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里藏刀李义府
唐高宗永徽六年,武则天与王皇后的争斗进入白热化,朝廷内的高官产生了分野,以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为首的一干老臣是坚决的反对派,而以许敬宗为首的一拨人则成了拥护派。
原本籍籍无名的中书舍人李义甫便在此时混进了拥护派的行列中,从此在唐朝的史册上留下了自己的昭著臭名。
本来李义甫是没有机会臭名昭著的,因为机缘的巧合,他混入了拥护派的行列。
作为长孙无忌最反感的人,李义甫在大唐的前景本来已经黯淡无光,长孙无忌更是准备把他赶出长安,从中书舍人贬到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做一个小小的司马。
由长孙无忌起草的诏书已经出台,只是还没有下达到门下省,一旦诏书下达,李义甫就得乖乖地收拾行李前往壁州做一个可有可无的司马。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义甫的人脉帮了他的忙,他居然早早知道了诏书的内容,这个时间差为他赢得了喘息的时机。
怎么办?如何才能不去壁州那个鬼地方吗?
李义甫找来同为中书舍人的王德俭,向他咨询避难的方法。
王德俭眨巴眨巴眼睛,给李义甫支了一招:现在皇上想立武昭仪为后,如果你能上书力挺武昭仪,管保你不用去壁州那个鬼地方!
哦,只要支持武昭仪为皇后就能不去壁州?那太简单了。
随后李义甫与王德俭达成协议,由李义甫替王德俭值当天的夜班,就在这个夜班里连夜写好奏疏,然后到内宫大门投递。
奏疏的内容很简单:废黜王皇后,拥立武昭仪,请陛下满足天下百姓的愿望。
这封颠倒黑白、厚颜无耻的奏疏能起到什么效果呢?
龙颜大悦!
接到奏疏的李治随即召见了李义甫,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从李义甫那里,李治得到了莫大的支持,这让原本内心忐忑不安的他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看来事在人为。
接见完毕,李义甫得到了赏赐:珍珠一斗。
不久,李义甫又得到了另外的赏赐:越级擢升为中书侍郎,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职位居然就这样得到了,看来这一步棋走对了。
该杀的杀了,该贬的贬了,武则天立后之前的高官阵容遭遇了大换血,换血上来的则是武则天和李治共同看重的人,这些人也就成了高宗一朝的新贵。
在新贵之中,最得宠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李义府,一个是许敬宗,这两个人便是李治和武则天面前最红的两个人,也是最没有道德底线的两个人,于是后世的人多把这两个人视为奸臣。
其实,奸臣也不是一般人能当的,能成为奸臣的人一般都是有才的人,即便不是学富五车,也是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总之能够察颜观色,投其所好,说白了还是有某种能力。
李义府和许敬宗这两个人也是有能力的,只是他俩都是有才无德。
前面说过,在武则天立后的关键时刻,李义府有过一次连夜上书,由此得到了李治和武则天的信任。
如果仅仅看我以前的描述,或许很多人会以为李义府这个人不过如此,其实不然,在连夜上书之前他已经在李治身边混了有些年头。
那么李义府是如何起步,又是如何混到了李治身边呢?
这还要从贞观年间的一次举荐说起。
贞观八年,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向政府推荐了一个人,在李大亮的推荐表中写道,被推荐人擅长写文章,文采非常好。李世民看完推荐,便安排人对这个人进行了考察,结果对答如流,言谈得当,于是便委任为门下省典仪,这个人就是青年李义府。
随后李义府又得到了黄门侍郎刘洎、侍书御史马周的推荐,好风凭借力,不久就升任监察御史。
在监察御史任上,李义府做的也不错,后来又被李世民安排到晋王李治的身边,而监察御史的官职照样保留。
贞观十七年,李义府的运气来了,因为李治升任太子,他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品级并不高,但是职位很重要,相当于太子的秘书,天天陪伴太子。
不久李义府又成为崇贤馆直学士,与太子司议郎来济同样以文采见称,别人称他俩这个组合为“来、李”。
李治继位之后,李义府升任中书舍人。永徽二年,受命兼修国史,并成为弘文馆学士,受重用的痕迹非常明显。
然而,不幸的是,偏偏当权的长孙无忌看李义府不顺眼,心里惦记着要整他,永徽六年长孙无忌更是要把他赶出长安,贬往壁州(四川省通江县)。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关键时刻李义府选择了爆发,他一下子跳到了长孙无忌的对立面,高举起拥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大旗。
事实证明,李义府的宝押对了,因为皇帝李治已经从长孙无忌的背后站到了武则天的背后,如同一块跷跷板,原本跷跷板的两段是长孙无忌和武则天,现在李治坚定地坐到了武则天的一边。
在旗帜鲜明支持武则天之后,李义府的仕途走上了高速路,壁州也不必去了,照样留在长安,不久便从中书舍人升任中书侍郎,如此扎眼的升迁,让长孙无忌只能徒呼奈何。
长孙无忌的无奈还在继续,几个月后,李义府受诏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便意味着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意味着李义府已经是宰相团的一员。
何止是红,而且红的发紫。
此时的李义府依旧相貌忠厚,与人谦卑,不知道的人都以为他没有架子,其实那只是看到他的表象。
在李义府的心中,他把与他交往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依附于他的,一类是与他疏远甚至有些对抗的,前者算是朋友,后者便是敌人,能打就打,能陷害就陷害,总之不能让他们好过。
在李义府的笑容之下,一出出背后下刀的黑招出现了,由此就诞生了后世脍炙人口的成语——笑里藏刀,说的就是李义府。
经过吃过他苦头的人总结,这个人面相忠厚,却总是背后痛下黑手,于是又把他称为“李猫”。
是不是取“得意的狸猫凶似虎”之意?
个人认为,糟践了狸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