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
在狄仁杰身后,他在武则天的朝中埋下了一颗钉子,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这颗钉子将发挥重要功效。
这颗钉子的名字叫张柬之。
说起来,张柬之的仕途够坎坷的,他是太学生出身,后来通过进士科考试步入仕途,辗转升迁到青城丞,后来与数千人一起参加策论考试,他排名第一,由此升任监察御史。
然而从此之后,张柬之的升迁速度几乎为零,到狄仁杰推荐他时,他还只是荆州长史,而且也不再年轻了,已经七十五岁了,幸亏唐朝的官员是终身制的,要是放在现在,张柬之至少已经退休十年了。
狄仁杰早就知道张柬之的能力,他便暗中为张柬之寻找机会,不过一般的机会他是看不上眼的,他知道张柬之是要做大事的人,日后李唐王朝的光复,可能就要依仗这个人。
狄仁杰一直为张柬之留心着机会,不久,机会真的来了。
这一天,武则天跟狄仁杰闲聊,武则天说:“我打算提拔一个真正的人才,你可有人选?”
狄仁杰忙问:“陛下是要用这个人做什么?”
武则天说:“用他做大将或者宰相。”
狄仁杰当即意识到机会来了,他不动声色的说:“如果论文学素养,现有的苏味道等人已经足以胜任。如果陛下要找天下奇才,那么荆州长史张柬之就是,他虽然已经老了,但是确实是个宰相之才。”
不久,武则天果真听从了狄仁杰的建议,将张柬之从荆州长史擢升为雍州司马,相比之下,雍州司马的位置更为重要。
然而这还不是狄仁杰想要的结果,他还在寻找机会。
几天后,武则天又问狄仁杰:“还有没有合适的人才推荐?”
狄仁杰回应说:“我之前推荐的张柬之还没有用呢!”
武则天有些惊讶:“我已经用了啊,不是已经委任为雍州司马了吗?”
狄仁杰说:“我推荐的是宰相,不是司马。”
听了狄仁杰的话,武则天随后又将张柬之由雍州司马升任为秋官侍郎(司法部副部长)。
又了一段时间,经过姚崇的推荐,张柬之终于得以参知政事,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员宰相,这时他已经七十九岁了
张柬之成为宰相之后,光复李唐王朝的布局开始向深入进行,这时张柬之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接替他出任荆州长史的杨元琰。
公元700年九月,张柬之由荆州长史升任秋官侍郎,而杨元琰前往荆州接替张柬之留下来的位置,两人在交接之后一起到长江泛舟,就是这次泛舟让两人的手紧紧握到一起。
船划入江心时,能够倾听他们交谈的只有不断奔流的江水,这时两人一起谈论起武则天,谈到武则天的颠覆唐朝开创周朝,言谈之中,杨元琰慷慨激昂,渴望光复的心喷薄而出,张柬之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庆幸又找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人。
等到张柬之成为宰相之后,便把杨元琰从荆州长史擢升为右羽林军将军,同时还把狄仁杰推荐过的桓彦范和敬晖都安插进左右羽林军,成为羽林军的将军,同时被张柬之安插进去的还有倒台多年的李义府的儿子李湛,这些人一起构成了日后光复李唐王朝的主力框架。
而这些人其实都是狄仁杰推荐的人选,他在不经意间已经布下了光复李唐王朝的主力格局。
如果说人可以拥有一双看到未来的眼,那么狄仁杰一定有这样一双。
黎明前的黑暗
公元701年,这一年武则天七十七岁了,然而她依然没有交权的意思,依旧把权柄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然后适当放权给她信任的人。
在侄子武承嗣憋屈死后,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成为武则天最信任的人,他们的受信任程度,已经超过了当年的武承嗣,由此,天下人对此议论纷纷。
在议论的人中,有三个人很是扎眼,他们是太子李显的儿子李重润、李显的女儿永泰郡主李仙蕙,以及李仙蕙的丈夫魏王武延基,武延基是武承嗣的儿子,武则天娘家的侄孙。
三个年轻人涉世未深,并不知道皇家有那么多禁忌,他们便在一起议论起二张的专权,没想到,消息很快走漏,传到了张氏兄弟和武则天的耳中。
三个年轻人的厄运从天而降。
得到消息的武则天下诏,勒令李重润、李仙蕙、武延基在家中自杀了断。
由此可以看出武则天的心有多狠,这三个人中,李重润是她的亲孙子,李仙蕙是亲孙女,武延基是她的侄孙同时还是她的孙女婿,就是这样亲密的关系,她依然勒令三个年轻人自杀。
君心似海,武则天的心更似吞噬一切物质的宇宙黑洞。
遭此重大打击,太子武显没有任何表示,跟弟弟武旦一样,他表现的若无其事。
其实,他的心比谁都痛,因为李重润是他和韦氏之间唯一的儿子,他对这个儿子格外看重,日后是要继承大统的,而现在,这个儿子却死于自己的母亲之手,武显心中的痛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
尽管痛,却只能埋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