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贬
一个人到底可以红多久?长孙无忌告诉你,可以红三十年,李义府则告诉你,其实也没有多少天。
显庆三年,原本红极一时的李义府栽了个跟头。
李义府的跟头栽在他的同事,同为中书令的杜正伦身上。
杜正伦是一个老资格高官,贞观年间就曾经在魏征的推荐下受到李世民的重用,到了李治当皇帝,杜正伦同样受到重用,辗转升迁为中书令。
现在问题就来了,以杜正伦的资历,自然是老资格,因此便不由得以前辈自居,在他眼中,李义府不过是个受到恩宠的新人,在他面前是没有资格摆谱的。
然而在李义府的眼中,杜正伦不过是一个老资格,跟自己这个正受皇帝恩宠的新贵相比,是没法比的。
老资格遇到新贵,矛盾在所难免。
两人的龌龊不断升级,缠斗不已,甚至在李治的面前也不停争吵,日子一长,李治烦了,两个中书令怎么跟斗鸡一样。
大臣不和,非国家之福,还是把两人分开吧,一个去横州,一个去普州。
杜正伦被贬为横州刺史,横州是现在的广西横县,李义府被贬为普州刺史,普州是四川省的安岳县,两人山高水远,再也不用争吵了。
确实不用再争吵了。
因为这一去,杜正伦再也没回来,不久便在横州去世。
李义府呢?他还能回来吗?从中书令的高位摔下来,要回来,恐怕难吧?
很多人都在猜测,尤其是那些曾经跟李义府论过本家,称过兄道过弟的人。
由于李义府出身的李姓并非豪门大姓,他曾经迫切的想进入豪门大姓的行列,比如赵郡李姓。
都是姓李,赵郡李姓可是北魏时的四大国姓,即便到唐朝时,也是豪门大姓,因此李义府想混入赵郡李姓的族谱。
为了巴结李义府,不少赵郡李姓子弟都称李义府为堂兄或者堂弟,给事中李崇德做的更彻底,他直接把李义府列入了家谱,这样李义府在赵郡李姓的家谱中就有了一席之地。
现在李义府被贬了,李崇德陷入犹豫之中,还需要在家谱之中保留这个不伦不类的外来户吗?大概不用了吧,被贬到普州那个荒凉的地方,八成回不来了。
对,回不来了!
李崇德随即将李义府的名字从家谱中剔除,跟这种落水狗趁早划清界限,省得沾包!
一年后,李崇德傻眼了,李义府又回来了,官职是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还是宰相,还是很红。
李崇德的苦日子来了,李义府不会放过他。
李义府这个人有恩不一定会报,有仇是一定会报的,而李崇德就是那个他不得不报的仇人。
很快李崇德被诬告下狱,在狱中自知无路可走,自杀身死。
谁说被贬了,就不能东山再起呢?
盛极必衰
东山再起的李义府依然很红,他的红又持续了数年,到龙朔二年,李义府的红达到了顶点。
这一年,李义府做了一件大事:改葬祖父,为其祖父在李渊祖父李虎的陵墓侧营造了一座陵墓,这座陵墓造的相当体面。
为了造这座陵墓,三原县令李孝节动用了丁夫和车马,日夜不停,为李义府的祖父造坟。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还看其他干部。
在李孝节的带动下,高陵、栎阳、富平、云阳、华原、同官、泾阳等七县的县令也行动了起来,征集民夫和车马加入了为李大人祖上造坟的行列。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造坟运动中,高陵县令张敬业勤于职守,任劳任怨,终于不堪重负,过劳死。
坟成之后,王公以下高官纷纷向李义府赠送奠仪,场面宏大,送葬的羽仪、导从、器服都是穷极奢侈。等到安葬那一天,场面更是惊人,从灞桥到三原,七十里间,相继不绝。武德年间已来,葬礼场面之宏大,李义府家数第一。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哀荣是送给死人的,面子却是送给活人的,众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李义府确实很红。
然而红又能持续多久呢?李义府能逃得过盛极必衰的俗套吗?
事实证明,他一样逃不过。
龙朔三年,李义府开始走下坡路,起因是一次谈话。
龙朔三年三月,李治与李义府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李治对李义府说:“我听说你的儿子和女婿做事很不检点,做了很多不法的事情,弄得我还要帮他们掩饰,只是一直没跟你说而已。你回去也教育教育他们,让他们别那么干了!”
按照常理,李义府这时应该叩头请罪,然后谢主隆恩,然而李义府却没有这么做。
李义府脸色突变,面部青筋暴涨,口气生硬地问道:“这是谁跟陛下说的?”
李治对李义府的反应颇感意外,颇为不快地回应道:“只要我说的是实情就行,你还追问我是谁说的干吗?”
令李治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李义府居然未做回应,反而做沉思状,晃晃悠悠自顾自地走了。
老虎不发威,把你当病猫了!
以上纪录来自《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对以上纪录,我有所怀疑,纵使李义府红到了极点,难道他忘记了他只是皇帝面前的一条狗吗?
这次谈话的纪录,似有可疑。
在我看来,李义府之所以最后会倒台,不是因为他无礼触怒了皇帝,而是因为长孙无忌等人已除,武则天的位置已稳,李义府这样声名狼藉的狗他们已经不需要了,现在到了卸磨杀狗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