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琮怕怕了,他突然觉得青州很有可能是他人生的终点,便不愿去,给出的理由是“不愿为官,愿守父母乡土。”事实上这样的理由是苍白的——对于一个放下武器举手投降的人来说,抵抗力等于零——去不去青州不是刘琮说了算,而是曹操说了算。
曹操哄小孩(刘琮在曹操眼里还真是个小孩,不管是岁数还是智商)似的对刘琮说,乖,听话,青州靠近帝都,我教你随朝为官,是为了免在荆襄被人图害。你这孩子,怎么不懂我的心呢?
刘琮确实不懂曹操的心。他只知道这个跟他父亲同辈的人在占领了荆州之后又将他驱逐了。所谓“永为荆州之主”的承诺云云,只是一句哄小孩的话语,当不得真的。
便上路。无奈地上路。
陪伴刘琮一起上路的是他的母亲蔡夫人。还有故将王威。王威本来可以不去青州的,就像其他官员一样,将刘琮人等送至江口就可返回。王威没有返回。他想看一看这个人的结局。
还有自己的结局。
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弃儿。弃儿的命运是不是一定很惨?刘琮和王威希望上苍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却是肯定。当于禁奉曹操之命将手中宝剑捅入他们的后背时,刘琮这才知道,自己曾经错过一次挽救自己性命的机会。尽管那样的挽救是有风险的,没有绝对的胜算,却是唯一一次有可能改变命运走向的机会——很可惜,他没有把握住,而是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去裁决……
刘琮临死前看一眼同时中剑的王威,发现这个老实人一脸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就像一只被叉子叉住的青蛙,虽然四肢乱动,败局却已注定。
就像他,就像他身后的荆州,都已是曹操自由裁量的对象。
蔡瑁的命运要好得多。若干个日子之后,已经当上镇南侯、曹操水军大都督的蔡瑁在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
不错,人生的很多道理都在老生常谈中。老生为什么常谈?就因为这些道理都是一句顶一万句的人生总结。是用血写成的。
比如王威的血。
王威就是不相信“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真理所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蔡瑁以为,王威起码在两点上铸成了大错:一是出什么馊主意伏击曹操。笑话!曹操是可以伏击的吗?有些人的命天生就很硬,一辈子只让别人人头落地,自己的人头永不落地,就像曹操。退一万步讲,曹操的人头真的不小心落地了,以刘琮之才能,就可以扭转荆州败局吗?告诉你,世界,我不相信!大错之二是王威跟着刘琮上路了。蔡瑁以为,王威这是在找死。在这个世界上,举什么旗,跟什么人,走什么路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他决定着一个人的死生荣辱。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王威犯了致命的错误,所谓自作孽不可活,怨不得别人的。
相比之下,蔡瑁在这方面就游刃有余了。不仅在第一时间粉碎了王威的蠢蠢欲动,而且成功取得了曹操的信任,再次行走在权力之巅。
蔡瑁以为,这是他人生的成功,很少有人可以做到他那样,游刃有余。
但是,在曹操看来,没有人可以成功,除了他自己。曹操以为,世上的人分两种,一种是摆布他人的,一种是受人摆布的。
他是第一种。所以,蔡瑁是注定受他摆布的。不错,今天的蔡瑁是镇南侯、他的水军大都督,但明天会是吗?曹操后来这样对心存疑惑的荀攸解释说,蔡瑁是不可重用的,我只是利用他而已。我们这些兵都是北方来的,不习水战,所以暂且用此二人。等成事之后,爱谁谁!
