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连载(223)

朝政发展到了怎样的局势,作为皇帝本人,往往是看不到真相的。朝臣就不一样了,制度乱到了什么程度,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帐,不少人甚至已经想好了退路,譬如开始转移资金或者托人到相对安全的地方重置田产房产等等。

所以朝臣迟迟没有到班,并不是大脑的时差没调整过来,也不是前一天喝高了忘了时辰,更不可能听不到上班的钟声。

实在是时局发展太坏,大家都没有信心的缘故。每天上朝都在讨论形势,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可是始终拿不出解决的办法,各部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大家伙其实都在掩耳盗铃,而彼此心照不宣。

其实崇祯也感到大明公司快撑不住了,这样下去迟早要倒闭,所以眼下崇祯并没有过多的责怪群臣,当务之急,应该是考虑退路问题。

这个所谓的退路,其实是南迁。

正月初三,崇祯帝召见了左中允李明睿,讨论南迁的事儿。

左中允是个什么官呢?

不大,只有正六品,主要负责皇后、太子事务,找了这么个小官来讨论南迁这样的大事儿,说明崇祯并不想太张扬,越低调越好。

据说李明睿十分详尽的向皇上报告了外面的形势,说农民军已经快逼近京畿地区了,在这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唯有南迁,才是出路。

李先生这么一说,崇祯顿时像遇到知音似的,他看看周围没有闲杂人员,于是做了个凑近李明睿耳朵的动作。

崇祯说,朕其实早有这个意思了,只是苦于朝内一直没什么人支持这事儿,所以就一直拖下来了,现在请先生来,你看这事儿怎么办好?

李明睿同志对南迁这事儿显然有过深思熟虑,因为他对南迁的整个流程安排一一作了说明,还特意提醒皇帝,没有经济保障,后勤工作就无从展开。

崇祯说这个不难,户部可以帮忙解决。

李明睿说,户部早空了,皇上要有动用内帑的心理准备。

所谓内帑,就是皇帝的小金库。

崇祯的小金库里究竟有多少钱,专家们是有争议的。

有人说有上千万之巨,据说后来都被李自成给抄出来了,所以由此证明,崇祯是个昏聩吝啬之徒,亡国是罪有应得。

在今天看来,事情并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

如果真有上千万,崇祯是不至于亡国的,思维稍稍正常的都知道,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钱再多有什么用呢!

所以真实的情况是小金库有钱,不然李明睿不会那么说,况且李明睿提出动用内帑犒军的时候,崇祯并没有表示异议,只是希望通过另外的渠道来筹措。

因此崇祯的难言之隐,包括了内帑有限这方面内容。

至于究竟有多少,崇祯没说,所以不得而知。

其实,正月初一散朝的时候,就有阁臣奏请皇帝动用内帑,崇祯想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这样一句话:

“今日内帑难以告先生。”

说完,不停地掉泪。

从崇祯的表现看,内帑不仅有限,而且用途是难以启齿的,估计充其量够南迁的开支,但是皇帝不能说这钱我要南迁备用,或者作将来逃亡的开销。

所以他很痛苦,只能掉泪。

连载(224)

现在,农民军毕竟还没有打来,救急的方案,还是可以继续讨论的。南迁毕竟关乎社稷命运,迟早总要拿到桌面来说,崇祯是有这样的心理准备的。

不过时机不成熟,谁也不敢随便去揭这层窗户纸,包括崇祯在内。南迁这事儿说不好听就是逃跑,连国家都不要了,有什么资格去谈忠孝节义,而在古代的中国,连忠孝节义都不讲的人,是没有资格苟活人世的。

谁敢去背这个黑锅?

所以一般不是走投无路,没人会去碰这个地雷。

现在,崇祯只能看着去办了。

每次上朝的时候,崇祯总是不停地哀叹,因为大家的耳朵普遍比较麻,所以都只是当做没听见而已,能够明哲保身,就尽量不去惹嫌隙。

不过有一个人例外。

一次,崇祯上朝的时候,又向往常一样,情绪相当失落,他强忍悲痛,再次向内阁大臣提出了朝廷的难处。

现在贼寇越来越猖狂,可是朝廷已经没人能够率军去平剿,军饷又没法筹措,众爱卿有什么良策可使社稷保全呢?

