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关羽觉得,一个人可以在百无聊赖的情况下自我意淫解一下闷,但是他人不可信以为真。他觉得徐庶和这个神经兮兮的水镜先生都犯了相同的错误——做托,不可以这样没有职业道德的,拜托!

水镜先生没有理会关羽。

他的眼中没有这个世界,更别说眼前的关羽。他眼中的世界只有一个人。

诸葛亮。

水镜先生对诸葛亮的崇拜可谓滔滔江水绵绵不绝。水镜先生称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是侮辱了这两个人,而是侮辱了他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以与他比肩的人物其实是另外两个人。

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

鸦雀无声。

水镜先生说完后,四周鸦雀无声。

都被雷到了。不仅是关羽,还有刘备。

接着,在这令人难堪的鸦雀无声中,水镜先生再次见首不见尾。

他要走了,不给任何理由地走了。水镜先生轻轻地走了,正如他轻轻地来。水镜先生轻轻地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反而留下了一句话:“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这句话让刘备站在那里傻半天。他这是说我吗?还是说这个时代?到最后,刘备终于确信,水镜先生将他和这个时代都说了,只是说得比较隐晦,很有骂人不带脏字的意思。不过刘备并不恼羞成怒,因为他心中隐约有一些喜悦——水镜先生预言他是诸葛亮的新主,这样的预言对刘备来说,至关重要。

重要的是关键词

隆中。

永远的隆中。

水墨山水画般的隆中。

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的隆中。

歌声悠扬的隆中。

歌是这样唱的:“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歌声传到刘备的耳朵里,仿佛天籁之音。

真的是天籁之音。因为它的歌词。淡定。从容。隐隐有大气象。

当时的刘备很有朝圣之感。他行走在隆中的大地上,很有走在这个时代心脏里的感觉:激情,澎湃,天下为公,舍我其谁。

他要去见那个叫诸葛亮的人。或者说叫神。

但是,他身后的两个人却没有这样的感觉。关羽和张飞表情淡漠,对刘备的朝圣心态颇为不解。

刘备不管不顾,继续朝圣,特别是在得知这首从农夫嘴里唱出来的流行歌曲其原唱是诸葛亮之后,刘备的表情简直称得上是庄严肃穆了。

应该是怎样的才子,才能有如此的胸中锦绣?刘备渴望见到这个人。

隆中已是水墨山水,卧龙冈更是神仙府第。

流水潺潺。篱落野花。苍猿献果。老鹤守门。刘备被震住了。他站在诸葛亮家门外,亲叩柴门,正儿八经地向出来的小童如是通报:“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小童傻眼了。见过啰嗦的,没见过如此啰嗦的,这人到底是个什么官呢?刘备看着摸不着头脑的小童,只得气馁地跟他说,你只说刘备来访就可以了。

小童白他一眼,很有鄙视刘备智商的意思。的确,人生的很多时候,修饰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键词。再华丽的修饰语在时间的淘洗下都会随风而去,唯一能够陪伴终生的无非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关键词——每一个人的名字。这样的发现让刘备很是唏嘘。

更让刘备唏嘘的一条人生真理是,第一次总是不完美的。他没有见到诸葛亮。这个远离主流社会的人出门远游去了。没有人知道他的归期,除了他自己。这基本上可以说是前信息时代的普遍困境:知道一个人的名字是容易的,见到他却很难。

需要缘分。

有缘千里来相见,无缘找上门去人家也不在家。

刘备只得怏怏而返。这是一次惆怅的归程。因为这样的惆怅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寻人不遇,而在于下一次也不可期待。没有人可以保证下一次刘备肯定能够见到诸葛亮,甚至下下一次也是如此。对于人生来说,最大的烦恼也正在于此:满怀希望却看不到希望。

却见到了另一个人。

在归途中,刘备和崔州平遭遇了。这个诸葛亮的朋友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当时正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很有仙风道骨的意思。

最重要的是他的谈话,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这个博陵隐者没有走遍天下,天下却已在他心中。当刘备告诉他自己找诸葛亮是为了求得安邦定国之策时,崔州平轻笑了。

