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目标是袁谭。

袁谭只得求救于刘表。不错,与曹操为敌是一回事,但真正打起来能不能招架得住是另一回事。袁谭冷静下来仔细想了想,觉得还是要有个帮手,而刘表在他看来是最佳选择。

刘表却首鼠两端。

刘表永远的首鼠两端,像极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碌碌无为的人,总是患得患失,不知道那些是该抓住的,哪些是要放弃的。

刘备替他拿了主意。

刘备以为,曹操现在已经破了冀州,兵势正盛,所以袁氏兄弟的下场只有一个:死翘翘。当然悬念也是有的,悬念是死翘翘的具体时间。所以在这样的情势下去救袁谭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何况曹操这个人心中常有荆襄之意,打荆襄,只缺一个借口而已,我们何苦给他送上借口呢?不妨养兵自守,以静制动好了。

袁谭只得孤身走我路。

在被刘表拒绝之后。刘表最终听取了刘备的意见,给袁谭写了一封千回百转的信,意思是,兄弟,我爱莫能助啊!

这样的情势之下,袁谭当然不敢跟曹操死磕。他放弃平原,逃到南皮。曹操追至南皮,派军队将这座小城四面围住,也将袁谭的人生四面围住。

袁谭选择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再降。

曹操想不通一个人为什么可以一降再降。因为有一个道理古今通用:投降也是要讲诚信的。初降的人和再降的人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在他心目中,袁谭贬值了。

不过,另外一个人却让他有了兴趣。

辛评。

辛评是袁谭派出的使者,其主要功能是劝曹操接受袁谭的再降,但是曹操以为,这不是他的主要功能。辛评的主要功能在曹操看来是替他服务。曹操说,袁谭这小子,是反覆无常的小人,我这次是肯定不会相信他的。倒是你,可堪一用啊。你的弟弟辛毗,我已经重用了,你不妨也留下来吧。

辛评没有留下来。

在辛评的心里,留不留下来最重要的不是看谁给的工资高,而看谁打心眼里对自己好。

辛评认为,袁谭是打心眼里对自己好的,他愿意跟这个男人一辈子。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但是很遗憾,几天之后,辛评悲哀地发现,不可能了。

不可能和袁谭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了。

因为他死了。死于袁谭的疑心之下。

疑心真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敌人。在疑心的驱使下,多少人儿人头落地,只是这次很不幸,轮到了辛评。

有两点促使袁谭动了杀心:一、辛评未能说服曹操接受袁谭的再降;二、辛评的弟弟辛毗投降曹操了。袁谭将此二点看成因果关系:因为辛评的弟弟辛毗投降曹操了,所以辛评未能说服曹操接受袁谭的再降。

然后袁谭顺理成章地得出了终极结果:辛评怀有二心。

这实在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一个人是不是怀有二心不需他自己说了算,只需旁观者的心理感受。辛评的满腔赤胆忠心遭到了深刻的怀疑,他只能以死明志了。

一个时代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不过这样的悲剧并不令人侧目,因为这个时代有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要发生,一个小谋士的死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几天之后,没有人再关心辛评的死及其死因。

人们只关心自己。

乱世乱局中的自己。

郭图对袁谭说:主子,最后的时刻到了,咱不妨让老百姓打头阵,大部队跟在后面出城,与曹操决一死战吧。

把话说到心坎上

毫无疑问,这是最后的决一死战,因为都死光光了。

郭图死了,袁谭也死了。

袁谭死得很触目惊心。他的首级,被挂在北门外,供世人瞻仰。曹操下达的一个命令是,敢有哭者斩。

这似乎是一个行为艺术。袁谭的脑袋在此时被艺术化了,用以观察众生的行为。

有一个人哭了。在袁谭的脑袋下嚎啕大哭。他叫王修,是青州的别驾(别驾这个官相当于刺史助理),若干日子之前,王修因在袁谭面前死谏被赶了出去,若干日子之后,他在袁谭的脑袋下嚎啕大哭。

曹操不知道王修为什么要这样。他认为只存在一种可能:此人的脑袋进水了。

但王修自己认为,没有。他之所以会哭原因很简单,袁谭生前任命他为青州的别驾,这是恩。现在袁谭死了,他“亡而不哭,非义也。畏死忘义,何以立世乎!若得收葬谭尸,受戮无恨。”王修如是说道。

