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田丰却深深地叹了口气,为这个人的不识时宜。此前,曹操攻打徐州时,许都空虚,袁绍不及此时进兵。现如今徐州已破,曹操的兵马在许都养得肥肥的,袁绍却想冲过去和他PK一下,田丰以为,这种行为无异于找死。

袁绍却执意找死。因为刘备要陪着他一块去。

刘备大义凛然地对袁绍说:“曹操欺君之贼,明公若不讨之,恐失大义于天下。”刘备的这句话等于是把袁绍放在火上烤,“失大义于天下”搁谁身上都是重于泰山的,袁绍这下出兵的心更加坚定了。

田丰阻拦的心也更加坚定了。但在袁绍看来,田丰却是在找死,因为让他失大义了。

田丰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失去自由。他被袁绍关进了牢里。

没有谁会想到田丰会走到这般田地,田丰自己知道——他坚持了某些东西。

在这个世界上,坚持一些东西注定是要付出代价的,除非不再坚持,选择左右逢源。

沮授预见了田丰的命运。只是这样的预见是一种悲伤的预计:沮授也不打算选择左右逢源。他尽散家财,与袁绍踏上出征的不归路。

沮授有一个感觉,此次出征,袁绍如果胜利,其实也是他和田丰的胜利,因为这样的胜利势必雄辩地证明,袁绍的智商不是一般的牛。袁绍会在自己高智商的自我陶醉中,大度地宽赦那些目光短浅的人们,如沮授、田丰人等;但是一旦失败,事实上也是这些人的失败,因为袁绍会恼羞成怒。作为恼羞成怒的一个副产品,就是沮授、田丰人等的人头落地。

战争开始了。

袁绍派大将颜良作先锋,进攻白马。沮授劝他说,颜良这个人性急,虽然骁勇,却是不可独任。袁绍白他一眼,道:他奶奶的,吾之上将,怎么是你这样的人可以预料的?

沮授被雷倒。

不过,客观地说,颜良还真不是吃素的。在平川旷野之地,颜良将精兵十万排成阵势,很好很强大。

曹操骇然。

更要命的是颜良不仅排兵布阵很有一套,杀起人来也是手起刀落。

两个人身首异处了。

现已归顺曹操的原吕布部下猛将宋宪和魏续。

他们不仅死的姿势很难看,而且死的速度非常快。和颜良战不了三个回合就死翘翘了。

似乎死得毫无价值。

但是对关羽来说,他们的死还是有价值的。因为衬托了他的盖世武功。

在宋宪和魏续死后不久,颜良死在了关羽的青龙刀下,甚至用不了一个回合。关羽手起刀落,就像切西瓜一样,将一场战争嘎然而止了。

曹操看得心情复杂。

原本,他是不给关羽立功机会的。可宋宪和魏续前赴后继地死去让关羽浮出了水面。当然,程昱对他说的一番话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程昱说,刘备现在若在,肯定投袁绍去了。假使我们让关羽破袁绍之兵,袁绍必定怀疑刘备而杀了他。刘备既死,关羽又能到哪里去呢?只能留在丞相身边了。

曹操被说服了——这听上去是一个丝丝入扣的逻辑关系,每一根逻辑链条都有利于曹操,曹操决定放手一搏。

很多时候,曹操的人生都在放手一搏中有所得。这一次似乎也不例外。

不但劲敌颜良死了,袁绍也生气了。生刘备的气。

袁绍这才恍然大悟,觉得刘备当时大义凛然所说的“曹操欺君之贼,明公若不讨之,恐失大义于天下。”原来是那样的居心叵测——

一切都是为了和关羽里应外合,干掉他的爱将颜良。

袁绍决定,血债血还,让刘备一命偿一命。

不再见不走

最关键的时刻,刘备救了自己的性命。

不是靠武器,而是靠舌头。

在刘备看来,比武器更锋利的东西其实是舌头。因为它柔软。世界上的东西至柔才至刚——多少人在舌头下送了性命,又有多少人在舌头下起死回生?

刘备愿意做后者。

他流着泪对袁绍说,我和关羽自徐州失散,至今生死不知,怎么可能内外勾结起来对付袁公你呢?再说天下同貌之人不少,难道赤面长须之人都是关羽?这……这也太搞了吧?

