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二、城墙、大炮战略

所谓的城墙、大炮战略;这是面对强敌进攻时,最本能的一种战略。在冷兵器时代,谁也知道躲在城里比较安全,出城打仗凶多吉少!但?做为军队,如果只选择这种战略,是无法向政府、百姓交待的!因为等于把孤城之外的地区、人口、物资,都置之不理任由敌人蹂躏。

在宁锦地区,这种战略自然可以应用;因为宁、锦城池之外的人口、物资相对有限,在这种地方坚壁清野相对容易。从某种意义上,军队躲在城里不出战,任由敌人驰骋与孤城之外的所有地区,也许不会造成无法估算的损失。

但在以辽沈为中心的地区,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地区;这种战略可以应用吗?显然是不能的,因为这种城墙、大炮战略,实在等于把孤城之外的所有人口、物资都任由敌人蹂躏。

但我们知道,在辽阳、沈阳、北京孤城之外的地区有多少人口、物资呢?任由敌人糟蹋,那恐怕马上就会惹得天怒人怨了;如果执行坚壁清野,这可以想象吗?显然是不可以想象的。

在这些广阔的地区执行坚壁清野,那会使上百万人口、甚至几百万人口都流离失所的!如果一切是为了寻找战机重创敌人,那自然可以理解;如果只是为了保证这几座孤城暂时的安全,那就省省吧!让上百万的、甚至数百万的人口流离失所;最后敌人一看无利可图撤军了;帝国军队除了马上大写捷报之外 ,连追击的勇气都没有;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就为取得这种胜利?这种军事计划不要说执行了,就是说说也会被唾沫淹死的!

帝国军队开始宣扬城墙、大炮战略之时,从最积极的意义而言,是帝国开始知己知彼了,他开始愿意承认自己丧失了与满清野战的能力了。明帝国军队开始根据这种正确认识,开始尽力避免与满清进行野战了;明帝国军队根据这种正确的认识,遂开始避免了军事主力被敌人一再击溃的局面。

如果说城墙大炮的战略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恐怕也就这些吧。

但明帝国显然无限夸大了这种战略的意义;好象明帝国竟然能靠这种战略保卫边防安全,那就得有惊人的想象力了;至于说用这种战略打败强敌、收复失地,那就更得有惊人的想象力了!

袁崇焕的大捷,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大捷。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明帝国投入十多万军队,满清只投入五六万军队),任由敌人横扫两座孤城之外的所有地区;最后敌人主动撤军了,除了马上给帝国政府写捷报之外,不敢采取任何军事措施。

除了宁锦之战外,人类历史上还有这种大捷吗?

如果从这种大捷中,能看到明帝国收复辽东的希望;泪痕以为这完全是谎言千遍成真理的一个典型例子罢了。

城墙大炮战略,最多只能保证某几座城池的安全;却绝不能防守整条边防线,更不要保证帝国的安全了。

明帝国以山海关为中心,布置了十五万军队,战马八万匹,年耗军费四百八十万两;却只是保证了百余里长城防线的安全(宁锦只是山海关防线的纵深罢了)那按这种比例,一千多里的长城防线,需要多少兵力、军费呢?这一千多里,是满清兵锋所能涉及的地方。

明帝以十多万军队,只能保证宁锦两座孤城不受敌人侵犯;孤城之外的地区就只能任由敌人驰骋;如果明帝国按这种战略,到底能保证几座城池的安全呢?

明帝国的安全,是需要帝国有一枝强大的军队;他能够在战争开始后迅速集结起来,寻找有利战机强有力的打击敌人。

如果帝国做不到这一点,想靠宁锦战略保证帝国边防的安全,帝国本土的安全;那永远是自欺欺人。因为一千多里的长城防线,敌人可以随便寻找一个突破口;因为敌人一旦冲入长城,除了有限的几座孤城之外,敌人可以肆意攻击任何一个选定的目标!

用所谓的宁锦战略保卫帝国安全,已是不可能的事了;至于用这种战略收复失地,那更是荒唐到了极点。因为除了收复没有敌人一兵一卒城池(宁锦),这种战略也许有用;收复敌人重兵把守的城池,用这种战略去收复,那不是胡吹吗?

就是用来收复没有敌人一兵一卒城池,用宁锦战略也常常是无用的;比如辽西重镇广宁,虽然那里没有敌人一兵一卒,明帝国哪个将领敢去收复呢?收复了这种城池,如果惹来敌人旷日持久的围困;明帝国该怎么办呢?