曹操被感动了。他奶奶的这是忠啊,死忠啊,是忠的最高境界。一个人活着的时候被尽忠没什么,因为有利益的考量;一个人死了以后还被尽忠,那说明忠者是发自内心的。

特别是这种忠诚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会招致世人非议的时候。

曹操决定利用王修的忠诚,他破例没有杀了他,而是重用了他。王修一夜之间成为曹操手下的司金中郎将,并被礼为上宾。

但王修看上去却是闷闷不乐。因为他不知道,这次的行为艺术到底谁是主角。上半场他可能是主角,可到了下半场,曹操成主角他成配角了。

人世间的事无非是利用与被利用。就像一场大戏,谁能抢戏,谁就是角儿,王修一声叹息,觉得自己的演技到底不如曹操。

所以接下来,王修开始罢演了。当曹操一脸诚恳地问出台词“今袁尚已投袁熙,取之当用何策?”时,王修没有接下句。

并且永远不会接下句了,就像若干年后的徐庶进曹营一样,一言不发。

曹操这才知道,自己找了个摆设。看来忠诚是不可以移植的,忠诚是一次性消耗品,用过了也就用过了,不可以回收再利用。接下来,王修的作用只有一个,高高挂起来,供世人瞻仰、学习,以资借鉴。

曹操只得问计于郭嘉,同样的问题,曹操又向郭嘉复述了一遍。郭嘉给出的建议是让袁氏降将焦触、张南等去攻击袁尚、袁熙,这叫以毒攻毒、借力打力。

于是焦触、张南、吕旷、吕翔等袁氏降将带着曹军人马出发了,分三路进攻幽州。这是曹操的过人之处,也是他的孤注一掷。不错,大丈夫干大事是要用人不疑,可很多时候,用人不疑是有风险的——不是每一个人都将自己的忠诚都写在脸上,何况这些袁氏降将还都有一段暧昧的历史。

但是,曹操别无选择。因为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冒险,有人赢,有人输,结局不由自己掌握。曹操所能做到的是有容乃大。

或者貌似有容乃大。

好在这一次的结局比较不错。袁尚、袁熙跑了,在知道曹兵将至后,引兵弃城而逃,目标是去辽西投乌桓。

由此,“征乌桓”这出历史大戏开始轰隆隆上演。曹操的想法是宜将胜勇追穷寇,西击乌桓,把袁尚、袁熙给灭了。

曹洪反对。曹洪之所以会反对不是怕袁尚、袁熙在乌桓跟他玩躲猫猫的游戏,而是怕刘备、刘表玩小动作。如果曹军引兵西击,刘备、刘表乘虚袭击许都的话,那就糟糕透顶了。

不过针对曹洪的这一层忧虑,郭嘉却认为,这样的想法是杞人忧天。郭嘉说,乌桓这个地方远在天边,如果我们卒然击之,他们肯定没有防备,所以攻破它是很容易的。另外西击乌桓的必要性还在于,袁绍生前于乌桓有恩啊,现在袁尚与袁熙兄弟跑到那里去,他们一定会勾结起来,日益做大,所以此地不可不除。至于刘表嘛,呵呵,开开讲座扯扯蛋是可以的,干大事他却不是这块料。刘表这个人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他呢怕自己不能控制,不用刘备呢刘又要跑,所以他们两个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人。有句话是怎么说的?各怀鬼胎,对对,他们就是各怀鬼胎,怕个鸟嘛!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出征!

曹操果然出征了。

因为郭嘉的一番话。人世间的道理都在话中,所不同的是有些人能够把话说到别人心坎上,比如郭嘉;有些人说出来却没什么感染力,比如曹洪。

曹操相信了前者。

但是,这场远征的困难程度却超出了曹操的想象。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曹操领着大小三军,车数千辆,陷身其间,那真叫一个进退两难。

曹操萌生了退意。不错,他是相信郭嘉的,可他也相信眼前的事实。

残酷的事实。

曹操担心自己的大部队能不能走到乌桓,那个传说中的地方实在是太远了。不过,随军的郭嘉却不担心,他只是有一些遗憾——自己不能陪曹操走到底了。

郭嘉病了,病于水土不服,只能在易州养病,曹操看着一病不起的郭嘉,心情那叫一个复杂。

他只能一个人走下去了,就像很多人的人生,原以为会有其他人陪着自己走,但最后才知道,真正的人生只是一个人的孤独旅程。

曹操:北地崎岖,我想回军,你看怎么样?

郭嘉:上路了,就别想回来。

曹操: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借口呢?

郭嘉:上路者没有回头的借口。

曹操:也许会失败。

郭嘉:不会。

曹操:为什么?

郭嘉:心中不败,世界就不败。

最三国——一个乱世的欲望与宿命》小说在线阅读_第7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麻辣摇滚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最三国——一个乱世的欲望与宿命第7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