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宋金和议,那建立在军事相对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在绍兴和议后,宋、金都曾撕毁过和议,但结果都是经过一番较量后继续表示愿意和议。一切无它,因为仗一打开双方都知道,继续打下去对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当时的明帝国与满清,打开仗后会是这种结果吗?

弱者与强者所签订的和议,总是有前提的。

换句话说,处于弱势的一方,通常总得无条件的、一丝不苟的履行自己的义务,否则处于强势的一方就有权利撕毁和约。

换句话说,如果利害、力量关系不足以支撑这和议时;那敌人随时都能寻找借口撕毁和议的。

狼要吃羊时,总会把罪过归给羊的;我们只要看看《伊索寓言》就可以知道了。狼要吃羊时,总会找到一大堆理由的,我们只要看看《伊索寓》就可以知道了。

我们翻开现代史看看就够了,和约墨迹未干而战争就开始的事有多少呢?

支持和议的人,大都喜欢回避这些现实的问题。

他们总一厢情愿的认为,如果我们与满清达成了和议(一年给满清几十万两银子、甚至十来万两银子),那北部边防就可以实现长久的和平。

但这一切,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

如此倒也罢了,他们更倒打一耙的说反对和议的人不愿意面对现实。

明帝国总希望一年花费几十万两白银、甚至十来万白银,就可以买回北部边防长久的和平。

如果花费这样一笔银子,就能实现如此巨大的目的,那谁还会反对和议呢?

问题是:这种和议都是大家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

就好象黄道周问了:我们签订了和议后,就能缩减北部边防的军队、军费吗?对此,显然没有一个人敢大声的给一个肯定的回答!

换而言之,即使明帝国与满清达成了和议,满清也会随时深入长城的;对此所有支持和议的人都也不敢否定。

支持和议的人,通常是建立在侵略者胃口有限之上的;支持和议的人,通常是建立在相信侵略者会信守和约之上的。

问题是:这一切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就是支持和议的人,也不敢向人保证这一切是可信的。

崇祯不敢公开支持陈新甲和议,一直颇受后人非议。

但我们看看陈新甲与满清和议是哪一年?那是崇祯十五年了!

此时的大明帝国,与后来的南明政权相比,能有多少优越性?

崇祯皇帝让陈新甲私下与满清和议时,本身就是崇祯皇帝黔驴技穷、急病乱投医罢了。事实上,恐怕他自己也不会相信世上有这样便宜的事。

崇祯皇帝重用陈新甲与满清和议之时,那已是崇祯十五年了,当时的大明帝国已是什么烂摊子了?

崇祯十四年,满清取得松锦会战胜利。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克了洛阳。

崇祯十四年,张献忠攻克襄阳。

崇祯十五年,皇帝想让孙传庭到中原剿寇;竟然有人提醒皇帝:这可是帝国仅剩下一副家档了,您可千万要小心点用啊!而就在当年,明帝国就把这副家档给打碎了。

此时的明帝国政府,拿什么与满清进行和议呢?

此时的明帝国,比后来的南明政权能强到哪里去?

就算他能与满清达成他们所希望的和议;但就凭他们这种实力,靠什么面对李自成强有力的攻击呢?

崇祯十五年时的明帝国,实在只是剩下一个空壳子了。

此时的明帝国,已无法组建一枝与满清相抗衡的军事力量了。

此时的明帝国,也无法再组建一枝能与李自成、张献忠相抗衡的军事力量了。

一个帝国已到了如此穷途末路的境地;所谓的和议、迁都就能挽救他?

曾经属于大明帝国的版土上,林立的各种军事力量没有二三百万,也得有一二百万;真正的问题是:有多少军队是大明帝国政府、大明帝国皇帝真正可以指挥、调动的呢?

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显然是明帝国根本无力控制的。

就是左良玉、高杰之类的所谓的政府大军,也显然不是明帝国政府有能力控制的。

问题是:除了这几大军事力量外,大江南北还有什么可称道的军事力量吗?显然是没有了!

此时的大明帝国,竟然连一枝拿出手的军队都没有了。一个帝国已沦落到了这种地步,居然妄想靠所谓的和议、或迁都去挽救自己的灭亡,那不是尽想美事吗?

此时的明帝国,比后来的南明政权能强到哪里去?

明帝国就凭这种资本,就妄想与一统长城以北的、新兴的、充满野性的满清帝国达成长久的和议?

如果凭这种资本都能与满清达成和议,那南明就用不着灭亡了。

在崇祯统治帝国的十七年时间里。

长城以北是一步步走向统一,长城以南则是一步步走向分裂、混乱;

长城以北是中央政府权力日益巩固,长城以南则是中央政府权力日益衰弱;

长城以北中央政府所控制的军队越来越多,长城以南中央政府控制的军队越来越少。

面对这种此消彼长的事实;我们竟然还要把明帝国的灭亡归于一个山海关的得失之上、归于和议与否之上、归于迁都与否之上。这不过是重复既得利益集团的观点罢了;因为这些挽救帝国灭亡的方法都是不会损害他们既得利益的。问题是,这些方法实际上都也缺乏现实的意义。

[注1];黄道周在奏章中说:无论建虏必不可款,款必不可成、成必不可久,即使款矣、成矣、久矣,目前宁远、锦州、遵化、蓟州、宣府、大同之兵,何处可撤?而遽谓款建虏后可撤兵中原以讨流寇,此亦不思之甚矣!(《国榷》卷96。转于樊树志《崇祯传》)

明帝国的灭亡》小说在线阅读_第5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帝国的灭亡第5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