这是高瞻远瞩的轻笑,也是俯仰天地的轻笑。崔州平告诉刘备,天下的事情,无非是“治乱”二字。治极而乱,乱极而治,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想我大汉王朝,高祖斩蛇起义,诛了无道之秦,终于一统天下,这是由乱而入治啊;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天下太平日久,王莽蠢蠢欲动,呵呵,这又由治而入乱了;接下来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则再次由乱而入治;到了今天两百年过去了,所谓民安既久,必干戈再起,这不又由治入乱了吗?所以天下的事情,说到底逃不脱治乱的怪圈。现在刘将军你逆天而为,逆时而动,要请诸葛亮出来斡旋天地,补缀乾坤,结局恐怕只有八个字:徒费心力,劳而无功。

刘备听呆了。他突然觉得隆中这个地方,真是人才处处。一个崔州平谈笑间将历史的潜规则和盘托出,虽然听着有些刺耳,但毫无疑问,他能自圆其说。最重要的,崔州平有自己的独立发现,有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刘备以为,这样的发现与思考是他非常需要的。所以刘备有容乃大地向崔州平发出邀请,希望此人能追随他一起建功立业。

崔州平拒绝了。

他不可能不拒绝。在说破“世事不可为”这一历史潜规则之后,崔州平当然不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和水镜先生一样,轻轻地走了,正如他轻轻地来。崔州平轻轻地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只留下惆怅莫名的刘备在那里一个劲地流口水。

张飞鄙视了刘备的惆怅。

在张飞看来,诸葛亮找不着,却在这里遇此腐儒,闲谈半天,整个一脑残!他催促刘备赶快回家,别在这里做无用功了。于是,在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隆中,三个男人各怀心思地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整个基调是落寞与伤感的,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二访诸葛亮是在“雪花那个飘”的冬天。

张飞愤怒了,彻底愤怒了。因为有一个问题他想不明白:“雪花那个飘”的时候,打仗的人都要偃旗息鼓,可刘哥哥为什么还要这么一往情深,踏雪寻人?

所以他建议,刘哥哥不必去了,真想见此人,找人将他抓来就是。不就是一乡野村夫嘛……

刘备也愤怒了,为张飞的建议。他义正词严地告诉张飞,说诸葛亮是当世大贤,怎么可以找人……抓来?!为了强化自己的义正词严,刘备还引经据典,用了孟子的语录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解: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张飞招架不住。他是个见了语录就头痛的人,更何况是那个诲人不倦的孟子。张飞同意跟刘备一起二顾茅庐。

但是在路上,张飞依旧唠唠叨叨。他说天寒地冻的,我们何苦要冒雪走远路去见无益之人呢?哥,不如回新野去避风雪吧。刘备继续义正词严。他甚至挺起了胸脯,以表达他的大无畏精神:我就是要让诸葛先生知我殷勤之意,不下雪我还不去呢。如果你怕冷,可先回去。

张飞当然不可能回去。这是做小弟的无奈之处。做小弟的宿命就是跟随,不管大哥要去哪里,理解了要跟随,不理解硬着头皮也要跟随。

只是这一次的跟随依旧一无所获。

诸葛亮还是不在家。在家的是他的弟弟诸葛均。诸葛均告诉刘备说,他二哥诸葛亮昨天与崔州平相约,又出外闲游去了。所谓闲云野鹤,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游山玩水,然后指点江山,再然后怀才不遇。这样的生活状态让张飞觉得这个叫诸葛亮的人整个是一不务正业的二流子,有田不种,天天吹自己是管仲、乐毅,唯恐天下人不知,现在他刘大哥诚心诚意过来找他,又开始玩躲猫猫游戏,他奶奶的,有病啊!

当然,这样的怨气张飞是不敢发泄出来的。因为此时此刻,他已经看出刘备的脸色有些不对了。在风雪交加中,刘备自叹命苦,摇摇欲坠,其情其态惨不忍睹。张飞和关羽忙抢上前去,一把抱住很受伤的刘大哥,鼓励他坚强再坚强。刘备也终于没有倒下,他站住了。刘备站在卧龙山庄,仰天长叹,并且很悲愤地喊出一句世界名言,令整个天地为之变色: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春天真的来了。因为刘备要三顾茅庐。

对于刘备来说,真正的春天不在外面,而在他的心中。什么时候见到诸葛亮了,什么时候他的春天也就来了。这一点很像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心中有暖意才有真正的春天。

只是这一回,关羽不干了。

最三国——一个乱世的欲望与宿命》小说在线阅读_第8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麻辣摇滚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最三国——一个乱世的欲望与宿命第8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