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赵构是有身份的人,像这种出尔反尔的话,自己不好去跟岳飞说,便由张浚出面去找岳飞谈,并因此产生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对话。张浚先是装作不知道赵构曾将淮西军交给岳飞的事情,开口便问:“王德在淮西军中很有威望,我准备用他为都统制,再命吕祉以都督府参谋的身份节制这支军队,你觉得我这种安排可行吗?”
岳飞自然大为恼怒,便直言不讳地说道:“淮西士兵多为盗匪出身,变乱无常。王德和郦琼名位向来不相上下,若以王德为都统制,郦琼那里难以平衡,吕尚书虽有才干,但不通军旅,难以服众。我看如不用大将统领,淮西必遭大乱。”
张浚已然不满,又问:“张俊如何?”
岳飞答道:“张宣抚粗暴寡谋,难以服众!”
张浚十分不悦,冷冷说道:“那就只有杨沂中了。”
岳飞仍不同意,反驳道:“杨沂中与王德、郦琼名位等同,如何能够驾驭!”
张浚顿时勃然而怒,变色道:“浚固知非太尉不可也!”
岳飞也在气头上,立刻顶了一句道:“都督以正问,飞不敢不尽其愚,难道是为了得到兵权嘛!”至此,将相彻底谈崩,岳飞当晚就带着满腔的怒火离开建康京,而且没回驻地,直接跑到了江州庐山,躲进东林寺里,以为母亲姚氏守孝为由向赵构提出辞职。
岳飞本来是赵构最信任也是最看重的将领,否则赵构也不可能动了将全国大部分兵力交给岳飞的念头,但岳飞这一举动,却引起了赵构的强烈不满,因为在宋朝皇帝的眼里,武将不会打仗,不算是大毛病,但要是不好管就出现了问题,而像这种即会打仗又不肯听话的武将,问题就更加严重,早晚要威胁到国家的统治基础。岳飞这一脱离臣规的举动,显然深深刺痛了赵构敏感的神经,君臣之间的关系已开始出现了裂痕。
然而赵构也很清楚,此时磨还没卸,驴也杀不得,只好诏令不准,催岳飞尽快下山。可是岳飞正在赌气,不但不肯奉召,反而一再上表请求解除兵权,赵构被逼无奈,只得把岳飞的参议官李若虚和爱将王贵派上庐山,在东林寺里开了两间房,天天催岳飞下山。岳飞仍是不肯,一直僵持了六天,李若虚被逼不过,对岳飞说了句非常狠的话,大意为:“你不过是个农夫出身,却掌握这么大的兵权,这不是天子的恩典吗?可你却坚决不肯出山,难道是觉得自己可以跟朝廷对抗了吗?朝廷又怎么会不怀疑你?你难道是真想造反吗?”
岳飞这才恍然大悟,赶紧下山向赵构请罪,请求将自己“明正典刑,以示天下”,赵构自然不会在此时降罪,还特地降诏抚慰道:“卿前日奏陈轻率,朕实不怒卿。若怒卿,则必有行遣,太祖谓犯吾法者,唯有剑耳!所以复令卿典军,任卿以恢复之事者,可见朕无怒卿之意也!”这话说得动听,但细品起来,里面已暗藏杀机。
岳飞这次负气辞职,使他一下从赵构的爱将变成了受猜忌之人,实在是很不理智的行为,但是事实表明,他对淮西局势的判断,却没有任何偏差。几乎就在岳飞回到鄂州大本营的同时,淮西的兵变就已经爆发了。
张浚说服赵构不要将淮西军权交给岳飞之后,就把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派往庐州督军,而此前刘光世手下大将王德已被升为行营左护军都统制,这样淮西军的领导班子就已经搭好。张浚对这样的安排非常满意,因为王德能够升官,自己是出了力的,吕祉又是自己的绝对心腹,那么淮西军不就跟自己的一样了嘛!谁知这种安排的后果早已被岳飞不幸言中,王德为人粗鲁而自负,与同僚之间的关系一直很紧张,而刘光世另一员爱将郦琼向来都与王德不和,这回看他升了官,心里十分不满,便公然大搞串联,找来好多将领一起向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告王德的状。
吕祉刚刚跟王德搭起班子,自然要对王德进行维护,便对诸将说道:“王德是有问题,可张相公最爱能打仗的人,只要能打胜仗,再大的过错他都能原谅,何况你们反映的又都是小问题。”郦琼等人一见吕祉竟然对王德公然包庇,就更加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又告到了御史台。这样淮西军的内讧就传到了赵构耳朵里,赵构想问题还是比较细,觉得刚对淮西领导班子做了大的调整,正是稳定压倒一切的时候,不能因为一个人而去得罪一批人,便命王德带着本部八千人返回建康,划拨给都督府直接管理,又将郦琼升为行营左护军的副都统制。