乱世中,有人不知下落
刘备继续在路上。继续着日行十余里的漫漫长征。
曹操开始追赶,他令部下精选五千铁骑,星夜前进,限一日一夜,赶上刘备。
结果是可以想见的:刘备的人马被打得七零八落。他的身边只有百余骑;百姓、老小还有糜竺、糜芳、简雍、赵云等一干人等,都不知下落。
刘备只能又嚎啕大哭。刘备总是这样,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嚎啕大哭,边哭还边自虐地说:“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
这样的自责当然是无济于事的,只能减轻刘备的道德负罪感。在此之前,诸葛亮继续尽人事知天命,跟随关羽往江夏去搬救兵,但如此亡羊补牢式的解救行动事实上只是一针安慰剂,不起什么作用。第一,曹军闪电出击,江夏刘琦部队能不能及时回救是个大问题;第二,即便及时回救了,能不能救成功也是个大问题。曹军浩浩荡荡,江夏刘琦部队则如杯水车薪,除了无济于事还是无济于事。
所以刘备只能收拾残局。无可奈何地收拾残局。
更要命的一个消息突然出现在眼前:糜芳飞报——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
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刘备的第一反应是不信。他相信赵子龙的忠诚。刘备以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忠诚是需要磨难来证明的;而另一些忠诚是不需要磨难来证明的,否则就是对此类忠诚的侮辱。
刘备相信,赵子龙对他的忠诚属于后者。所以他看上去安之若素。
张飞却不安之若素。他引着二十余骑,出现在长坂桥上。他要目睹那个叫赵子龙的人以何面目出现在他面前。
赵子龙其实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回不去了。
不是他身负重伤、身陷重围,而是他受托照顾的刘备家小包括甘、糜二夫人与刘备的儿子阿斗都在行军中失散,赵云无脸去见刘备。
所以接下来,他的一个使命是找到他们,一个都不能少。
但是,不可能了。这样的乱世,不可能一个都不能少。乱世当中,注定有很多人不知下落,不管他们的身份是高贵还是低贱。
赵云只保得了阿斗归。他所付出的代价是,身负重伤。
刘备怒了。在接过阿斗的那一瞬间发怒了,紧接着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举动:将还在糨褓中的小儿子阿斗狠狠地扔在地上,然后怒发冲冠地指着阿斗说,为了你这个畜生,几乎折损我一员大将!你还活在这个世上干嘛?!
刘备的惊人之举取得了极其良好的戏剧效果——赵云哭了,发自肺腑地哭了。因为他突然明白了自己在刘备心中的分量:大于阿斗。这是什么分量?!这是值得死生相报的分量啊!赵云立刻从地上抱起阿斗,向刘备表忠心,表示今后即使肝脑涂地,也不能回报大恩大德于万一……
刘备也哭了,心情复杂地哭了。因为他无法解释自己刚才的所作所为。是做秀吗?不可能,谁敢拿自己儿子的性命来做秀?!是发自肺腑的吗?好像也不可能,因为怒掷亲子之举不符合他一贯的仁慈形象——一个连自己的亲儿子都不爱,都要致其余死地的人,怎么可以爱他人,爱世人呢?
所以只能说是权宜之举。
在这个世界上,处处充满了权宜之举。权宜之举是爱恨交加,是趋利避害,是在利害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是做给别人看,也做给自己看,是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但是说到底,它是经不起拷问的,一拷问就破绽百出,烟消云散。
所以没人的时候,众将走光的时候,刘备会泪流满面地抱着自己的心肝宝贝阿斗,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但他又不敢光明正大地哭,只能很压抑地哭,就像这个乱世中的人心,呜咽,千回百转。
有,还是没有?
张飞在长坂桥上已经很寂寞了。当赵云的忠诚被通过之后,张飞现在要呈现给世人的是勇敢。
还有他的计谋。
这是张飞一生中最闪亮的一次出演。没有人知道会不会演砸,但是张飞知道,一出戏要演好,仅有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对手的配合。
对手戏对手戏,有一半戏其实是对手的,张飞现在就等着对手的到来。
他们来了。
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人。他们站在在长坂桥上,看见了一个经典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很有“世界,我来了”的意思。
与此同时,作为背景,曹仁等人看到了桥东树林之后,尘土铺天盖地,他奶奶的,这是有伏兵的征兆啊!
有,还是没有?
有没有你不知道哇?!张飞一声怒喝,吓得曹仁等人不敢前进。
于是最后的裁判曹操被请出来了。曹操一生多疑。多疑之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怀疑一切。有,他怀疑;没有,他也怀疑。长坂桥上,对手戏被演僵了。张飞势头十足,对手们却犹犹豫豫,不敢往下演。
张飞只得一声怒喝,打破僵局:“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张飞的嗓音是超高八度,当世第一超级男声。这一声怒喝,那叫一个声如巨雷,吓得曹军一个个大腿发抖,进入尿失禁的临界状态。
曹操更加多疑了:一个人,要有怎样的自信,才能如此中气十足?他吩咐手下,不可轻敌。
张飞催演,又发巨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
还是一个超高八度。此次巨吼的一个重要效果是,曹军阵脚乱了。张飞发现,这支部队隐隐有后退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