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到了这一步,狄仁杰终于洗脱了谋反的嫌疑,这一切还要感谢乐小弟的童言无忌。史上中没有提到过乐小弟后来的事情,不知道勇敢的乐小弟事后有没有遭到来俊臣的报复,不敢想,也不愿想,历史不忍细读。
尽管狄仁杰谋反并不属实,但武则天并不准备给他彻底平反,这是武则天的政治手腕,明明知道你无辜,但却刻意在你身上留个污点。
不久,狄仁杰等七人被贬出洛阳,分散到全国各地,狄仁杰到了陶渊明曾经当过县令的彭泽,出任彭泽县令。
至此,狄仁杰谋反案告一段落,不过在即将收尾时,还有司礼卿崔宣礼的外甥霍献可闹出了幺蛾子。
霍献可此时正担任殿中侍御史,与崔宣礼同朝为官。本来武则天已经免除了崔宣礼的死刑,贬做夷陵县令,没想到居然遭到了霍献可的抗议:陛下一定要严惩崔宣礼,将之处斩,不然我就死在陛下的面前。
武则天没有答应,霍献可便以头撞金殿台阶,血流满地,武则天最终还是没有答应。
此后霍献可便多了一个装饰——绿色丝带。这个绿色丝带缠住了霍献可的伤口,然后在绿色丝带之上,霍献可再戴上官帽。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技巧,既要盖住绿色丝带,又不能完全盖住,总之要露出一点点,让武则天时时能看到霍献可大公无私的心。
可见,大义灭亲是一种政治美德,同时也可以是一场政治秀。
公元692年狄仁杰因为被诬陷谋反最终被贬到彭泽当县令,这一贬就是四年。
如果没有契丹叛乱,或许狄仁杰的一生就会定格在彭泽县令任上,结果公元696年的契丹叛乱,让狄仁杰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公元696年的契丹叛乱起因是一场饥荒。
这一年契丹部落发生饥荒,而近在咫尺的营州总管赵文翙却不给予救济,反而将契丹部落的酋长们当成奴隶一样驱使,这一下引发了契丹部落的叛乱。
契丹部落松漠总管李尽忠和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就此举起了反叛的大旗,叛乱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平定叛乱,武则天派出数十位将领前去平叛,与此同时还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将李尽忠改名为李尽灭,孙万荣改名为孙万斩,以此期盼早点平定这次叛乱。
然而战争毕竟是战争,仅仅靠给对方改名是赢得不了战争的。
武则天派出的第一拨平叛大军与契丹叛军进行了连番恶战,结果大败而回,契丹的叛乱继续升级。
就在这时,幸运眷顾了武则天的周朝,刚刚闹腾了几个月的李尽忠病死了,契丹叛军从此少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
契丹的坏运气并没有就此结束,不久与他们接壤的东突厥出动了军队,对契丹叛军发动了突然袭击,抢走了契丹叛军的大批战略物资,契丹的叛乱遭遇了沉重的打击。
不过契丹的叛乱并没有就此结束,不久他们就在孙万荣的带领下重新开始集结,声势又起,随后又开始向周朝发动攻击。
狄仁杰就是在这个时候临危受命由彭泽县令改任魏州刺史,这里是契丹向南进犯的一个关键所在,对于这个位置,武则天格外看重。
狄仁杰上任伊始,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进城避难的老百姓全部疏散出城,回到他们原来的土地上。
原来,前任刺史为了省事,索性驱赶全州的老百姓都进城避难,死守坚城,这样就把城外的广阔田地拱手都让给了契丹。
而狄仁杰却不这么做,他让老百姓又回到了田间地头,该耕种耕种,该收割收割,敌人还远的很,何必慌张成这个样子。
底下有人问狄仁杰:万一出事了怎么办?
狄仁杰昂然回应:出了事,有我呢。
事实证明,狄仁杰办法很有效,他迅速稳定了当地的局势,安抚了人心,反而给契丹叛军很大压力,他们反倒以为狄仁杰所在的魏州早有准备,于是便放弃了对魏州的进攻。
紧接着大周王朝对契丹叛军展开了第二拨进攻,没想到这一次又是惨败。
这次出征的是当时的名将王孝杰和副总管苏宏晖,两人吃亏吃在地形不熟。
王孝杰和苏宏晖率领十七万大军与孙万荣接战,交战后不久,孙万荣撤退,王孝杰和苏宏晖不知是计便率领精锐部队在身后紧紧追赶,一直追赶到悬崖峭壁边。
这时契丹叛军回身开始发动反击,王孝杰这才意识到自己中了埋伏。
如果此时苏宏晖和王孝杰同仇敌忾,战局还有机会挽回,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身为大军副总管的苏宏晖居然扔下王孝杰自己先跑了。
王孝杰只能孤军作战了。
最终王孝杰寡不敌众,自己摔下悬崖兵败身死,他所带领的十七万大军也随之土崩瓦解。
契丹叛军声势再起。
其实,此时离契丹叛军不远处还有一支周朝的军队,这支队伍中就有大诗人陈子昂。
带领陈子昂出征的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他在得知王孝杰惨败的消息后居然不敢前进,索性驻军原地不动。
经过陈子昂的再三催促,武攸宜还是不出兵,陈子昂彻底寒了心,于是就有了《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形势至此,完全向着有利于契丹叛军的方向发展,结果在这个时候,运气再一次眷顾了大周王朝,东突厥的部队再一次偷袭了契丹叛军的大本营。
原本孙万荣派出五名使节前往东突厥,邀请东突厥与自己一起进攻周朝,东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也痛快地答应了。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随后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