而赵鼎提出的要求,金人又不可能同意,赵构心里十分清楚,如果再让赵鼎主持下去,和议肯定不会达成,只能果断地将他抛弃,换上一个跟自己同样无耻的人,这时秦桧也就派上了用场。

宋金首次会谈,秦桧并没有过多参与,凡事都听凭赵鼎措置,自己从不擅作主张,似乎很能为大局着想,维护班子的团结。但这只是个表面现象,其实自从宋金和谈开始,秦桧就已不甘心屈居人下了,之所以韬光隐晦,就是为了等待最有利于自己的时机。

绍兴八年七月,金使乌陵阿思谋和宋使王伦离开临安,宋金首轮会谈就算结束了。在这一轮会谈中,赵构感觉赵鼎表现得不够低三下四,总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斤斤计较,恐怕难以完成重任,便动了换相的心思,而金使走后,赵鼎又提议召驻外大将回京“面议与金国讲和事”。刘光世罢兵权后,南宋还有四大将驻外,其中川陕主将吴玠驻地太远,从来没有回京朝见过赵构,所以这次也没有召他,仍是将张俊、韩世忠、岳飞等三大将召回行朝。

九月,三大将陆续回朝,岳飞见到赵构后就慷慨陈词,称“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又大骂相臣误国,甚至不惜以辞职、交回两镇节度使的旌节来反对议和,把赵构搞得非常尴尬,韩世忠也表现得异常激愤,唯有一贯见风使舵的张俊支持和议。这样一来,更让赵构感到了压力,因为岳飞、韩世忠等人虽然无力左右朝政,但他们毕竟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在国内很有威望。议和本来就不得人心,朝外的大将反对,朝内的宰相再不热心,那还能谈成吗?赵构便有心弃用赵鼎。

秦桧已经修炼成精,赵构刚动了这个念头,秦桧就已嗅到了味道,自然也就顺势登场。一天散朝之后,秦桧请求单独奏事,开始对赵构大讲和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把赵构说得是连连点头。接着秦桧话锋一转,说朝中的这些臣子,都各持两端,畏首畏尾,不足以断大事,如果陛下真想讲和,那就请下定决心,“独与臣议其事,不许群臣干与”,这就是伸手要官了。

赵构想了想,说道:“然,朕独委卿!”

秦桧得了这句话,反倒不着急了,便使出欲擒故纵的手段,说道:“臣亦恐未便,望陛下更精加熟虑三日,然后别具奏禀!”

两本很好看的历史书》小说在线阅读_第7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英雄旗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两本很好看的历史书第7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