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薛仁贵的结局

说完苏定方,再来说薛仁贵,这个白袍小将在中国的知名度实在太高了,写唐史不说薛仁贵简直是不可能的。

前面说过,论战功,薛仁贵并没有苏定方大,那为什么薛仁贵在后世的声名要远远高于苏定方呢?

在我看来,主要因为两点,一是因为薛仁贵单兵作战能力要在苏定方之上,二是因为薛仁贵的人生充满传奇。

薛仁贵之于苏定方,如同李广之于卫青、霍去病,论战功,前者无法与后者相提并论,然而论在民间的知名度,前者却是远远高于后者,为什么?

因为前者的人生更加传奇。

薛仁贵成名于贞观十九年的远征辽东,后来又凭借忠心获得皇帝李治的信任,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四十三岁的薛仁贵被李治推上前台,从此唐朝东征西战的名单上有了薛仁贵的名字。

薛仁贵的单兵作战能力实在是强,敌兵遇上他只能自认倒霉。

显庆三年,薛仁贵跟随梁建方、契苾何力征战辽东,他一个人匹马单戟冲在最前面,另外手里还拿着一张弓。

薛仁贵策马高速向敌阵冲去,同时在马上张弓搭箭,弦声响处,莫不应弦而倒。

其实高句丽阵中也有擅长射箭的,据说此人已经连续射杀了十几人,薛仁贵一听来了精神,他准备会一会这个人。

在别人的指点之下,薛仁贵发现了高句丽这名射手,而这名射手同时也发现了薛仁贵,高手过招就此开始。

可能是薛仁贵的声名太大了,当他向高句丽射手发起冲锋时,这名射手居然乱了手脚,慌乱中竟然把自己的弓和箭都掉到了地上,而不争气的手居然在此时抽了筋。

薛仁贵直冲而上,手到擒来,将这个不可一世的射手生擒回唐军大营。

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莫非就是这样?

这次远征之后,薛仁贵善射的声名传遍了整个唐朝,也传到了皇帝李治的耳朵里。

为了考验一下薛仁贵的功力,李治从宫中找出了一幅坚甲,然后对薛仁贵说道:“古代名将养由基擅长射箭,能一下射穿七层铠甲,我不太相信,今天你射一下,看看能不能射穿五层。”

薛仁贵抬手就是一箭,坚甲顿时破了一个洞,别说五层,七层都洞穿了。

李治被这个洞惊着了,连忙又让人找出一幅铠甲,赏赐给薛仁贵。虽然这幅铠甲薛仁贵也能射穿,但是穿在他的身上还是安全的,毕竟当世除了薛仁贵,再无能射穿七层铠甲的人。

穿着李治钦赐的铠甲,薛仁贵再次踏上远征之路,这次远征的对象是铁勒九姓部落,他们聚集了十万余人,向唐朝挑衅。

平定这次挑衅,薛仁贵只用了三箭。

两军对阵,铁勒九姓部落挑出数十名精锐战士向唐军挑战,薛仁贵端坐在马上,冷冷地看着,然后抬手,一箭,两箭,三箭。

一箭一个;

两箭两个;

三箭三个。

剩下的数十个人全被薛仁贵镇住了,纷纷下马请求投降,薛仁贵嘴里吐出两字:坑杀!

三箭之后,铁勒九姓部落已经闻“薛”丧胆,纷纷退去,薛仁贵渡过沙漠,攻击残余,生擒铁勒九姓部落亲王三人,然后班师回朝。

从此军中开始流传一首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此后,薛仁贵远征辽东,斩获颇丰,皇帝李治甚至亲自写信以示慰问,由此薛仁贵的声名达到了人生中顶点。

然而同关羽一样,薛仁贵是人,不是神,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也有交战不利,走麦城的时候。

薛仁贵的麦城在大非川。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入侵,薛仁贵作为远征军统帅,前去征讨。这次远征李治给他安排了一个副手,名字叫郭待封。

相比于薛仁贵的白丁出身,郭待封可是名将之后,他的父亲郭孝恪的资格很老,早年曾经是李勣的长史,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时,正是郭孝恪给出了兵分两路的建议,从而将王世充和窦建德一举平定。后来在贞观年间,郭孝恪官至安西都护,贞观二十二年在征战龟兹时不幸中冷箭身亡,身后留下了几个儿子,一个叫郭待诏,一个叫郭待封。

他们的名字都是有讲究的,象征着将来都要为君王重用。

由此注定郭待封是个心高气傲的人,自然不愿意屈居于薛仁贵之下,而且出征之前,他和薛仁贵是平级的,而出征之后,他却需要服从薛仁贵的领导,这让郭待封非常不情愿。

薛仁贵的大军抵达了大非川(青海湖以南),在这里全军略作调整,然后将兵发乌海。

考虑到辎重众多,远征不利,薛仁贵安排郭待封在大非岭上安营扎寨,留下两万人保护辎重,然后薛仁贵自己亲率精锐骑兵追击吐蕃,寻求决战。

交代完毕,薛仁贵率部先行,果然与吐蕃一部遭遇,薛仁贵将敌兵击溃,俘获牛羊一万余头,然后驻扎到乌海,等待郭待封的到来。

郭待封来了,带着全部辎重而来,他没有听从薛仁贵的安排,居然像老鼠搬家一样,将全部辎重从大非岭搬到了乌海。

眼看离乌海城还有一步之遥,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二十万吐蕃大军向郭待封发起了攻击,唐军全部辎重居然落到了吐蕃人的手里。

薛仁贵快崩溃了,他没想到郭待封这个名将之后居然跟自己唱了这么一出反调,然而崩溃也没用了,辎重已经落入敌军之手,乌海一个孤城也无法地方吐蕃的进攻,薛仁贵考虑再三,还是率军离开乌海城,返回大非川驻扎。

然而人到走背运的时候,喝凉水也塞牙,就在薛仁贵人困马乏,粮草不济的时候,吐蕃人又来了,而且一下来了四十万。

名将薛仁贵就此败了,大非川就是他的麦城。

惨败之后,薛仁贵和吐蕃大将议和,双方各自收兵,这次西征就这样以惨败收场。

因为这次惨败,薛仁贵被开除官职,再次成为一名白丁,这一年薛仁贵五十六岁,时隔二十五年之后,他又回到了白丁的起点。

此后,薛仁贵又经历了宦海沉浮,曾经出任过鸡林道总管,经略高句丽,也曾经被贬出长安,迁徙象州。

开耀元年(公元681年),皇帝李治又想起薛仁贵的好,于是再次召见,说了一番肝胆相照的话:

当年九成宫遭遇洪水,没有你,我就成了鱼了。后来你北伐九姓,东击高丽,汉北、辽东如今都遵从大唐的领导,这里面都有你的功劳,你虽有过,朕岂可相忘?有人说你乌海城下贻误战机,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今西边不静,卿岂可高枕乡邑,不为朕指挥耶?”

薛仁贵听后,无言以对,君恩至此,自己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随后薛仁贵官拜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再次踏上远征之路,突厥叛乱的部众听说他复出为将,很是忌惮,纷纷逃窜,躲避锋芒。

这一年薛仁贵六十七岁。

两年后,薛仁贵病逝,享年六十九岁,在他身后,李治追赠其为左骁卫将军,其灵柩及墓地,由朝廷一手包办。

白袍老将就此随风而去,后世却长留他的传奇。

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小说在线阅读_第6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曲昌春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第6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