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秦桧回国三个月后就被升为参知政事,进入了国家的政治中枢,蹿升速度惊人,但他仍不满足,一心觊觎相位,于是此前对他大力援引的宰相范宗尹就成为了他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南宋建国后,宰相换了一茬又一茬,李纲因为鲜明的抗金态度,仅七十天就遭弃用,之后由黄潜善和汪伯彦分任左右相,但在扬州之变时,这两人因为没能及时安排赵构逃跑,使赵构差一点就被金军擒获,并因此丧失了性能力,于是也遭到了贬谪。赵构南渡之后,朱胜非升任右相,可紧跟着就闹出了苗刘兵变,尽管朱胜非在这次兵变中表现良好,可既然是宰相,领导责任总是要负的,于是只好辞职,此后由在苗刘之变中立有大功的吕颐浩继任。可是吕颐浩拜相还不到一年,金军就发起了搜山检海之战,并一度攻陷了临安,将赵构赶入了大海。在此期间,吕颐浩一直陪在赵构左右,本来是有功无过,可是由于吕颐浩是个强硬的主战派,又赶上完颜宗弼撤军时被韩世忠堵在黄天荡,吕颐浩便极力劝说赵构御驾亲征,结果引得赵构大为不满,只好被迫辞职,继任者就是秦桧归朝时的宰相范宗尹。
范宗尹是个有过历史污点的大臣,早在靖康年间他就曾因主张割让三镇而将自己弄得声名狼藉,后来还曾就职于张邦昌的伪楚政权,但碰巧张邦昌派他去给赵构送劝进表,所以赵构不但不嫌弃他,还因此对他很有好感。范宗尹拜相时年仅三十岁,生得“肥白如冠玉”,大约是个美男子,而且非常时尚,早上起来裹头、带巾,都要照着镜子仔细整理自己的仪容,所以人送外号“三照相公”。秦桧归来时,范宗尹任相还不满一年,地位尚未稳固,他极力向赵构举荐秦桧,可能也有将秦桧引为内援的意图,没想到弄巧成拙,拉进来的竟是一条吃里扒外的白眼狼。
范宗尹为相时间不长,所留下的政绩不多,值得一提的是两件事。一件是在他上任之初,曾说服赵构将前线划分为若干个小军区,在军区内设镇抚使,总掌军、民、财政,岳飞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还有一件就是他在绍兴元年间,建议赵构追夺徽宗年间以来滥赏官位之事,这件事最终也成了范宗尹罢相的导火索。
范宗尹此举本属好意,因为南宋建国后,地盘大幅缩小,又连遭战乱,所以面临的财政压力非常巨大,而徽宗在位时赏官又太滥,很多不该升官的人被升了官,甚至还有很多不该授予官职的人也混进了官员队伍,所以理应重新清理甄别。道理本来确实如此,赵构也表示同意,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是非常困难,因为此举必将触动很多人的切身利益,所以立即引来无数人群起而攻之,南宋大将刘光世、杨惟忠、辛企宗等人,因早年曾是童贯部下,也在贬削之列,这些人自然不肯任由利益受损,于是纷纷上书表示反对。
赵构一看阻力这么大,马上就打了退堂鼓,于是便传旨收回成命,声称自己不愿“归过于父兄,积怨于士大夫”,所以不再对徽宗朝以来滥赏官位之事进行讨论。这样一来,范宗尹就被搞得里外不是人,百官继续对他围攻,皇帝也不支持他,只好主动辞职。而在这件事中,秦桧扮演了一个非常卑污的角色,开始的时候他表示坚决支持范宗尹的主张,但在事情闹出之后,却反而趁机落井下石,对赵构大讲范宗尹的坏话,称此事根本就不可行,因为“那些不该得到官位的人,如果按照这个办法贬去官位,就跟没有犯过错误的人一样,等于是占了便宜;而那些品格高尚的人,却要被拉到吏部接受胥吏的审问,这对于士大夫来说是极大的侮辱,恐怕他们日后没有脸面再在朝中供职。”
这也是一种道理,问题就在于他为什么早不肯说,偏要等到这时候才说出来,这不是痛打落水狗嘛!经过这件事情,范宗尹终于看清了秦桧的邪恶本质,可是为时已晚,因为他罢相之后就被降为提举临安洞霄宫的闲职,从此退出了南宋的政治舞台,并于数年后抑郁而终,年仅三十七岁。
范宗尹罢相之后,秦桧升任宰相的几率大增,可是赵构已在罢免范宗尹的前一天,就已传旨召吕颐浩入朝了。吕颐浩是苗刘之变中的主要功臣,又是赵构海上逃亡期间的宰相,赵构一直对他抱有很强烈的好感,尽管金军撤军之后,吕颐浩也遭罢免,但圣眷始终未衰,吕颐浩罢相后被外放为江东安抚大使兼池州知州,这显然不是提举临安洞霄宫之类的闲职可比。按照秦桧当时的资历与声望,显然无法跟吕颐浩相争,幸好宋朝分左右相,名额有两个,而范宗尹当时独任右相,所以这时候左右相的名额全都空缺,秦桧就有了机会,为了不使这次机会白白错过,秦桧每天都在朝中故弄玄虚,逢人就说“我有二策,可以耸动天下”,别人自然要问他有什么好计策,可他又不肯明言,只是说:“今无相,不可行也。”
这一招果然见效,因为在秦桧归国之后,赵构对他的投降理念还是非常欣赏,认为如果按照秦桧的主张,没准还真能投降成功,于是有心一试,便在罢免范宗尹后将秦桧任命为右相,等吕颐浩归朝后,又将吕颐浩任命为左相,这样就形成了吕颐浩和秦桧并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