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十五章逐鹿中原

一、 关宁军事集团

立于后世的民族角度,吴三桂投降满清自然是千古罪人;但立足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去看,却显然不是如此的。

就是在满清大军开进北京城后,南明政府还一心要和满清联合起来攻打李自成呢。就是满清大军开进北京城后,南明政府还一个劲表彰吴三桂联合满清“剿寇”的壮举呢。

在当时,谁曾认为吴三桂这种选择是遗臭万年的的行为呢?显然是一个也没有。相反对吴三桂这种选择报以认可、支持、盛赞的人却是多之又多。[注1]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不过是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产物罢了。如果失去无数通过各种形式支持吴三桂的人,区区一个吴三桂哪能让满清入主中原呢?

但我们评论历史人物时,常常连这种历史大背景都视若无睹;好象真是吴三桂的一念之差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就是在后来满清入主中原,让汉民族剃发易服之后;普遍人虽然都也批评吴三桂,却显然都也对吴三桂报以一种理解、同情态度的。因为大家都知道,满清入主中原的事实,绝不是区区一个吴三桂造成的。

就是在满清大军已开进北京城后,史可法为代表的南明政府还一心想“联清剿寇”呢!他们全然不顾异族占据中原的事实,全然不顾唇亡齿寒的最基本道理。

如果我们愿意正视这种历史背景,就应该知道吴三桂投降满清,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也不是什么离奇的选择;他不过是历史大潮中的一分子罢了。

但在吴三桂造了满清的反以后;在满清政府的推动下人们完全放大吴三桂的历史错误、历史地位。

总而言之,千言万语汇成了几句话;“没有吴三桂,就没有后来的大清帝国”。好象吴三桂对满清历史的贡献,真比满清太祖、太宗皇帝都大!当然了,吴三桂享受如此殊荣,实在没有什么可光彩的;因为满清政府这样高抬他,只是为了彻底搞臭他。

明之失鹿,林立各方的拥兵大佬们都纷纷行动了起来;最终会鹿死谁手呢?

满清、李自成、张献忠、左良玉、高杰、刘良佐、郑芝龙、吴三桂等拥雄兵于一方。在这种逐鹿中原的大格局之中,吴三桂的何去何从,真的非常重要吗?显然是非常有限的!

在当时背景下,吴三桂如果选择投降李自成;最多也不过是让满清无法从山海关进入长城罢了。事实上,在吴三桂邀请满清入关之前;满清已决定从蓟门一线入主中原了。[注2]吴三桂的降清,仅仅是让满清入主中原的路线发生了点变化。

事实上,满清就是从蓟门一线进入长城,李自成也注定只有放弃北京城逃走的。

北京城内,会有多少人希望满清打败李自成呢?显然多的数也数不过来!

大江南北,会有多少人希望满清打败李自成呢?显然更多的数也数不过来了!

整个明帝国的旧势力,无论贤与不贤、无论智与不智,恐怕都会报这种心态的!即使李自成一心收买他们,恐怕也一时无法改变这种事实。

在这种背景下面对满清的进攻,李自成靠什么敢坚守北京城呢?

如果满清打败了李自成军事集团,那整个华北地区还有什么力量能与满清争夺天下呢?显然是一个也没有!至于新建的南明政权,从史可法到马士英,从左良玉到高杰,谁敢北上与满清争夺北方控制权呢?显然也是一个也没有!

在这种背景下,满清岂非同样可以传檄而定北方普遍地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有没有吴三桂领清兵入关;满清都是可以入主中原的。

在满清占据了北京城、并控制了华北普遍地区之后。吴三桂守着一个残破的关宁地区,他敢北上直捣辽沈吗?他敢南下与满清争夺天下吗?他显然是没有这种能力的!既然如此,吴三桂的何去何从,真的对历史有什么了起的影响吗?

在康熙王朝以前,恐怕没有一个人会把吴三桂的历史意义看得如此巨大;因为他本就是当时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随波逐流的力量罢了;但后来,吴三桂造满清王朝的反,满清遂把吴三桂塑造成一个对历史有着空前影响的历史人物;这种塑造并没有多少光彩的,因为吴三桂遂遗臭万年了。

在皇权政治下,民族问题相对次要一些的;所以范文程为满清效力,没有人大肆贬责他;因为他在忠君的内容上,他做的非常好。所以历史对范文程的评价都非常高。

只有乾隆皇帝用非常苛责的忠君思想,把范文程打入《贰臣》之中;但乾隆苛责范文程的原因,仍然是以忠君的价值观非议他,绝不是以民族观念非议他的。

吴三桂被历史贬责,并不是因为他帮助异族征服大江南北;如果标准真是这种民族性的,那他最多与范文程、洪承畴处于一样的历史地位。在满清取得天下的历史过程中,他们谁的贡献大,还真难以说清楚。

吴三桂被贬责,主要是因为他叛君,当然最主要的是背叛了满清皇帝;所以被历史打入万劫不复之中。如果吴三桂仅仅是背叛大明帝国皇帝,那也无非就如洪承畴、范文程一样;并不会被满清大肆丑化、唾骂。

因为从清初的历史看,人们对吴三桂并投降满清多是报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因为大家都也知道,满清入主中原,那是一个众多利益集团搏奕出来的结果;绝不是区区一个吴三桂可以造成的。

吴三桂的历史地位被空前抬高,显然是康熙年间才形成的。

[注1]:总之,吴三桂的引狼入室,在弘光朝廷决策大臣中无不认为是一大快事,都主张应该尽早同吴三桂取得联系,借清军之力共灭“流寇”。

史可法与马士英之间的差异比后来的许多史学家想象的要小得多。他们两人的质量高下主要是在个人操守方面,而在基本政策上并没有多大分歧,都是“联虏平寇”方针的赞决者。(引于顾诚《南明史》)

当他们陆续得到三桂战败农民军的“捷音”时,无不兴高采烈,“举手加庆”,简直把吴三看成了大救星、大雄。(引于李治亭《吴三桂大传》)

[注2]:清廷这次出兵同崇祯年间三次入口大不一样,战略目的已由掠夺财物子女变为进取中原。因此,多尔衮接受范文程、洪承畴的建议,严格约束军纪,规定“有抗拒者必加诛戮,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军民秋毫无犯”。 进军路线则采纳了洪承畴的意见,准备由蓟州、密云破边墙而入,避免顿兵山海关坚城之下。

明帝国的灭亡》小说在线阅读_第6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帝国的灭亡第6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