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第三节秦桧复出

杨沂中在藕塘大败伪齐军,使伪齐这次南侵草草收场,但由于古代的通讯设施落后,奉命入援的湖北招讨使岳飞并不知情,仍率军全速东下,等接到消息时,岳飞已到了江州(今安徽九江)。

岳飞是宋军中部战场上的主将,自身防区很大,他这一走,襄汉地区的防务就空虚了,好在金军并没有趁虚而入,也就没有造成太严重的后果,不过事实证明,调岳飞入援,实属多此一举,赵构只好一边传命岳飞撤军,一边自我解嘲地说道:“刘璘败北,朕不足喜;而诸将知尊朝廷,为可喜也!”在这件事上,明显又是张浚对、赵鼎错,不禁使赵鼎的处境更加尴尬。

绍兴六年(1136年)十二月,张浚以一个得胜者的姿态回朝,受到了赵构的大力表扬,赵构甚至还在公开场合上说道:“却贼之功,尽出右相之力。” 尽管赵构说这句话时,可能并不是有心想给赵鼎难堪,但赵鼎听完之后只能是更加无地自容,于是只好主动辞职,并对赵构说道:“臣本来与张浚亲如兄弟,可是由于小人们的离间,如今已势同水火,宰相政见不一,并非国家之福,陛下有志于收复故土,迎还二圣,当使张浚尽展才华。如此看来,臣当走、张浚当留,已成必然。”

赵鼎说这番话并非矫情,更不是以退为进的试探之举。赵鼎为人十分自负,他与张浚本来并无私人恩怨,去年张浚拜相时,赵鼎还曾予以援引,可是自从两人并相之后,分歧就越来越大,因为张浚一直主张对金军主动进攻,而赵鼎则认为宋军与金军差距明显,只能采取守势,两个人又都很有主见,所以矛盾也就不可调和了。而这次伪齐南侵,赵鼎先是建议宋军全面放弃淮西,接着又要调岳飞入援,并为此跟张浚展开激烈争辩,结果却被证明是一错再错,赵鼎是个好面子的人,自然不想留在朝中自取其辱,只好主动辞职。

不过赵构对赵鼎还是有感情的,再说人有失手、马有失蹄,谁还没有个眼高手低的时候?不能证明赵鼎就是能力不行,所以始终不肯同意。可是没过几天,张浚又单独上奏,请求朝廷乘胜攻取河南,活捉刘豫父子,又说刘光世身为大将却避敌不战,应该罢免。这么大的事情,赵构拿不定注意,便叫他找赵鼎商量,结果赵鼎再次表示强烈反对,认为消灭伪齐不难,可是伪齐作为南宋与金国的缓冲带,一旦将其消灭,势必引来金国的攻击,眼下强弱不相当,只能自守,不能主动出击,而刘光世是将门之子,袍泽故旧众多,如果轻易将其罢免,容易惹出大乱。张浚大为不悦,当面与赵鼎展开争辩,这一下矛盾进一步升级,两名宰相实在是无法共事了,赵构也就不再对赵鼎挽留,于是赵鼎罢相离朝,被外放为绍兴知府。而与此同时,时任绍兴知府的秦桧却被召进了朝中。

秦桧自从绍兴二年被罢相以来,就一直在浙东温州蛰居,直到绍兴六年才被起知温州,又改任绍兴知府。张浚入朝后,曾一再向赵构举荐秦桧,于是秦桧便被召入朝中,出任枢密使,再次进入到权力中枢。

张浚之所以会大力援引秦桧,显然是想挤走赵鼎,而赵构之所以起用秦桧,问题就有些复杂。秦桧回国后,因为有着鲜明的投降态度,所以很得赵构的赏识,曾被拜为宰相,可秦桧不但公然结党营私,还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这一卖国策略,不禁令赵构大失所望。尽管赵构自登基之日起,就一直处心积虑地想要向金军投降,但他心目中理想的投降状态是建立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称臣可以,称子也行,但绝不能交出武装,自己的地盘要由自己做主,秦桧的策略其实就是要他主动缴械,赵构当然不会答应,于是就将秦桧罢免,并在罢免他的同时,张榜于朝,宣布要对其进行永久性封杀。

