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贞观十七年,这一年是大唐王朝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同样也是长孙无忌个人奋斗的里程碑,在这一年,他协助李世民做了一件大事:废旧太子,立新太子。

旧太子名叫李承乾,因为生于皇宫内的承乾殿,因殿得名。

由于李承乾成年后行为不够检点,再加上魏王李泰不断与之争宠,因此李世民起了废旧立新的念头。等到贞观十七年李承乾卷入“疑似谋反”,废立太子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总共育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按照“立嫡”的原则,太子应该从这三个人中产生。

现在李承乾的太子资格注销了,便要从李泰和李治两人中“二选一”,李世民本来中意李泰,不料就在准备立李泰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波折。

已经被废黜的李承乾抱怨说,都是李泰逼人太甚,如果立他为太子,父皇便掉入了李泰的圈套;

此时李泰又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我只有一个儿子,我死以后,我就把儿子杀了,然后传位给晋王李治;

这时褚遂良的奏疏到了,意思很明白,李泰的话不可信,如果要立李泰,那么还是先把李治处理掉吧!

李世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既想立李泰,又担心李泰即位后对李承乾、李治不利,一个连自己亲生儿子都能杀的人,还会在乎兄弟吗?

在此期间,长孙无忌一直在观察,他表面不动声色,其实他属意的是晋王李治。

长孙无忌为什么属意李治呢,一是因为年龄,二是因为性格。

李泰与李治相比,李泰明显年龄偏大,这不符合长孙无忌的胃口,如果即位的皇帝是成年人,他会失去施政的空间;

李泰与李治相比,更有主见,性格更坚毅,这样的人也不符合长孙无忌的胃口,他需要一个相对软弱的人。

两相对比,长孙无忌最终倒向了李治,尽管李泰和李治都是他的外甥,但是拥立李治,似乎能收到更大的回报,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也仅仅是看起来!

在长孙无忌的拥立下,时年十五岁的李治被立为太子,如果没有长孙无忌的努力,李治的太子之位多半是得不到的。

在李治被立为太子之后,其实他一度也有被换掉的可能,李世民一度想改立吴王李恪,然而这个想法一经说出,便被长孙无忌否决了。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道:“你劝我立李治为太子,可是他性格有些软弱,吴王李恪倒跟我的性格很相像,我改立李恪如何?”

长孙无忌回应道:“万万不可!”

李世民追问道:“莫非你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亲外甥?”

长孙无忌正色回应道:“太子仁厚,而且太子是国之重器,哪能如此儿戏般的废来废去!”

在长孙无忌的坚持上,这次酝酿中的改立太子无疾而终,李治最终坐稳了太子之位,而吴王李恪只能在太子的光芒下咀嚼着落寞的滋味。

谁让你不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谁让你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公主呢?

然而这一切又岂是李恪能够选择的,人的一生或许什么都可以选择,唯独父母不能选择。他很幸运,他是千古明君李世民的儿子,同时他又很不幸,偏偏他的母亲是前朝的公主,而他的身上则还流淌着隋炀帝杨广的血脉。

不幸中的不幸,他还很有才,于是他成了长孙无忌的眼中钉,不拔不快,不死不休!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千古明君李世民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病榻前他把李治托付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从这一天起,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身份便是先帝托孤之臣,在新皇帝的治下,他们注定是左膀右臂。

贞观二十三年的年号从五月二十六日后还在延续,一直延续到这一年的年底。

新的一年来临时,新皇帝李治宣布年号为“永徽”。

后世的人看皇帝的年号只是看一个名称,其实皇帝的年号很有讲究,李治的年号“永徽”,其实里面包含着“萧规曹随”的意思。

“永徽”,永远的永,徽章旗帜的徽,“永徽”,继承先皇遗志,高举贞观一朝大旗之意。

事实证明,李治的“永徽”年间,政治上基本延续了贞观年间,变动不大,这总共六年的时间里,李治基本做到了“萧规曹随”,因此这六年被视为“贞观之治”延续,在历史上也有自己的名字“永徽之治”。

从李治登基起,舅舅长孙无忌就成为李治时刻都离不开的重臣,尽管长孙无忌避嫌辞去“知尚书省事”(主持国务院工作)的高位,但李治依然让长孙无忌以太尉身份参与朝政。

事实证明,永徽年间的政府大权确实掌握在太尉长孙无忌的手中。

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小说在线阅读_第3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曲昌春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第3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