袁绍这么一听,也觉得自己证据不足,只得暂且存疑,派了大将文丑渡黄河,继续挑战曹军。

但是文丑很快也死翘翘了,死在关羽刀下。

这一回袁绍之所以确认是关羽,是因为他和刘备都清晰地看见,杀文丑的那个人身后有一杆旗,旗上写着“汉寿亭侯关云长”七字。

刘备悲喜交集。

喜的是终于找到关羽了,悲的是自己的性命很快就会失去。因为袁绍这回是真的生气了。袁绍认为,刘备这小子骗了他,所以他大骂:“大耳贼焉敢如此!”

刘备没有办法,只得再次求助于眼泪和舌头。

基本上,他的眼泪在此时只是道具罢了,重要的是舌头。

舌头一定要搞搞新意思,吐出的话语必须绝对一定而且百分百要震住袁绍,否则,他就 不叫刘备,只能叫刘备的尸体。

刘备是这样说的,明公啊,你容我伸一言再死:曹操向来怀恨我刘备,现知我在明公处,怕我助公,所以故意让关羽诛杀二将,以惹公怒。地球人都知道这是借刀杀人之计。明公千万不要上当啊。

袁绍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上当。起码到现在为止,袁绍还不能肯定这是曹操的计谋——听上去更像是刘备的计谋。

他犹豫不决。

有的时候,犹豫不决昭示了事情变化的新方向。刘备在死之外,看到了一线生机。他趁热打铁,继续给袁绍上眼药。刘备建议,现在不妨派一心腹之人持密信去见关羽,让他知道刘备的消息,这样他肯定会来辅佐明公,共诛曹操,以报颜良、文丑之仇……

袁绍不犹豫了。因为这样的建议让他心动。

袁绍喜欢这种实用型的建议。另外,从验证学的角度上说,关羽能不能弃曹投袁是检验刘备忠诚度的唯一标准。他立即着手这方面的工作,让刘备修下书札,派人秘密送去。

关羽得信后立即起了归意。因为刘备的信写得那叫一个直指人心:“备与足下,自桃园缔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贵,愿献备首级以成全功。书不尽言,死待来命。”

关羽发誓千万里要追随着刘备,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关羽封金挂印,只等与曹操说再见。

曹操却不给他再见的机会。因为曹操知道,有些人不再见是不会走的。

比如关羽。

他要关羽欠他一个告别。

关羽果然走不了了——他被自己的人生信条拦在了许都。关羽的人生信条是,人生天地间,无终始者,非君子也。他要做到来时明白,去时也明白。关羽数次登门找曹操,曹操都避而不见。关羽困在许都,困在他的人生信条里,欲出城而不得。

那些传奇

但关羽到底还是走了。

他给曹操留了一张便条,告诉他人生很多时候相聚是为了再见,就像他和他。这是为了告别的聚会,但自己似乎没有遗憾——

斩顔良诛文丑是关羽对曹操的报恩,所以关羽走得心安理得。

曹操不心安理得。关羽的出走让他心情复杂:这个人,到底还是留不住。

将军蔡阳建议追上去杀了他,程昱也说,关羽不辞而别,很不给丞相面子,再说他此行投奔刘备而去,今后必定会报效袁绍,这是与虎添翼之举啊……

但曹操还是不敢。

不舍。

不忍。

不能。

也不愿。

曹操沉吟半晌,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

没有人知道曹操如此这般的夸奖是不是出于真心,曹操自己知道,但是一般人,曹操不告诉他答案。

曹操接下来做了这样一个举动:追上关羽,大张旗鼓地为他送行,以使其欠他一个人情。

这是一个性命攸关的人情。很多年后,在华容道,生死悬于一线的曹操终于明白这个人情的巨大价值。但此时,他只有一个朦朦胧胧的认识:在这个世界上,人情是债。

是债就要还。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关羽领了这个人情。

在这个乱世的半道上。

两个马上的男人各怀心思演一场貌似与恩情有关的离别戏,表情真挚,内心空洞,没有多少艺术感染力。

曹操开始念台词了:“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吾深敬之。”

关羽没有做出反应。

曹操锦袍相赠,关羽用青龙刀尖挑披于身上。曹操又念道:“云长天下义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锦袍一领,略表寸心。”

关羽抱拳一谢,无言离去。

曹操远望良久,无言而返。

关羽开始奔跑,由此跑出了三国历史一个著名的桥段——千里走单骑。他护送着两个嫂嫂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找刘备。

千里走单骑走的是信念和责任,也走出了关羽的凛凛威风。

有一个人死了。

韩福。

韩福是洛阳太守,也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官僚主义者。他拦住了关羽的去路。理由是这个姓关的没有给他看护照。

出城护照。

最三国——一个乱世的欲望与宿命》小说在线阅读_第6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麻辣摇滚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最三国——一个乱世的欲望与宿命第6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