然而秦桧的复出其实也是必然。第一,赵构知道秦桧跟金国有联系,前面说过,与一般的奸细不同,秦桧并不在意暴露自己的身份,金人也不为他避讳,比如说就在大仪镇之战前,宋朝遣魏良臣出使金营,金将聂儿孛堇就曾当面问他:“秦中丞桧在何处?”魏良臣回答:“带职名、宫观,在温州居住。”聂儿孛堇又问:“闻曾做相,莫是闻得大军来后,怕这里军前去取,所以教他去?”魏良臣只好答道:“自前年归朝后,实曾做一年宰相。后来坚欲请退,遂以宫观闲居。”另有金将问道:“秦中丞安乐否?此人元在自家军中,煞是好人。”而后完颜昌说得更加直白,说道:“本朝事体,秦桧与张底一一知得,若未信时,语言问他们。”像这种话,就差没明说秦桧是自己派去的人了,宋使回去也不可能不转告,显然赵构早就知道秦桧跟金国有联系,但并不在乎,因为赵构归根结底,还是想向金国投降,需要一条投降的地下通道,秦桧这种身份,反倒成了一种稀缺资源,赵构不但不会介意,反而将他视为珍宝,早晚要加以起用。

再有就是赵构自登基以来,就铁了心地想和金国议和,但他手下这些宰相,除了最早的黄潜善和汪伯彦外,就只剩下秦桧这一个人与他观点相同,而那两个人由于名声太坏,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臣里面真正能替他达成心愿的,就只有秦桧一个人了。如此看来,张浚和赵鼎这场政争,只是秦桧回朝的一个契机,即便是他们永远团结,但只要有赵构这样的皇帝,秦桧就不会永远寂寞下去。

秦桧这次回朝,也吸取上次被罢相的不少教训,学会了韬光隐晦,不敢再轻露锋芒,“无所建明,惟奉张浚而已。”因为一来张浚刚刚立下大功,名望正重,秦桧无法与其抗衡。再有就是恰在此时,南宋突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即出使金国已达两年之久的何藓、范宁突然回到朝中,并带回宋徽宗已于两年前去世的凶报。这样,短期之内已无人敢再提议和之事了。

宋徽宗死于被俘后的第八年,也就是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终年五十四岁,死前还带着昏德公的封号给金主上表,请求归葬内地,谁知金国办事也不地道,不但不许,而且根本就没跟南宋通报,直到何藓、范宁回国,才把这个消息带了回来。

就当时而言,父亲死于敌手,是儿子的奇耻大辱,皇帝死于敌手,则是臣民的奇耻大辱,所以消息传来之后,赵构当即“号恸擗踊,终日不食”,南宋臣民们也都群情激愤,复仇雪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显然已没人敢再谈议和了。

按照古代中国的伦理道德,父亲既然死于敌手,作为儿子必然要不惜一切代价为父亲报仇,赵构就算再没有血性,也不能将这件事含糊过去,况且这已是他称帝的第十年了,在过去十年中,他一直都在委曲求全,想要求得金国的谅解,在给金国的书信中,他一口一个“上国”,伪齐不过是建立在宋朝原有土地上的伪政权,但他为了怕得罪金国,也只好承认伪齐的地位,甚至还在公开场合里将其称之为“大齐”。至于其他方面的侮辱就更不用说,他的母亲和妻子都被金人发往浣衣院充作营妓,金人甚至还将她们的经历记录下来,制成淫秽书刊,以此来羞辱他,就连伪齐都公然对他谩骂,动不动就称他是“亡宋遗孽康王”。

对于这些,赵构都能忍受,可是他付出了这么多,非但仍然看不到议和的希望,就连父亲也做了异乡的冤鬼,金国如此欺人太甚,议和又怎么会有可能?这一切,让身负国仇家恨的赵构忍无可忍,也使他平生第一次生出了主动与金国开战的念头。经过再三考虑,赵构认定与金军唯有一战,而能担起这副重担的大将,则非岳飞莫属。

两本很好看的历史书》小说在线阅读_第6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英雄旗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两本很好看的历史书第6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