所谓的宁锦战略,不要说在收复失地了;就是用于固守国防;那也是需要运气好的!那要看满清攻取它的决心有多大了?

后来的大凌河、松锦之战;其实都是宁远、宁锦战争的翻版;但明帝国终于还是失败了;因为满清这两次战争,对军事目标是志在必得的。

天启六年,满清攻打宁远城;两三天不克;就率军撤走了;崇祯四年,满清率军攻打大凌河城;那是两个多月后了,还在大凌河下赖着不走。最终逼得大凌河城内开始吃战马、吃人肉[注1],于是祖大寿开城投降。

如果满清攻大凌河城,两三天、三五十天不克就撤军;那大明帝国开动宣传机器,一定能把大凌河保卫战说得成宁远大捷第二(甚至比宁远还要牛)!只可惜满清军队就是不撤退,你叫祖大寿有什么办法?

天启六年,面对宁远城;如果努尔哈赤也非要围而不攻的、围点打援的与袁崇焕耗上两三个月(努尔哈赤当时根本不缺粮,抢来的粮食多的运都运不走,只有就地烧毁[注2];袁崇焕除了求上帝保佑外,还能做什么呢?

天启七年,敌人攻打宁锦二十来天不克就撤军了。崇祯十四年,敌人攻打锦州,半年过去了还要赖在锦州城下不走。

天启七年面对锦州被围,袁崇焕驻军宁远,就是不敢率主力大军求援锦州;有幸的是二十多天后,满清就撤军了!

崇祯十四年面对锦州被围,洪承畴也是故技重施(说死说活就是不救援锦州);不幸的是,敌人围着锦州就是不撤军;你叫洪承畴怎么办?最终,洪承畴只有硬着头皮到锦州附近,于是全军覆灭了!如果满清这次攻锦州也是二三十天,甚至是三五个月就撤军了;那明帝国开动宣传机器,松锦会战肯定又是第二个宁锦大捷!

天启七年之时,如果皇太极也非要这样围着锦州不撤军;袁崇焕恐怕比洪承畴幸运不了多少!

宁、锦地区;战略价值非常有限;所以满清在未解决朝鲜、蒙古这些内顾之忧时,根本不会军事主力旷日投入这里一定夺取它!否则?袁崇焕活着的时候,满清就非要这样死耗着夺取锦州、或宁远;袁崇焕又有什么办法呢?他那所谓的城墙、大炮战略,恐怕当时就露出豆馅了!

城墙、大炮的战略;当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至少它承认明帝国当时的军事系统已残破了;因为政府抱怨军队滥冒军费,军队抱怨政府欠饷;帝国连这这种扯皮的事都摆不平,军队内部纪律性有多强,可以想象吗?

袁崇焕承认这种事实,所以他认为调动军事主力主动进攻满清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只有依靠城墙、大炮)。这种见解完全正确,如果说这种见解能使明帝国打败满清,那当然经不起推敲;但这种见解,却实在延缓了明帝国军事系统的崩溃。因为满清在以后的战役中,虽然可以肆意在明帝国有限的孤城之外横冲直撞,真正大规模击溃明帝国军事主力的机会却明显减少了。

这种战略,实际上是帝国面对自己军事系统腐烂后的一种本能的、被动的、无奈的选择。如果说他有积极意义,仅仅是可以使帝国军事力量不会在无谓的牺牲中毁之殆尽。

如果说这种战略都能保卫帝国的边防,如果说这种战略也能收复失地;那也实在得有惊人的想象力。

[注1]:出城投降皇太极的王世龙说:“城中粮竭,商贾诸杂役多死,存者人相食,马毙殆尽。”《清史稿•祖大寿传》,卷234。还有一个叫张翼辅的,怀揣人肉从城内逃出来,供说:城里食尽,先杀工役而食,今杀各营兵丁食之。军粮已尽,唯大官余米一二升《满洲老档秘录》下编(转引自孙文良、李治亭《明清战争史略》)

[注2]:后金汗努尔哈赤虽在宁远城下失败,却在觉华岛上得胜,使明守岛七千将士全部覆没,大量粮株和二千余船只被焚(引自阎崇年的《天命汗》)

后金在觉华岛上全歼明军,火烧战船两千余只,粮草千余堆,收兵后返回大营。(引自孙文良、李治亭《天聪汗》)

明帝国的灭亡》小说在线阅读_第4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帝国的灭亡第4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