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17)老子就是这么曳

1911年5月,汉口万人集会,送立宪派头子汤化龙进京。

汤化龙说:我今此番进京,若不推翻皇室内阁,誓不罢休。

立宪派的“倒阁”正式开始了。

并成立了“宪友会”,有点宪政发烧友协会的意思,联络全国各地宪政党人,向朝廷发难,同时放出风声,要敦请袁世凯出山。

那袁世凯虽然讨人嫌,可是他毕竟有一桩好处,那厮是真正的立宪,真正的推动大清国的政改,不象现在这位摄政王载沣,唬弄天下人,弄出个皇族内阁应付差事,这岂可容忍?

袁世凯这个名字一经提出来,就立即引起了朝中各势力的注意。

据统计,自袁世凯回家“养病”期间,到得武昌首义爆发的前夜,总计两年零八个月,仅天津的《大公报》和奉天的《盛京时报》这两家报纸,关于袁世凯的消息报道就多达106则,其中涉及到他“出山”问题的报道,有64则之多。

在消息中,保荐或敦劝袁世凯出山的人有皇亲载涛,载洵,庆亲王老庆,那桐,徐世昌,鹿传霖,陆润痒,载泽,唐绍仪,梁敦彦,……立宪派首领张謇,北洋系所有的将领……还有一个端方。

总之,举凡中央到地方的大小官员,如果不闹轧猛劝袁世凯出山的话,那就会显得很老土,不时尚……

这106则新闻报道,迅速的催生出了大清国头号诗人——袁世凯。

大家都知道,袁世凯这厮,军伍起家,一辈子就吃没文化的亏,吟诗作赋,那简直是要了他的老命。

但自从遭到朝廷废黜,隐居于彰德洹上村之后,他却突然迷上了写诗。

当皇族内阁成员并徐世昌等人提议袁世凯出山的时候,袁世凯急忙提笔,写诗曰:

昨夜听春雨,披蓑踏翠苔。

人来花已谢,借问为谁开?

瞧瞧,这诗还象是那么一回事。

然后北洋军中的将领们鼓燥,吵吵嚷嚷的要求朝廷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闻之,急忙再写诗。

诗曰:

雕倦青云路,鱼浮绿水缘。

漳洹犹觉浅,何处问江村。

看到这首诗,大家琢磨了半晌,好象没出律,又好象出律了,一时也说不清,这工夫全国各地的大小官员都在闹轧猛,纷纷上书要求袁世凯快出来做官。袁世凯闻之,欣然命笔:

风烟万里苍茫绕,波浪千层激荡频。

寄语长安诸旧侣,素衣早浣帝京尘。

袁世凯写这首诗,是啥意思?

大家摸头不着。

摸不着头,索性不理了,遂有立宪派人士鼓燥起来,要求袁世凯出仕。

袁世凯听了,又写诗:

人生难得到仙洲,咫尺桃园任我求。

白首论交思鲍叔,赤松未遇愧留候。

远天风雨三春老,大地江河几派流。

日暮浮云君莫问,愿闻强饭似初不。

……瞧这个袁世凯,他可能拽啊。

可是这家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18)老子去找黑社会

袁世凯这边慢悠悠的写诗,聚集于北京城的立宪派,却是快要气疯了。

说到立宪派,那又是一帮与革命党完全不同的江湖组合,在狂热程度上不差上下,只不过革命党耽迷于暴力,一听刺杀与政变就兴奋不已,立宪派人士却个个都是宪政迷,说起欧美各国的宪政来,登时滔滔不绝,不说到泪流满面,昏死过去,不足以渲泄心中的情绪。

这么一说就明白了,立宪派不过是年纪老成的革命党,而革命党随着年长,迟早都会变成宪政派。

所以在立宪派组织的会议上,那是绝对少不了革命党人的身影的。

革命党人何海鸣挤进了“宪友会”,与湖北立宪派头子汤化龙,湖南立宪派头子谭延铠,上海立宪派头子张謇,大家热热闹闹的挤在一起,发布檄文,大哭曰:

希望绝矣!

