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李密那时应该是大米了,我查了一下大米的历史

稻是全球性粮食作物,但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这不仅是因为今天中国的稻产量占世界三分之一多。最早的稻,最早的陆稻,最早的杂交稻,全部出现在中国。

稻一直是人类的主要食品,伴随了人类的诞生与启蒙。在中国的文化传说中,神农氏的业绩之一是教会人类种值、食用稻。甲骨文中最早出现的“臼”,就是指米或稻,后来才逐步演化成今天的米、稻等字形,而臼完全成为工具。

现在可以确定,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时期,稻已经是主要食品。也就是说,七千年前,水稻已经在长江中下游进行稳定地裁培。考古界现在一般认为,水稻在一万年前,已经在长江流域出现。这个时限是目前的上限。

狄仁杰

新宠灰飞烟灭,难道武则天手下就再也没有受宠的人?

其实有一个,这个人就是名垂青史的狄仁杰。

狄仁杰用他的一生证明了一个道理:好人跟好官,其实可以合二为一。

之前我们曾经说过,好人不一定是一个好官,好官不一定是个好人,但是狄仁杰的人生经历表明,做好人与当好官其实并不矛盾,关键看你想不想,愿不愿意,因为当好官的同时做好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狄仁杰第一次给李治和武则天留下印象是因为一次据理力争。

公元676年九月七日,李治接到了一封奏报:太宗李世民昭陵上的柏树被砍了。

李治顿时头发竖了起来,这是谁干的?

李治接着往下看,大理寺卿奏报说是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和左监门军中郎将范怀义。

在奏报的结尾,大理寺卿建议,按照法律,将二人开除官职。

此时李治已经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自己在位,先帝陵上的树却让人砍了,这是何等不孝?

李治随即下令,将这两个人诛杀。

这时大理丞(最高法院主任秘书)狄仁杰一挺身站了出来,按道理,他没有必要出来说话,因为他的领导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在,天塌下来,有领导顶着。

狄仁杰说道:“法律条文明明都在,陛下却不遵守,法律失去了公信力,百姓就会手足无措,而且这种事情西汉已经有先例,罪不至于诛杀。”

听了狄仁杰的话,李治冷静了下来,想想狄仁杰的话不无道理,虽然砍先帝陵上柏树可恨,但按照法律只能开除,不能诛杀。

随后李治同意了狄仁杰的说法,权善才和范怀义总算保住了命,被开除官职,流放岭南。

几天后,给皇帝李治留下深刻印象的狄仁杰被任命为侍御史,李治看上了他的人品。

其实,李治并不是第一个欣赏狄仁杰人品的人,早在狄仁杰只是并州一个小小法曹时,他的人品就让同事折服。

有一次,他的同事郑崇质被派到一个边远的地区出差,郑崇质一下犯了难,因为她的母亲已经年老多病,急需他的照顾。

就在郑崇质为难的时候,狄仁杰主动找到了安排郑崇质出差的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替郑崇质出差。

狄仁杰说道:“他的娘亲已经病得不轻,怎么还能让他出差在万里之外担心不已呢?还是我替他去吧!”

别人躲闪都犹恐不及,他却主动请命,这一下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蔺仁基答应了狄仁杰的请求,从此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相比于这个年轻人,以前自己的心胸太狭窄了。

随后蔺仁基找到跟自己素来不睦的并州司马李孝廉,两个人谈起了狄仁杰,然后相视一笑,“相比这个年轻人,难道我们不惭愧吗?”

心宽了,天地就宽了。

后来,狄仁杰在仕途上兢兢业业,在做好官的同时也做好人。

李唐皇族之一的李贞在豫州起兵失败后,牵连出六七百人,然后这六七百人又牵连到各自的家属,达到了五千多人。按照一般人的逻辑,一杀了之,简单省事。负责行刑的官员已经开始催促行刑,而身为豫州刺史的狄仁杰却请求暂缓,随后跟武则天上了一道奏疏。

奏疏中,狄仁杰反复说明,这五千人并无谋反之心,只是被人牵连,恳请武则天仁慈网开一面。

经过狄仁杰的恳请,武则天抬手放过了这五千人,由之前的斩立决变更为流放,五千人由此获得新生,这一切都因为有狄仁杰这个好人好官。

在武则天的手下,狄仁杰虽然起起伏伏,但是武则天的信任始终不减。

公元691年九月二十六日,狄仁杰升任地官侍郎(财政部副部长),同时参预政事,成为宰相团的成员之一。

任命之后,君臣有一番对话很经典。

武则天:你在豫州做出很多成绩,但是还是有人打你小报告,你想不想知道是谁?

狄仁杰:陛下如果认为我有过失,我愿意改正;陛下如果认为我没有过失,那是我的幸运,因此我并不想知道谁打我的小报告!

此番对话,让武则天深深折服,若非心底无私之人,何来胸襟如此坦荡?

然而令狄仁杰没有想到的是,即便他坦荡如此,还是有人想对他背后出招。

身在仕途,防不胜防。

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小说在线阅读_第7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曲昌春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第7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