谁知这样一来,吕祉不禁大为恼怒,因为在他看来,郦琼之所以越级告状,显然是没将自己放在眼里,而朝廷把王德调走,又等于是向郦琼妥协了,如果自己放任不管,以后在淮西还怎么混啊!吕祉本来就是个极为自负的人,哪能咽下这口恶气,于是立即暗中俱表,称郦琼等人在淮西拥兵自重、无法无天,如果不将他们罢免,早晚必生内乱。这时赵构也觉得淮西的问题已越来越严重,便急忙发表江东宣抚使张俊为淮西宣抚使,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为淮西制置使,命他们进驻庐州,稳定局势。
然而吕祉暗中上表的事情,已被书吏朱照泄露了出去,郦琼等人又惊又怒,聚在一起商量对策,统制官康渊说道:“朝廷一向轻视武将,使武将蒙受屈辱,听说齐国皇帝能降低身份,重用有才能的人,不如去投奔齐国。”于是众将就有了反意。等朝廷命张俊、杨沂中进驻淮西的旨意正式传到庐州那一天,郦琼等人就地起反,杀掉吕祉,带着淮西军剩下的四万多名士兵,渡过淮河逃往伪齐。
淮西军叛逃的消息,宛如一个突如起来的晴空霹雳,将南宋君臣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赵构情急之下,非但没敢给郦琼降罪,反而赶紧派人去给郦琼传旨,称“以前犯罪,不以大小,一切不问,并以赦除”,又急忙命岳飞给郦琼写信劝他回头,但郦琼又不是三岁小孩,怎么会为赵构的一纸赦书而回头呢,对此毫不理睬。
像淮西之变这样大规模的叛逃事件,在宋朝历史上尚属首次,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淮西军是南宋五支屯驻大军之一,这次除了王德本部的八千人马外,其余全部叛逃,其中仅士兵就有四万余人,另有家属十余万,卷走的兵甲、器械、粮草、钱帛等战略物资不计其数,因淮西军叛逃而造成的物质损失,不下于南宋建国以来任何一次军事上的惨败。
其次是对国防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淮西军是南宋五支屯驻大军之一,其防地又是南宋前沿四大阵地之一,这支军队叛逃之后,南宋苦心构筑的淮西防线瞬间崩塌,已无一兵一卒布防,幸亏金国此时正忙于内斗,又生怕中了南宋的诈降计,这才没敢趁虚而入,否则南宋方面究竟要受到多大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
最后是带给南宋君臣间造成了更大的隔阂。郦琼挑头造反,本来犯下的是十恶不赦之罪,理应严惩,谁知赵构不但不敢怪罪,还给他亲笔写了一封十分肉麻的诏书,大夸淮西军将士们的功劳,说他么造反只是因为误会,自己非但不会降罪,还要对他们“优授官爵,更加于前”,至于郦琼留在江、淮一带的田产,不但不会没收,还专门派人看护,雇人帮他耕种,连种子、化肥都替他买好了,只等他回来收割。这封信郦琼看后虽说无动于衷,但那些尚未反叛的将领难免会心生感慨,因为这不就等于是明着告诉大伙儿,造反不但没罪,反而还能升官发财。而在此事之后,赵构对武将的猜忌也不免越来越深,使他更加不敢轻信武将,这又直接影响到他对敌的态度,因杀父之仇而带来的那点热情至此彻底熄灭,“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观念从此伴他一生。
淮西之变本来是一场不该发生的事变,可是不但发生了,后果又是这样的严重,那么作为这场事变的最大责任人张浚显然是难逃其责,罢相已成定局,张浚本人也是在得知此事的当天,就主动上表辞职,请求解除宰相及都督诸路军马的职务。事情闹成这样,赵构自然不会对他挽留,于是张浚遭弃用,并从此阔别南宋政坛长达二十余年。
张浚落得这样的下场,应该说也是咎由自取,尽管张浚是宋人心目中公认的中兴名相,但观其一生,实在是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比如说在本次事件中,他建议罢掉刘光世兵权本来并没有错误,可惜却在后期调度中一错再错,最终激起了事变,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而在张浚之外,其实还有两个人应该对淮西之变负主要责任,一个就是宋高宗赵构,如果他能按照原计划将淮西军交给岳飞,显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但专制社会,皇帝就是真理,自然就不用负责了。而另一个应该对此事负责的人就是秦桧,秦桧作为张浚那一届政府中的枢密使,几乎参与本次事件的全过程,按理说罪不容赦,可是由于他行事诡秘,凡事都把张浚推到第一线,自己隐藏的非常深,因此不但没有受到牵连,反而有了因祸得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