崇祯满脸困惑。

其实是一种试探,如果有人提出南迁之策,正好可以借坡下驴,把南迁之事敲定。然而一个人的声音令崇祯实在感到有点儿意外。

“陛下现在蒙难,臣敢不竭力尽忠?在下愿意回老家山西招募敢死队,私掏腰包犒军,要不了多久,弄个上十万人不成问题。”

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东阁大学士李建泰。

李建泰,山西曲沃县人,天启五年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直属最高学府的校长,执掌儒学训导,不过李校长还有一个身份,即山西的土财主,据说他们家良田千顷,资财百万,明媒正娶的大小老婆达到五十个,连那些没名分的再算进来,至少是三位数。

当然李建泰敢如此张扬,是有来头的。

在山西老家,李建泰罗织了一大帮黑恶势力,平日鱼肉百姓,群众是敢怒不敢言,当然扫黑行动对李校长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他在中央有人罩着。

他是儒学权威,忠君爱国那一套把戏是他的专业,几句甜言蜜语把皇帝搞得云里雾里心花怒放自不必说,皇亲国戚中也有不少是他的铁哥们儿。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背景相当复杂的人,也是一个根基异常深厚的人。

这一次李建泰同志主动请缨,并不是说他究竟有多么觉悟,而是他听说李自成在山西狂闹,把他们家给抢了。

所以他要借机扁李自成的人。

连载(226)

崇祯没有办法解决大明公司的运转问题,李自成可就越来越牛了。

他不仅掐断了崇祯可能南逃的运河路线,还给崇祯下了最后通牒,并且昭告天下,大明的气数已经完了。

现在有人要犯疑,崇祯为啥南迁没迁成呢?

本来他是可以走的,盘缠都准备好了,路线早就敲定了,天津巡抚已经安排好南下船只做好了待命的准备。

为啥没走成呢?

我认为崇祯只是为了一口气。是的,常言道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为了皇帝的面子,为了像个男人,崇祯放弃了。

就在李自成攻破北京的前一个月,崇祯为南迁的事情,开了个专题会议。

在崇祯的暗示下,左都御史李邦华和左中允李明睿首先建言南迁。

考虑到这两位仁兄级别不够,弄不好就此地无银三百两了,所以崇祯把眼光首辅大学士陈演身上。

之前崇祯私下里给陈演同志做过工作,说此事(指南迁)还望先生帮忙担一担啊。意思很明显,没有几个重臣点头,南迁的合法性是可疑的,只当是给皇上一个面子了。

然而陈演选择了沉默。

多年的政治经验告诉他,越是关键的时刻,越要保持沉默,沉默是金。

现在开会,崇祯还是决定敲打敲打陈演。

结果是没敲通。

崇祯说,现有宪臣密奏,劝朕南迁。

随即崇祯便拿出了御史李邦华的奏疏,然后询问奏疏中提到“辅臣知而未敢言”是指何事呀。这明摆着是暗示陈演,你怎样对你保持沉默负责。

陈演还没有昏头,立马就做了解释,说南迁这个事情是李明睿等部分同志的意思,皇上怎么看皇上圣明,自有定夺,其他的因为臣实在不知,所以不敢擅自发言。

没辙了。

所以崇祯忿然决断,放弃南迁。

一股子气憋在心里好久,不发泄一下是不行的。

既然放弃南迁,该说的话还是要说说的。

想当年俺们朱家祖宗定鼎天下,把都城迁到北京,现在朕独自离去,那宗庙社稷怎么办?十二陵寝怎么办?京师百万生灵怎么办?如果这样的话,朕如何对得起祖宗的在天之灵?今天我要告诉大家,有天地祖宗保佑,和诸位先生的辅佐,闯贼再猖獗,结果还很难料定,中兴大明不是没有可能!

如果(崇祯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凡事可能有如果)实在不行,大不了一死,“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

大家一见皇上这气概,立马明白这是皇上在说气话。

于是大学士蒋得璟便见机提出了一个权宜之计,说皇上可以让太子监军,从长计议,大明的万里江山不能说没就没了。

然而崇祯拒绝了。

理由很简单,朕经营天下十几年,许多事都做不来,太子是个小屁孩,能做什么大事儿?南迁这个事儿不许再提。

第二天,崇祯把主张固守北京,反对南迁的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召来当面给狠狠训了一顿,你小子一个劲儿专攻李明睿,什么意思?你和陈演那帮老混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朕难道真不知道?平日里一口一个忠义,现在国家遭受危难,就没有一个忠臣义士肯为朝廷分忧!

骂完了,崇祯的心也灰了。

有一句俗话哀莫大于心死,崇祯的心已经死掉了。

所以大明气数将尽。

说将尽,意思是还没彻底玩完,有时不免会挣扎一下。

说说满清三百年——历史可以写得好看》小说在线阅读_第8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陈长江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说说满清三百年——历史可以写得好看第8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