好端端的,怎么希望就绝矣了呢?

概因立宪派这些怪人,中了西方宪政的毒太深了,听说朝廷立宪,就全都当了真,蜂拥入京大举要倒阁,而倒阁这种政治游戏,虽然在美国日本已成政治常态,但在中国,至少对于摄政王载沣来说,会是认为这些臣子如此一个搞法,纯粹是大逆不道。

宪友会倒了好半晌的阁,才发现这其实不过是自己和自己玩,朝廷压根不理睬他们,爱倒阁回家倒去,大家懒得理你。

1911年6月11日至7月5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两次上书请都察院代奏,并援引各国公例,以“君主不担负责任,皇室不组织内阁”为由,要求撤销皇室内阁。

摄政王载沣听了这事直乐,噢,合着你们立宪派爱国,我们皇室就不能爱国了?我们皇室偏偏就是要爱国,就是要组成内阁?你不服?不服你去死!

湖北汤化龙,湖南谭延铠放声大哭,发布《宣告全国书》,大骂朝廷“名为内阁,实则军机,名为立宪,实则专制。”

汤化龙扬言,要走武装暴动路线,跟革命党人合伙,敢欺负我立宪派,老子跟你没完!

谭延铠扬言:要走会党路线,你朝廷欺负我们立宪派,老子就找黑社会,雇兄弟拿刀砍了你……

总之,立宪派人士都快要气疯了,说话颠三倒四,摸头不着。

这工夫里唯一还保持冷静的算是张謇了。

张謇说:你们都昏了头,眼下这事,除非……找那个诗人出来,才能够解决。

诗人?

袁世凯!

于是张謇就拍了电报给袁世凯:

别几一世矣,来晚诣公,请勿他出。

拍过电报之后,张謇就上了火车。在车上他心里七上八下,袁世凯这厮,愿不愿意见到他呢?感觉够呛,因为……因为张謇可是名满天下的状元公,袁世凯写的那一手诗,唬弄唬弄他家里的傻丫鬟还差不多,让张謇看到了,只怕袁世凯羞忿之下,会一头撞向墙壁的……

说话间,火车已经到得彰德,还未下车,就见一名身材健壮的军官跑上前来,他手中持有一张好大好大的拜贴:可是状元公张老爷?

张謇心想这厮是干啥的?答曰:正是。

就见那军官伏地拜倒,呈上拜贴:我家老爷知张老爷来,欢喜不尽,特嘱咐小的前来迎驾……

张謇拿眼一看拜贴上斗大的字,登时大喜。

原来是袁世凯派了自己的副官前来接他。

八台大轿前呼后拥,很快将张謇送到了袁世凯居住的洹上村。就见两年未露面的袁世凯光着脚丫子疾迎出来,两人入内,开始密谈。

张謇说:两人主要交流了淮河治理的问题,并表示……一定要根治淮河。

午后五时至彰德,访慰亭于洹上村。道故论时,觉其意度视二十八年前大进,远在碌碌诸公之上。其论淮水事,谓不自治,别人将以是问罪之词。又云,此等事不当论有利无利,人民能安业,则国家之利。尤令人心目一开。

看看张謇的日记记载,那袁世凯可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啊,确实不容易……

这俩家伙,要说张謇专诚跑上这一趟,就是为了治理淮河,打死别人也不会有人信的。

淮河的问题谈完了之后,就见袁世凯拿自己那双怪眼睛看着张謇,好半晌突然冒出一句:

有朝一日蒙皇上天恩,命世凯出山,我当一切遵从民意而行。也就是说,遵从您的意旨而行。但我要求你,必须在各方面,把我的诚意告诉他们,并且要求您同我合作。

张謇大喜!

他此行,要的就是这句话。

这次袁张会唔,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中国两个最强有力的政治联盟走到了一起,张謇为立宪派物色到了一个满意的政治领袖,而袁世凯则获得了一个坚实的社会实力后盾。

袁世凯和民国——不得不说的糗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8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雾满拦江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袁世凯和民国——不得不说的糗事第8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