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问题
程昱隐隐地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头。
这一天是曹操水军大练兵的日子。西北风呜呜的,各船都拽起风帆,因为都捆绑在一起,所以任凭风吹浪打都稳如平地。水军在船上刺枪使刀,踊跃厮杀,战斗热情都很高。曹操立于将台之上,观看这一切,很有踌躇满志的意思。
就是在这样的时刻,程昱隐隐地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头。
铁索连舟,如履平地是不假,可周瑜要是用火攻呢?一旦火起,逃都没地方逃啊,大家伙儿都烈火中永生了。
程昱甚至怀疑,这一切都是个局。庞统献计之后为什么闪了?这个庞统在一个不合适的时间献了一条看上去很美的计谋然后就闪,这里头大有文章啊!
曹操却不这么看。
他笑程昱太多疑。虽然古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曹操却以为,程昱虽有远虑,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
风。
天上的风。
程昱没有看到天上的风,光看到火了。所谓火借风势,没有风哪来的火?风向不对,火烧的地方也就不对。
曹操语重心长地对程昱说,要睁大眼睛看世界,世事洞明皆学问。记住了啊,凡用火攻,必借风力。现在正值隆冬之际,只有西风北风,哪来的东风南风?我军驻扎在西北之上,敌军都在南岸,如若用火攻,是烧他们自己啊,哈哈!我怕他个鸟!?
程昱笑了。
这是自惭的笑,也是充满敬意的笑。
不错,世事洞明皆学问。有时候光有智商高是不行的,要回到常识,回到常识啊。
周瑜也隐隐地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头。
当时的他正在山顶上观望对岸曹军战船,觉得那叫一个雄伟壮观。
不过周瑜却看得心旷神怡。因为在他眼里,任何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更何况他已将局做下——这些雄伟壮观的战船都是一只只纸船罢了,只能熊熊燃烧,不能冲锋陷阵。
他甚至得意洋洋地对身边的将领说,江北战船像芦苇一样密,曹操又足智多谋,你们说说看,当用何计去破它啊?
周瑜当然不指望这些将领能回答出这么深奥的问题,否则他们也不在这里混了。周瑜只是抒发自己的情怀。
独孤求败。
高处不胜寒。
当然也有向他的手下炫耀的意思——赤壁之战后,这些人肯定会记得他意味深长的提问,同时对他惊天地泣鬼神的智商佩服得五体投地。
只是现在什么都不能说。
孤芳自赏。
孤芳自赏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幽怨。周瑜细细地品味这一切,很有“天下独一人,古今我老大”的意趣。
不错,诸葛亮部分猜到了他的心思,但仅此而已。周瑜自信,他的综合计谋特别是派庞统密献连环计这一招是诸葛亮不可能想到的,这是他技高一筹的地方。
对岸有异动。
曹军寨中的一面旗被风吹断了。
这是中央黄旗,象征着尊严的中央黄旗。它在空中惆怅地飘荡了一下后坠入江中,周瑜看了,很是赏心悦目。
他大笑道:哈哈,同志们,这是不祥之兆啊!
周瑜手下将领也跟着哈哈大笑,觉得这个不祥之兆来得好。笑声中,江面上狂风大作,波涛拍岸。周瑜身边的帅字旗也猎猎作响,旗角被大风刮起在他脸上猛烈拂过。
周瑜的笑声嘎然而止,一个致命的问题突然了袭击了他——他感觉自己一切的一切都完了。煞费苦心的结果竟然是归零!周瑜痛苦地意识到,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不是走了多少步,而是看第一步怎么走。
第一步最重要,因为接下来所有行走的意义只决定于第一步怎么走。
这是方向问题。
方向问题是大问题。
周瑜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往后便倒,其情其景惨不忍睹。众将在目瞪口呆了一会儿急忙上前救起,他们发现这个刚才还踌躇满志的人儿现在已是不省人事。
人间最诡异的时刻
人生是什么?
人生是踌躇满志、运筹帷幄、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不省人事……
起码对周瑜来说是这样。
只是现在不是他的结局。不省人事之后剧情待续。周瑜的表演肯定还要继续下去,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个推手,历史的推手,推动剧情继续往下走。
诸葛亮站了出来,义不容辞地站了出来。
不错,他是可以当缩头乌龟的,或者伪缩头乌龟,可现在的情势是,火烧赤壁烧不下去了。主角已经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他必须伸出头来有所作为,作为推手,推动主角继续往前走。
诸葛亮站在了周瑜面前。
周瑜的眼神无力地看向他,就像看一团空气。还能怎么办呢?现如今他是万念俱空,也万物俱空啊。
诸葛亮:身体怎么样?好好的,怎么说病就病呢?
周瑜翻翻死鱼眼,没好气地说:人有旦夕祸福,怎能保证永远没病?
诸葛亮笑笑:天有不测风云,又怎么是人可以料到的?
周瑜心里一动——这话,有意思啊,意思很丰富啊。难道诸葛亮……
他开始呻吟了。
诸葛亮:病痛当用凉药解之啊。
周瑜继续呻吟:凉药喝过了,没什么用。
诸葛亮语带双关:要先理其气;气若顺了,那呼吸之间,都督之病自然会好。
周瑜坐了起来,心情复杂地说:这气怎么理?愿闻其详。
一分钟后,周瑜看到了人世间最绝密的文字: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十六个字是诸葛亮写的。字字惊心。惊周瑜的心。他不得不承认,起码到目前为止,此人的智商与他不相上下。
会不会更上层楼呢?周瑜心里一动,问诸葛亮要解决方案。
不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没有东风怎么办?怎么解决?
诸葛亮慢悠悠地说开了:世上事有条件要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都督不就是想要东南风吗?好办,在南屏山上建一土台,不妨叫做七星坛吧。高九尺,共三层,在其周围布置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我呢在台上作法,借它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帮助都督用兵,你看何如?
周瑜惊呆了。我靠,兄弟你不是人,是神啊,连呼风唤雨这招都会……
但是他需要的不是说辞,而是事实。耍嘴皮子谁都会,关键是要真正来风,来东南风。不管是借、是骗还是偷,来风才是硬道理。
诸葛亮便与他约定,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风息,向天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说罢飘然而去,只留下周瑜坐在那里狐疑不定,爱恨交加,不知道人间还会再出多少妖蛾子。
只能是拭目以待了。
十一月二十日的夜是晴朗的夜。天色清明,微风不动。周瑜笑了。
呵呵,人间没有传奇——隆冬之时,怎么会有东南风呢?笑话!
但是周瑜的笑有一个灿烂的开始,却没有一个灿烂的结尾。
笑容凝固了。
因为他突然感受到了风。这是三更时分,风声骤响,旗幡转动。周瑜走出帐外细看,见所有旗脚竟飘西北方向。霎时间东南风大起。
这是人间最诡异的时刻,也是周瑜最失落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